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奇闻百怪

“科学迷”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预测:人类将登月太空有外星物种

时间:2024-03-0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939年10月16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几周后,重新被任命为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给自己的出版商寄去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既不是关于英国内政,也不是关于纳粹和希特勒,而是一篇名为《太空中只有我们吗?》(“Are We Alone in Space?”)的科普文章。

在这篇科普文章里,丘吉尔用“科学家的态度”讨论了他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外星生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50年末,已经不再担任首相的丘吉尔在出版商里夫斯(Emery Reves)位于法国的别墅度假的时候,对这篇科普文章做了部分修改,把题目改为了《宇宙中只有我们吗?》(“Are We Alone in the Universe?”)。

然而这篇11页长的文章并没有对外发表。

到里夫斯去世之后,里夫斯的妻子将这篇文章交给了位于美国的国立丘吉尔博物馆。

直到去年5月,博物馆的新任馆长上任,才从尘封的资料中发现了丘吉尔这篇探讨外星生命的文章。

在博物馆的邀请下,以色列天体物理学家利维奥(Mario Livio)对丘吉尔的文章进行了分析评估。

分析的结果发表在了本周的《自然》杂志上。

用利维奥的话来说,并不是科学家的丘吉尔用“像一个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来探讨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除了探讨生命的起源之外,丘吉尔还预测人类有一天会登上月球。

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图片来源:网络利维奥称丘吉尔在这篇文章中的很多推论都与现代的天体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以物理学中的哥白尼原则为基础,丘吉尔认为地球上的人类不会是宇宙中唯一独特的存在。

他将生命定义为“繁殖和多样化”的能力,指出了“液态水”对生命的关键作用。

随后,丘吉尔通过解释地球的温度是如何受到地球与太阳距离影响,推测出了现在所说的“宜居带”。

“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温度适中、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

丘吉尔在当时就对太阳是星系中的唯一恒星提出了质疑,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其他恒星以及“与其太阳距离合适”、“体积合适能够保存地表水和某种大气的”太阳系外行星。

而科学家们真正发现系外行星是在丘吉尔写出这篇文章的50多年之后。

对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丘吉尔预测人类“有一天,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能登上月球,甚至金星和火星”。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了月球。

通过对重力、大气和分子之间关系的分析,丘吉尔得出结论认为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只有火星和金星可能有生命。

目前有科学家认为金星上曾经存在过生命,研究机构也在探测土星和木星的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体。

在阐述自己对外星生命的看法时,经历了战争的丘吉尔写道:“我对于我们在这里取得的文明成果并没有太好的印象。

我不准备认为在广袤的宇宙中,有生命、能思考的生物只存在于我们这里;我也不准备认为我们是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在心理和身体发展上最高级的物种。

”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除了是历史学家、作家之外,还是一名自学成才的资深科技迷。

22岁在印度当兵时,丘吉尔就凭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开始了自学之路。

1920年代和1930年代,他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进化和聚变能的科普文章。

1924年,丘吉尔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是不是都该自杀?”(Shall We All Commit Suicide?)的文章。

在文章中,丘吉尔预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发明一种体积很小的炸弹,这种炸弹足以摧毁整个城市。

在1931年发表的文章“五十年后”(Fifty Years Hence)里,丘吉尔预测未来会出现无线电话、机器人,甚至核能的应用。

在自学科学的路上,丘吉尔曾与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时间机器》的作者乔治·威尔斯成为了朋友,后来又经常与包括射电天文学之父伯纳德·洛弗尔在内的科学家会面。

由于对科学的关注,丘吉尔也成为了第一位聘请科学顾问的英国首相。

他的朋友、物理学家林德曼(Frederick Lindemann)曾担任过科学顾问一职。

以色列天体物理学家利维奥推测丘吉尔在写这篇关于外星生命的文章时曾和林德曼进行过探讨。

在二战期间,丘吉尔推动了英国在雷达系统和核项目上的研发。

在担任首相期间,丘吉尔大力支持设立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他的政策也促使了战后英国在分子遗传学和X线晶体照相术上的发展。

1958年,丘吉尔在剑桥大学设立了丘吉尔学院。

至今,这所学院已经出现了32名诺贝尔奖得主。

有意思的是,于2010年公开的一份英国情报档案显示,在1950年代,丘吉尔还曾下令对皇家空军目睹的一次不明飞行物事件保密50年,以免造成“大规模恐慌”。

关于此次对丘吉尔的新发现,利维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像丘吉尔这样的政治人物确实能勾起人们“怀旧”的情绪。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