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奇闻百怪

被土制双管霰弹枪刺杀成功,是什么样的水平?

时间:2024-04-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作者@特别懂枪的隔壁老王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

说句实在话,我对安倍被刺杀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就在7月8号上午10点,我刚刚发布了《》一文。

说句自卖自夸的话,《天上不会掉馅饼》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内容充足、讲解细致,是我和小作者打磨了2个月的精心之作。

然而刺杀发生后,热度都被抢走了,我们辛辛苦苦写作的文章也就没人看了。

然而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凶手居然使用伪装过的土制双管霰弹枪完成了刺杀。

我看到凶手的枪械照片时,整个人都是发懵的。

在我看来,这件事简直就和骑共享单车赢得自行车比赛冠军一样离谱。

无论是土制,还是双管霰弹枪,用来刺杀都是极其离谱的,这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那简直就是没谱。

一直以来,刺杀枪械都走小隐隐于市的技术路线。

比如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M1910手枪,就是一支典型的“口袋枪”,即使握在手中并稍加遮蔽,也很难引起它们注意。

只有这样的小型枪械,才能在藏枪时不暴露,出枪时尽可能不被注意,从而完成刺杀。

毕竟,刺杀最核心的环节,在于不引起安保和人群的警惕前提下接近目标,而不是射击本身。

△ M1910体积很小巧相比之下,各国的专用刺杀枪械就要更专业一些了,这些枪械会伪装为钢笔、相机等常见小型物品。

这样的伪装刺杀枪不用考虑藏枪和出枪,能够瞒天过海、正大光明地接近刺杀目标,属于刺杀武器中的专业人士。

比如一些大名鼎鼎,或者说臭名昭著的特工组织,就开发过很多伪装枪。

△ 手套、口红、钢笔,各种伪装枪械而双管霰弹枪是一款相当庞大的枪械,即使是枪管超短的双管霰弹“手枪”,其体积、重量也相当庞大,基本上没有什么隐蔽性可言。

尽管凶手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伪装,但伪装效果男默女泪。

使用这样的枪械刺杀时,但凡安保力量或者刺杀目标的警惕性能略高一丢丢,刺杀就很难成功了,并且很可能在离目标很远时就被迫结束了,毕竟大家,尤其是那些专业的安保团队都不瞎。

至于土制,更是一个和刺杀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

一直以来,转轮手枪都是刺杀的黄金武器。

即使枪械出现了故障,射手也可以旋转转轮,跳过故障枪弹继续刺杀,说白了,刺杀枪械高度依赖可靠性,绝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

而土制武器的可靠性、精度均惨不忍睹。

从图片看,凶手的枪械似乎采用了DIY的电极击发,没有专业的、机械式的击针或者击锤发火机构+专业可靠的枪弹底火,可靠性本就低下,并且很可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隐患——一旦遇到了静电或者其他的情况,这支DIY的枪械可能就自己响了。

△ 刺杀里根的转轮手枪△凶手的土制双管霰弹枪,枪上有很多的导线而根据后续的视频反馈看(如果政策允许的话,这个视频后续会搬运),这次刺杀也非常离谱。

凶手在距离安倍8米(一说3米,但从视频看似乎远远不止3米)左右的距离上开枪,第一枪就打空了,当时的安倍毫发无损,似乎还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甚至还原地回头看凶手。

大概3秒之后,凶手几乎在没有受到有效阻止的情况下打出了第二枪,安倍随即中枪倒地。

对于以“贴脸”闻名的刺杀而言,8米是一个很远的距离,可能凶手觉得更接近安倍,就会暴露,所以在8米距离上开枪。

土制霰弹枪的精度有限,第一枪打空并不意外。

而安保团队水平极度业余,根本没有第一时间反应,甚至没能前去扑倒凶手,或者组成人肉盾牌(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挡在凶手和安倍之间。

而凶手的第二枪却正中安倍,与此同时,安保人员才冲上来完成了抓获凶手+肉盾工作。

总之,刺杀成功也是天时(第二枪居然能命中)、地利(居然能带那么大家伙走到8米处也是奇迹)、人和(安倍和安保都很配合)的共同作用结果。

△比较好的一个视角综上,凶手能用这样的一支庞大的土制双管霰弹枪完成刺杀,本就是一件极其离谱的事情。

一般而言,这样的土制武器更适合出现在《征服》中的刘华强手中,用于黑恶势力械斗,或者用于违法的打猎活动中,却唯独不适合用来刺杀。

纵观历史上的刺杀事件,比如被炸弹刺杀的希特勒(未遂),被枪械刺杀的里根总统(未遂),被反坦克地雷(一说手榴弹)刺杀的海德里希(既遂),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被土制枪械刺杀的案例。

而安倍,很可能成为第一个。

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也创造了历史。

△海德里希PS 最新微信政策变化,有小伙伴反映看不到老王的文章,大家只需要加个星标就好了哦(#^.^#)PS狡兔三窟,狡兔三窟,记住我们的小号《钢木情怀的烧火棍》,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更人畜无害一些嘛,以防万一,以防万一。

全文完作者@特别懂枪的隔壁老王本文由《晓枪》编辑&发布好消息好消息老王的书上线啦现在还附赠超值免费网课亲自讲解自己写的书国内枪械科普还是头一回呢这么好的书,哪个男孩子不想来一本呢赶快点击下面的链接订购吧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