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自古就是滇南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蕴藏地之一,彝族聚居的鲁奎山,历史上曾多次兴办过彝文学校,培养出众多的毕摩,清代官府发布文告,均用彝汉两种文字,且留下数以千册的古籍文献。
但是,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却只是在少数人群中流传。
为了能让这些彝族文化符号能很好地沿承下去,新平县特别将此份文化瑰宝,用最朴实的方式,镌刻在新平县母亲河的护栏边,供人们去了解和学习。
新平彝族文化长廊建于平甸河两岸的桥栏上,东起太平桥,西至新河口桥,长4580米,长廊采用福建青草石花岗岩雕刻制作,共有大、小浮雕2012块,远远望去,气势磅礴。
河段两侧杨柳依依,将彝族文化融于其中,让这座小城忽然就有了可读性,极富诗意和魅力。
彝族文化长廊沿平甸河两岸河堤布局,以民族文化广场和体育馆区域组成的文园为中心,东部的山园、西部的水园为次中心,三个园区遥相呼应,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承载彝族传统文化精粹的带状有机整体,同时也是县城东西走向绿化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条文化长廊的竣工不仅使新平县城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文化品位得到提升,还增进了人们对彝族历史文化的了解。
沿长廊而下,随处可见谈笑风生的新平居民,他们或坐在石椅上享受清晨的阳光,或低头凝视着浮雕上的壁画,思忆着久远的时光。
沿平甸河逆流而上,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彝族文化长廊青石上镌刻的故事,会感到彝族的那份历史厚重感。
《查姆》、《梅葛》、《勒娥特依》、《阿细的先基》四部彝族创世史诗让人仿佛回到了彝族起源的历史长河中,让人忍不住在那些形象而又神秘的图文中寻找彝族祖先的踪迹。
除此之外,彝族大事记、历史渊源、天文历法、文字、神话传说、故事谚语、风俗风物、歌舞风情、服饰、饮食、文艺、宗教祭祀等十余个类别的雕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每一个桥墩上,还展示着彝文的太极八卦图。
参观彝族文化长廊,就如同在一个展示彝族多姿多彩文化的博物馆参观一般,让人赏心悦目。
新平彝族同其他地区的彝族一样历史源远流长。
根据史料记载,新平彝族各支系为彝族“六祖”后裔。
现在,居住在新平县的彝族有聂苏、纳苏、山苏、车苏、腊鲁、米俚、拉乌、倮倮、密查、蒙化、罗武等支系。
在历史的漫长岁月里,新平彝族人民为开发新平这块富饶热土作出了贡献。
新平彝族文化长廊的建成,也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证的最长的彝族浮雕文化长廊世界纪录。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