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合肥不在地震带上,但是靠近郯庐地震带,而且发生强震的几率很小。
以下正文请仔细阅读:1、地理位置合肥靠近郯庐地震带据安徽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有关报道,合肥位于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南端,是全国13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大断裂,以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首字命名。
这条断裂通过肥东的王铁-撮镇到庐江,过桐城、潜山擦大别山的东缘而过。
但是,合肥所处的位置靠近郯庐断裂带南段(宿迁—广济)郯庐断裂带南段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低一些,北段地震强度可能更为剧烈。
2、相关历史合肥靠近郯庐地震带(泰山至大别山区)的南端,处在于平原之上,此地震带的南端相对于其他的地方来说地震等级比较小,危害也不会很大,从安徽的历史来看,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大的地震。
有历史记载以来,郯庐地震带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在1668年的山东郯城,震级是8级。
这次地震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还影响到朝鲜和日本。
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合肥的城墙都被破坏了。
大地震是有免疫作用的。
一般情况下,7级以上的地震,积累时间需要2000-3000年,应力和能量释放光了,郯庐地震带安徽段目前已经有了“免疫”,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不代表不会发生5.5级左右的地震:安徽省地震烈度区划简图,合肥大体位于VI级别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从古至今,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安徽省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23次,6级以上的地震4次,最近的5级以上地震是1979年安徽固镇的5级地震。
郯庐地震带安徽段发生地震有5次,分别位于五河、定远、合肥、枞阳、池州,最大的是5.5级。
历史上关于安徽最早的地震记录,是公元294年寿县地震。
原因在于:合肥靠近郯城-庐江断裂带,有20多公里的距离,尤其高新区的距离会超过30公里。
在该地震带地震带南段发生的地震震级较小,超过6级可能性小(详见地震带成因)。
3、网络宣传网上所流传的李四光“中国将会发生的四大地震”、“李四光预言仅安徽/山西/江苏/湖南......尚未发生地震”均为谣言)安徽省地震局官博辟谣btw.世界上的地震带主要有四类地震带全球最主要的火山地震带这不是李四光预测的,这是常识: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唐山大地震、日本地震)Alps-喜马拉雅地震带(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伊朗、云南的地震)洋中脊地震带(板块分离;洛杉矶等加州大地震)合肥所在的板内裂谷地震带(板块俯冲;频度低,震级小)世界板块构造图4、科学论证早在2013年,安徽省已发出通知,将地震活动断层探测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基础性工作。
按照要求,这项工作将在我省长三角城市群和郯庐断裂带沿线地区率先启动,设区市要求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探测工作。
截止2019年,安徽省内只有合肥市完成了地震活断层探测。
2018年7月,受合肥市政府委托,安徽省地震局下属地震工程研究院承担的“合肥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断层探测项目查明:合肥城区1225平方公里范围内7条主要断层,7条都不是活动断层。
断层:是指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
地震活断层示意图 活断层:晚更新世(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现今仍在活动、未来仍可能活动的、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潜在能力的断层。
以此来看,合肥地区地质构造稳定,发生大地震(强震)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
但是少震不等于无震,震级低不代表危害小,防震预案和地质研究正在进一步深入。
5、抗震水平安徽地震活动属于中等水平,安徽抗震设防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合肥地区按照基本烈度7度设防,可对抗5.5级地震、重点区域为8度设防。
合肥市目前已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VII级别)左右地震的能力。
中国地震烈度表地震烈度: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中国大陆地区标准的地震烈度是分12度同一个地震只有一个等级,但是一次地震中的不同地区,却有不同的地震烈度。
6、预警系统建设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1.石家庄2.合肥3.西宁4.海口5.长沙6.南昌7.杭州8.乌鲁木齐9.成都10.郑州11.南京12.兰州13.福州14.哈尔滨15.太原16.西安17.银川18.济南19.贵阳20.南宁21.长春22.沈阳23.呼和浩特24.昆明25.广州26.武汉27.天津28.北京29.重庆UERDI值,指数越高风险越大国务院确定合肥市为全国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并列为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城市之一,对于中强地震灾害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合肥市区及所辖5个县(市)均位于抗震设防基本烈度VI度区(4.9级),部分城区靠近基本烈度VII级别区(5.5级)烈度与震级对照表近年来合肥市已完成了800余项建(构)筑物的抗震加固工作,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现在还有近6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需要加固或者拆除,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危旧拆迁房。
据市地震局相关人员透露:6级左右地震会造成较大破坏,省会城市应当具备这个能力;7级地震虽造成灾害巨大,但相对概率小得多,同时抵御成本较高。
抗震设防烈度对照表目前,合肥市地震局在郯庐断裂带沿线,已经建设包含20个台站的GNSS观测网(可接收GPS、北斗等信号),和安徽省目前的水准观测网配合可实时监控郯庐断裂带运动特征,立足该地区:已经建立预报指标体系、前兆异常数据库和干扰库,并且持续增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情趋势研判水平,以提高震后趋势判定和短临预测预报能力。
据了解,安徽省地震监测台站达112个,基本实现一县一台的布局要求。
全省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个别地区达到0.2级,地震速报时间在8分钟以内。
安徽省2020年将全面推进的GNSS地震前兆观测网建设项目计划,在全省新建20个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和1个数据处理中心。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建设项目建成后,站点覆盖全省并沿郯庐断裂带加密分布,形成功能完备的GNSS地震前兆观测网,将满足进行“毫米级”地壳运动监测的需求。
未来五年里,合肥市将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警、地震应急救援等。
到2020年,合肥将增设和调整前兆观测手段,建设烈度速报系统,新增强震动观测网点,基本建成全方位地震监测网络,有望实现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灾害的能力。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城区将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
合肥还组建了全省第一支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保障分队,达到省会城市一流水平,在造成7度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合肥将有能力让受灾群众在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安置。
合肥市已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设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了地震应急疏散通道,以及省级大型减灾应急示范避难场所。
7、总结本文内容:1、地震活动断层导致地震灾害的强度因素应与穿越城市的地震活动断层的潜在地震震级的大小有关:穿越合肥市的7条断层至今尚未发现有活动的证据,属于非活动断层。
2、城市抗灾能力因地理位置和省会因素,合肥市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水平属于全国前列,标准民用住宅、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基本按国家相关要求和标准建设建设,抗灾能力强于普通地级市。
3、城市应灾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合肥对地震应急的投入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地震属于不可抗力自然灾害,全球平均每年能发生50万次左右可被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换算成平均每日即接近1500次),其中只有20%不到是有感地震,请不要过度担忧。
最后,重温一下地震相关知识:1、地震来临时,第一步不是找掩体,而是打开房门,以防门框变形。
2、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通过楼梯撤离,并注意强余震。
3、人群聚集的场遇到地震,应立即躲到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
4、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注意建筑物和坠物。
5、如果不幸被废墟埋压,要保持冷静,保存体力,耐心等待救援。
6、在震源,会上下震动,不在震源就是上下左右都震。
△“活命三角区”理论相关资料: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