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奇闻百怪

如何理解司马迁“成一家之言”?

时间:2024-04-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表达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对于撰写史记目的的高度总结,为了史记,司马迁付出了非常人之痛,克尽毕生心血,要提出自己独立的历史观,有一种要发表震惊学术圈论文的感觉吧。

史学界的小板凳搬好了吗,我司马迁要来了。

相较于之前的史学著作,司马迁的《史记》有如下亮点:1.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司马迁不是简单的成王败寇的思想,司马迁尊重失败者,尊重小人物,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还是“身份”时代,不是“契约”的时代,社会发展还远远未到“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阶段,司马迁有这种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很了不起。

《史记》因此有了《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伯夷列传》、《吴太伯世家》、《陈涉世家》。

2.史记的体例纪传体通史首创之前一个问题里回答过,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通史,要厘清时间线索是很难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这篇回答。

体例也是历史实质体例不完全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通过体例的设置司马迁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

例如世家和列传的区分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变化,从商周到汉初,世家越来越少,列传越来越多,汉朝建立之后的人物基本全记载在列传,这背后的原因是社会形态的变化,从商周到秦汉是从分封制转向集权制的时代,分封的诸侯王越来越少的,最终被中央集权取代,司马迁体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再如,司马迁把吕后放在本纪里,不是外戚列传里,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史学观念,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司马权能够破除成见,从权力实质出发,实属难得。

3.经济史观的视角史记有《货殖列传》、《平准书》等篇章,司马迁注意到国家财政、货币、盐铁垄断等经济问题,从经济角度分析历史,眼光具有前瞻性。

司马迁在《平准书》中从经济的视角分析了秦亡的规律。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七国之乱中以吴国为首,司马迁从经济的视角分析,由于吴国拥有丰富的铜矿,享有铸币权,占据经济上的优势,富甲一方,这也是导致七国之乱的重要原因。

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後卒以叛逆。

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就吸取了不少《平准书》和《货殖列传》的精髓。

我只是抛转,对司马迁的分析只是冰山一角,太史公的思想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宝藏。

最后,回到成一家之言,当时的背景是这样: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只是汉代一个小小的太史令,再平凡不过,但是史记列传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认为自己是可以进入列传的人物。

这应该就是司马迁说这句话的心情,成一家之言,为往圣继绝学,心情多么豪壮和自信。

司马迁也预测准了自己的未来,班固的汉书确有《司马迁传》。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