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廊桥全长658米,是2014年5月重建,2015年2月建成开放。
原桥长303米,宽5米,在2013年11月27日晚,这座精美的风雨桥被不明火灾烧毁,主体纯木结构全被烧毁,整座风雨桥只剩下一排孤零零的桥墩。
这座廊桥取名:沧浪桥,全桥共分四段,分别是濯河怀远(桥长310米)、唐鈡长韵(桥长105米)、彩虹伏波(桥长97米)、蒲花飞龙(桥长146米)。
桥上建有桥、塔、亭,它的建成大大方便了两岸人民的日常沟通交流。
廊桥也叫风雨桥,它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
做为中国最古老的一个桥梁类型,廊桥在建筑上完美的体现出当地的最高建筑水平及人们的审美标准。
濯水古镇沧浪桥采用全木榫卯穿插衔接,直套斜穿,飞檐翘角,辅以精美的石雕、木雕,让整座廊桥造型精美,坚固耐用。
重修后的廊桥古香古色,修新如旧,不仅是两岸人民往来的通道,宽敞的桥面同时也是古镇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
为了避免重蹈当年被火焚毁的命运,廊桥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安装一套自动灭火装置,现代化的白色灭火装置与廊桥看起来有点违和,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或许过多的考虑廊桥的观赏性,在实用性上缺少考虑,整座桥桥面高低起伏,上上下下,台阶甚多,也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走起来很是吃力,尤其是老人、孩子、负重的居民就更为不便。
我跟随着这位老乡一起过桥,老乡刚刚在集市里买了口大锅,这些上上下下的楼梯给他增加了许多难度,无形中也增加了许多路程,过江路就变得不是那么便捷了,这也难怪一些村民会吐槽它的实用性。
一些腿脚不利索的外地游客看到这些台阶,也只能感叹这桥只是用来看的,想走到桥中央欣赏两岸风光更是不可能。
这里四面环山,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
历史为濯水古镇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大溪文化和华夏文明在这里的交织,形成了濯水古镇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
自1956年,由于种种原因,古镇的商贸逐渐萎缩,古镇也渐隐于世,繁忙的古镇的生活也变得简单和安逸,人们也渐渐习惯了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