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奇闻百怪

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赢在起跑线,害死多少孩子

时间:2024-07-08网络作者:小白
一介(ID:yijievideo)对孩子的最好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今,很多家长将生活重心放在子女教育上,投资一点都不心软,兴趣班、特长班一股脑儿地送孩子去,为的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的人甚至不惜牺牲色相,还为此倾家荡产。

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最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三观尽毁,母亲为孩子上幼儿园陪睡校长一大早,看到同事发过来的几张聊天截图,介哥的三观再一次被震得粉碎。

在上海的一位妈妈,为了能让孩子上个好的双语私立幼儿园,竟然去给校长陪睡!堂堂一个校长,言语间流露出流氓小混混的气息,话里话外都在暗示:想让孩子上我这幼儿园,需要潜规则哦。

为了让孩子上这个幼儿园,妈妈接受陪睡了!而校长还不知足,一次不够,提出要继续,想培养成可以长期发展的地下关系。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妈妈陪睡了就算了,还把这事摆在明面上和丈夫商量,就像讨论去哪吃饭一样稀松平常。

丈夫知道后非常愤怒,强烈反对。

两人的矛盾随之爆发了:妻子认为:我这是在为家庭付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出轨,没有错。

孩子上不了学,是老公没本事,阿甘他妈都可以为了孩子忍辱负重,我为什么不可以?老公认为:给校长陪睡,脸面丢尽,这样做不是为孩子好,而是害了他。

有这样人品的校长学习风气也好不到哪里去。

看完聊天记录,觉得丈夫的三观没毛病,而妻子美其名曰是牺牲奉献,实际上就是蠢。

如果聊天截图确有其事,那么陪睡这件事,绝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以后校长只要拿这个作为威胁,孩子的就学依然没有保障。

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让自己的身体被随意践踏,让丈夫头顶一片青青草原,孩子以后如果知道,是妈妈出卖了身体他才能上学,他会不会无地自容羞愧难当?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父母们为孩子操碎了心,但绝不会想到,现实已魔幻到这个程度。

父母们不仅拼财力拼地位拼学区房,现在还拼到床上去了。

这背后反映的,是成千上万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深深焦虑。

这种与家庭经济水平不相称的精英式育儿,不仅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整个家庭。

焦虑失控下的爱,是对孩子最大的害原本以为只有一个妈妈会这么想这么做,但看了聊天记录截图下的评论,有很多支持者。

有其他妈妈实诚的说会考虑一下。

还有的人出奇的大度,不介意被绿。

有的人认为,上海学位竞争压力这么大,潜规则的成本已经是相对来说很低的了。

换句话说,如果潜规则能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还真就有不少人愿意这么干。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洗脑式的教育名言,害了多少中国家庭。

中国家长们真的可以牺牲一切,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让不堪重负的孩子频频自杀。

香港TVB有一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深刻记录了当代堪称魔幻的育儿方式。

孩子还没出生之时,这场教育竞争就已经开始。

有的名校只招收1月份出生的学生,月份大的孩子比较有能力优势,为了让孩子以后能上名校,香港父母们得精确计算孩子的出生日期,步步为营。

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也被他们改写成了赢在射精前。

从备孕,到怀孕,到出生,再到成长入学,一切都要精准计算。

入学了还不算完事,还有各种兴趣班,奥数班,知识竞赛。

比拼完学校,还得比拼才艺。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些家长的投资就像个无底洞。

为了孩子的精英式教育,不仅会毁掉家庭,也会毁了孩子。

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里,一对夫妻带着父亲和女儿挤在一间非常小的房子里,小到父亲只能睡在阳台。

为了一套更小的学区房,他们决定卖掉这个房子,这下父亲连阳台都没得睡了,只能去养老院。

在养老院呆不习惯的老人,最后只能去流浪。

给了女儿更好的教育环境,先不说毫无保留的付出能不能让女儿实现阶级跃升,首先一家人就已经先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家都散了,人也只能苟且活着,以这样的代价换来的出国留学,实在让人羡慕不起来。

一位母亲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如果把我碾成粉末,能为我的孩子铺一条康庄之路,我将毫不犹豫地跳进粉碎机。

这样的爱实在太过沉重,太过压抑。

中国上海的一家人,为了供女儿出国留学,父亲独自在日本打工8年,每天做电焊工、清洁工等不同的几份工作,为了省钱,8年没回过家。

父女相见,是女儿考上美国大学的那一天,女儿来日本见了父亲一面。

夫妻相聚,是在13年后,母亲去美国看女儿,路过日本时住了一晚。

父母以苦行僧般的意志操劳一辈子,才供得起女儿出国。

父母为孩子牺牲的有多大,孩子背负的压力就有多重。

稍微放松一下,仿佛就能想起爸妈的那句话:我们把房子都卖了,你还有脸不好好学习?还有脸只考这么点分?从小到大,最怕听到的就是这样的话:我还不是为了你好?爸爸妈妈一切都是为了你······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以后都要靠你了····倾家荡产也要买学区房,报培训班,出国留学······与家庭经济条件不相称的精英式教育,反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儿童的自杀率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自杀原因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

多少孩子还没跑到终点,就已经提前走到生命的尽头,精英式教育不一定就能培养出真正的精英。

一个8岁的孩子,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他报了5个兴趣班,一周里只有半天不用上课,还得用来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

我太累了,想睡一会,这是他在医院的ICU里说的人生最后一句话,最终因为多脏器衰竭过劳而死。

一个劲的逼着孩子学习,该稍微放松的时候,还是把他们关在各种培训班和教育机构里,方法不当只会适得其反,提前透支掉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从小就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畸形的,摧残人性的教育方式,养不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引导式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不一定等于赢在终点线上。

更不等于赢在人生中的每时每刻。

TED教育大咖、著名脑科学教授洪兰就曾表示:逼迫式学习难以成就孩子。

在她看来,在神经学上根本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3岁定终身等说法。

孩子们在学习成绩乃至最终教育成就上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以往研究已经反复证实的重要因素包括城乡、地区、学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家庭经济资源、父母的文化资本、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父母为子女教育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子女的性别、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等等。

不是花多少钱,就能培养出多优秀的孩子,有多少钱,就尽几分力,力所能及的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对孩子的最大支持,放松自由的环境,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真正的优质教育,不是比砸了多少钱,而是贵在教心。

教会孩子培养思考之心,探索之心,好奇之心,这才是终身学习的动力源泉。

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终生的过程,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装进孩子的脑海中。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最高级的教育,是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多思考,多探索,多问多学。

陈美玲就是一位优秀的妈妈,她14岁出道当歌星,曾与邓丽君,山口百惠、张国荣齐名。

她的教育经历堪称传奇,在分享她的育儿经验时,她说到: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就不爱学习的,往往是人为打消了孩子对知识的兴趣。

下雨天时,她会带儿子去公园找蜗牛,孩子会问她许多可爱的问题,好奇心是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培养孩子自我认同的内心,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她从来不把孩子和别人做比较,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她总是和孩子说:你永远是最好的,有问题就问。

长此以往当其他人说他这怎么都不会时,他就不会自卑。

即便别人学会了,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

哪怕一百个人和你一件不同,也要把自己的观点堂堂正正地表达出来。

她认为,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

教育是教给孩子一点工具,世界上有很多可能性,给他实现梦想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梦想。

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要是孩子成功了,也要谦虚,可以和大家分享。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10年时间,她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世界顶级名校——斯坦福大学,自己也成为了斯坦福教育学博士。

孩子不可能永远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最重要的知识是用心来教的,赢在起跑线上,父母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这比十个辅导班更有意义。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那盏灯,把孩子的世界点亮。

嗨课堂福利时间昂立·嗨课堂多位名师经过1年时间精心打磨,特别推出年度暑期定制课【每天一课,暑期超车】,初中/高中(语、数、英)在线辅导!暑期定制课包含 180节名师公开课 ,含 语文、数学、英语 三个学科,每节课 30分钟 , 高频少时的,劳逸结合,既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扎实了学习的基本功。

还有超级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拼团只需要1元钱。

1元钱=180节名师课 (限时领取),是不是 巨 划算?这个课程包适用于 初中 以及 初升高 学生,通过碎片化学习提前掌握高中知识点,让你 领先一夏,轻松三年。

扫描1元抢180节名师课领 学霸笔记+每日一测还能享受 精品1对1定制课本文转载自一介(ID:yijievideo),城市生活短视频平台,世界正老去,我们正年轻,去发现 去思考 去生活!*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立即扫码入群1元抢180节大师课暑假提分不发愁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