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长江之中,长年淹没在水中,仅在冬末长江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前人注意到根据石梁露出水面的高度变化可以确定长江枯水水位,因而相继采用题刻的方式记录了一千多年间的长江枯水水位变化情况,为研究长江上游的历史枯水水位变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尺度标准。
迄今发现石梁上有文字题刻167段,三万余字,石鱼20尾,其中宋代最多,约有百段,元、明、清代次之。
题刻记载了唐广德元年至本世纪初共1200余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的长江水位资料,堪称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因此白鹤梁题刻在科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淹没于长江水下,如何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是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1994年以来,有关单位为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提出了许多方案,如“水下博物馆方案”、“就地保护、异地陈展”等方案,最后确定采用葛修润院士提出的用“无压容器”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方案。
今年6月份三峡库区要达到二期水位线135米高度,为了在最后一个枯水季节完成基础工程,目前涪陵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部分设计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洗手梁、坳马石炸礁工程和水下导墙、防撞墩基础钻孔工程在2月13日开工建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