首页 > 谜团 > 奇闻百怪

为什么中国丧葬中需要穿白色等素色衣服呢?葬礼上为什么要穿白色和黑色

时间:2024-01-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写就本文之前,笔者族内一位伯父刚去世几天,因此笔者也去了为其服丧,而作为旁系,只是佩戴了一条纯白的布带。

素服伯父的亲子女,孙辈都是披麻戴孝,这些特别的衣服,称为丧服,也叫孝服。

不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最初丧服的意思并不是表达这个意思,而是当时的人们畏惧鬼神的一种表现。

因为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还是存在的,而其会对子孙后辈造成祸难。

为了避免灾难,亲属就需要穿上特别的衣服,这样灵魂就不会认出来。

久而久之,这样的衣服演变成了为亲人服丧的孝服。

那么为什么是白色呢?这其实和中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五服制度”有关。

五服制度五服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为主,由本人开始,上至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至子、孙、曾孙、玄孙的男性后裔及其配偶,为本宗九族。

五服九族也就是传说中的诛九族的九族。

而在这九族之内的亲属,不管是嫡系还是旁系都是“有服亲属”,是为内亲。

这些亲属需要为死者服丧,关系越亲近,服制越重,关系疏远的,服制则较轻。

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

已上亲父,下亲子,三也。

以父亲祖,以子亲孙,五也。

以祖亲高祖,以孙亲玄孙,九也。

杀,谓亲益疏者,服之则轻。

 -《礼记正义》以母亲的血缘为基础的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等为外亲。

外亲则根据关系的亲疏看实际情况是否需要为其服丧,在笔者所见之中,服丧情况亦是有的。

五服制度内容服丧按照服丧的期限和丧服的粗细程度,分为斩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等,此即为“五服”。

《大清会典》丧服制以斩、齐、大功、小功、缌麻合为五服。

-《古学考》​斩衰斩衰的服丧时间为三年。

所谓斩衰是指不缝边的毛边衣服,以粗麻布为材料制作,而且很简陋,还需要穿用麻做的腰带(笔者所见为稻草)、麻草制作的鞋子,竹杖等。

这种服丧的对象为子女为父亲、妻妾为丈夫、父亲为长子以及诸侯为天子、士大夫为君等。

2.齐衰齐衰是指衣服缝边,但材料仍是粗麻布,还包括雄麻为腰带、粗布为帽子、草鞋,桐木杖等。

齐衰的种类有四种,第一种是父亲已死,子为母亲、继母、母为长子。

因为父亲是一个家族的第一人,虽然已死,但仍需要表示尊重,而子对母亲的服丧不能和父亲相同,所以被称为齐衰。

第二种是齐衰杖期。

服饰和齐衰三年的一样,时间为一年。

服丧的对象是父亲还在,子为母,夫为妻。

古代主要以男性为尊,但男性仍需要为其妻服丧,只不过按礼服丧的时间不一样,妻为夫为三年,而夫为妻只需要一年。

第三种为齐衰不杖期,服丧的时间、服饰都和杖期一样,只是没有杖,所以为不杖期。

服丧对象是孙子为祖父母、侄为叔伯夫妻、兄弟之间、父母为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祖父母为嫡孙等。

以上所谓期是指一年的意思,故而两种的服丧时间都是一年。

第四种是齐衰三月。

服丧对象是曾孙为曾祖父母等。

3.大功大功服制的衣服使用熟麻布制作,相比较而言较精细,质量比较好,经过一定的加工。

大功又以死亡的情况不同分为两种。

一种是殇大功,一种为成年大功。

东汉第五位皇帝为刘隆为汉殇帝,他登基时慢百日,驾崩也不过两岁,故而为殇。

汉殇帝影视形象殇字是没有成年,即未满20岁(古人20岁弱冠成年)就死去了的意思。

“殇者,男女未成人而死。

”具体的十六岁以上为长殇,十二岁不到十六岁为中殇,八岁不到十一岁为下殇,八岁以下为无服殇。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通典》下殇和无服殇非大功服。

服丧对象主要为父母为子女、侄子为叔父姑姑,兄弟姐妹之间,祖父母为嫡孙等。

其中长殇服丧时间为九个月,中殇为七个月。

大功殇长殇九月,中殇七月。

-同上成人的服丧对象为父母为嫁人的女儿,侄子为嫁人的姑姑,兄弟为嫁人的姐妹,祖父母为庶孙,公公婆婆为长儿媳等。

服丧时间都为九个月。

4.小功小功的衣服制作更加的精细。

和大功一样分为殇小功和成年小功,服丧时间为五个月。

服丧对象和殇大功中的长殇和中殇相同,主要为八岁至十一岁的下殇。

成年小功主要对象为堂兄弟,为堂姐妹,为堂叔伯何祖父母为出家的孙女等。

5.缌麻缌麻是指细纱麻布制作的丧服,在死者下葬后即可去除。

服丧对象主要是为曾祖父母、为族兄弟、为姑姑和姨母之子、为岳父母、为女婿等。

丧服为白色的原因因五服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笔者猜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的染色技术和制作衣服的技术有局限性,故而传到后世白色衣服为丧服。

白色衣服又被称为素服,即是没有染色的衣服,但一般黑色、白色、灰色也可以被称为素色。

因此清明节当天或者其他时间,多以灰色表示哀悼之意。

在《诗经》等典籍之中多有衣素服的记载: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所谓缟衣是指男子的白色衣服,綦巾是指苍青色的女子服装。

而在《周礼》中记载为一些灾祸发生时穿素服:大札、大荒、大灾,素服。

”郑玄注:“大札,疫病也;大荒,饥馑也;大灾,水火为害;君臣素服、缟冠。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素服所代表的意思。

素服,於凶事为吉,於吉事为凶,非丧服也。

-《礼记正义》因此古人对服装的颜色有所忌讳,丧事需着素服。

另外在商朝时期,人多敬鬼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而《礼记》中又记载商朝人喜欢白色的服装:夫易服色者,谓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

由此我认为有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造成之后在丧事中多以素服为主。

祭天问神结语:丧葬中的服饰制度是中国几千年前的文化,源远流长。

为什么办丧事要穿白衣服/

这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中国人的丧服“尚白”,基于传统文化和心理意识方面的原因,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

中国丧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从周代开始的。

周代产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在丧礼中要求丧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

“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已成为定制。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代的寡妇,着虽黑色衣裙,但在丧礼上仍需着白色丧服。

中国丧服穿白色衣服,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

《史记·礼书》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大戴礼记·礼三本》也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尊先祖”,是“礼三本”之一。

中国人最早的服装原料取材于麻,中国之中原地区远古不产棉布,除了从自然界获取的动物毛皮、羽毛外,最先是以葛、麻、丝帛为服装原料。

清麻脱胶和丝帛漂练之后,自然呈现白色,白色自然成了中国人最早的服色。

白色是祖先的发明,白色丧服则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

丧服的原料选择原则,是崇尚原始、质朴、自然。

《仪礼·丧服》:“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疏衰裳齐”;“不杖,麻屦者”;“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绖,五月者”,“缌麻,三月者”。

白色选为丧服颜色的必然性,这些是很好地说明:“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原因就是后天颜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伪”,为礼之末。

以麻的本色(白色)为丧服颜色,体现的正是为礼之本的“著诚去伪”精神。

而“披麻戴孝”,便成为广泛的民俗。

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形式,全部使用白色。

扩展资料: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

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内穿白粗布裤襟,白粗布腿带,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袭对襟无袖过膝褡袢,腰系孝带。

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侧缀麻络,俗称“扎肚子”,即“梁冠”。

其上所用麻有单双棵之分,若父母双亡则要用两根麻缠绕。

女人则一律头戴用白布折成2寸宽的布带,围在头上脑后交叉,用白布裹铜钱以发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间,俗称“箍子”。

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缝红布条,俗称“孝子鞋”。

一般从梁冠和腰带上即可分辨亲疏关系。

此外,从孝服的颜色和披麻的粗细也可分辨亲疏关系。

嫡亲孝男孝女的孝服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亲的孝服为漂白色;孙子辈的要在孝服上戴红绒球,俗称“缨儿”。

孙子(女)戴在正中,而外孙(女)则戴在偏侧,以区分关系。

此外,长子、长孙早夭或因故不在家,他们的孝帽则要置于供桌右角。

对前来的吊唁者要给约四五尺白布一幅,谓之“扯孝”。

孝衣的缝制虽然简单,但讲究颇多,缝头在外,不包边,不钉扣子,以宽大为主。

若父母双亡,用双线缝制,带子也得齐头;若只一方亡故,则要缝单线,带子长短不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丧葬礼

为什么葬礼穿白衣

现代人举办红白事的礼仪及程序已和传统的规制与乡约民俗相差很大了,现在是十里不同风。

就以下介绍稍作参考吧: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

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

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

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

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

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