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兵马俑是活人做的吗 西安兵马俑闹鬼事件到底怎么回事秦始皇兵马俑身上一直笼罩着许多的神秘色彩,历年来有关与兵马俑的各种传说从未断过。
其中据说曾经发生过很多匪夷所思的灵异事件,兵马俑甚至复活了,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认为这跟兵马俑是用活人浇筑的有关。
兵马俑是活人做的吗?西安兵马俑闹鬼事件到底怎么回事?接下来的我就来为大家揭开秦始皇兵马俑的神秘面纱吧!
兵马俑复活是真是数运假?
要说兵马俑复活的时间,我还不得薯团梁不讲过故事,这是我在一个博客中看到的,且不管它是真是假,先来来看看吧。
该博客是这样写的:
从前,一队盗墓者偷偷来到了中国陕西一个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上,他们开始向地底下挖掘。
但他们不适宜这里黄土高坡上的生活,最终只发现了一个兵马俑的脑袋。
他或让们准备在夜里总结为什么今天所发现的古物只是一小件兵马俑的头部,他们回到越野车上,准备在车里过夜,他们不准备再往前开了。
他们的队长一回来就对其他盗墓者们通报:今天只发现一个兵马俑的头部,其他什么也没有发现!;队长气呼呼地告诉大家。
这时一位挨着窗户的盗墓者看见远处好像有几根柱子,而且还在摇摆,他本能地说:那是什么?!;大家往那边看去也发现了这个异常的现象。
突然有一个盗墓者喊叫道:是警察吗?;顿时整个局面陷入恐慌和猜疑之中。
大家都害怕是警察,但是有觉得可以,为什么警察的反应这么慢,于是乎带着害怕但又好奇的心领头的带了几个人过去打探情况,但是去之后他们所看见的让他们今生今世都难以忘记。
2024年7月将迎来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发掘50周年的纪念,特用不多的笔墨,记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00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包括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园)的精彩瞬间,让世人了解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历程。
五十年间,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从简单的考古发掘发展到拥有完整的保藏库房,还拥有国家级彩绘文物保护基地,从业人员也从几十名发掘人员发展到今天拥有数百人、架构齐全的博物院管理运行体系,书写了秦陵考古的新篇章。
秦始皇帝陵 调查史 秦始皇帝陵的营建从嬴政继位开始,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结束,其后秦末汉初的战火对陵园造成了严重的毁坏。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分二十户维护帝陵,拉开了主动保护的序幕。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临潼奉诏修缮帝陵。
目前留存下来的最早调查或考察秦始皇帝陵的记录是明人都穆的《骊山记》,记载:“秦始皇陵,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
自南登之,二丘并歭。
人曰:‘此南门也。
’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
昔项羽黄巢皆尝发之。
老人云:‘始皇葬山之中,此特其虚冢。
’其言当必有所授也。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陕西巡抚毕沅对关中地区的历代帝王陵立碑,虽有不少讹误,但开创了官方保护历代帝陵的先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人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记载:“实测陵高25丈,中部稍平坦且有台阶;顶上广阔平坦,陵基略呈方形,东西约1600尺,南北约1700尺。
在陵基南700尺及东西各350尺的地方,残存着数尺高的围墙,围墙与地基平行,呈长方形,东西2300尺,南北2700尺,周长可达万尺。
陵南与周垣中央有南门遗址,高达丈余,散布瓦砾”,开启了国外学者调查秦陵的先声,最为关键的是,他留下了帝陵封土的第一张照片。
随后1917年法国人维克多·萨加林对帝陵进行过实地考察。
20世纪20—40年代,伊东忠太、关野贞等日本学者也多次对帝陵地区做过考察。
1951年陕西全省进行了第一次文物普查,对秦始皇帝陵做了调查,据刘士莪先生回忆,当时陵园内外城城垣保存相对较好。
1958年,陕西省文化文物部为了更好保护文物和建立重要文物点的科学档案,对陵园出土的零散文物进行了征集。
秦始皇帝陵地区的系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玉清、雒忠如,以及临潼县文化馆彭子健对陵园封土、内外城垣、门阙及一些附属建筑基址做了调查和钻探,并对历年来乡民在陵区内发现的文物做了访查和征集,最后整理发表《秦始皇陵调查简报》,绘制了第一份陵园内外城垣的平面图。
秦始皇帝陵范围 2002年3月初,始皇陵考古队对东至戏水河,南界骊山北麓,北及渭河,西越临潼县城的区域进行了一次地面文物调查。
这次调查共发现和复查古代遗址34处、墓葬39处、窑址12处、井4眼及陪葬坑,对保存较好的遗址做了粗略的勘探。
1980—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和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都对临潼地区特别是秦始皇帝陵区域做了科学系统的调查。
帝陵周围的山形水系之前并没有做过相应的调查,2014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陵园周围进行大规模调查,基本上摸清了25公里长的骊山、骊山北麓的河流、河流两侧的秦汉遗迹,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地理区域综合体”,为人地关系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是考古发掘的前提条件。
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离不开先贤的实地调查,而调查中发现的遗物更揭示了帝陵的礼制内涵,同样也反映了秦代的物质文化史。
骊山北麓的河流 遗物史 近代以来,秦始皇帝陵出土遗物的记录可追溯到1932年,外城垣上发现了一个残缺的跽坐俑头,但最终不知去向。
1948年,陵园外城东北侧的毛家村发现了2件跽坐俑,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这是帝陵的遗物,这2件陶俑经过周转调剂,被西安文物管理局收藏,后来一件藏于西安博物院,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与跽坐俑一起被调剂到国家博物馆的还有一件帝陵出土的大夔龙瓦当。
从收藏资料分析,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跽坐俑周身有紫色和红色彩绘。
1958年,帝陵东北侧约4公里的安沟村修建安沟水库时,发现了一件标有“丽山园”的铜锺,俗称丽山铜锺,现藏于临潼博物馆。
这件器物是秦始皇帝陵园自名“丽山园”的实证。
随后1961年,帝陵东南侧上焦村也发现了跽坐俑,陶俑上的彩绘已经脱落。
1974年秦始皇帝陵考古走上正轨,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秦俑考古队开始发掘清理兵马俑坑。
1993年帝陵东约4公里外代王胡孟庄发现秦代“半两钱”青铜钱范以及大量的铁质劳动工具,考古队在戏水河边岩王村采集到青铜建筑材料,从艺术风格分析应该为帝陵破坏后的遗物,这些出土器物全部收藏在临潼博物馆。
丽山铜锺底部铭文 K9901 坑 1979年在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的基础上,成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馆藏文物主要是几次发掘收集到的资料,原址保存了大量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的陶俑,同时上焦村秦墓、上焦村马厩坑、封土西侧珍禽异兽坑、跽坐俑坑、1982年园寺吏舍出土的原始瓷器等出土文物也收藏展示在博物馆内。
1998—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K9801、K9901、K0006、K0007出土器物,也有部分保存在博物馆,其余收藏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博物馆)。
为配合陕西历史基本陈列展,部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陶俑被借调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秦始皇帝陵文物除上述单位收藏展示外,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有收藏。
中央军委等部门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借调1件立射俑、1件重装铠甲俑和1匹陶马给军事博物馆做展品,后又复制了几件陶俑。
20世纪70年代一次对外展览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2件陶俑和1匹陶马。
秦始皇帝陵截至目前共出土文物50000余件,其中40000余件是箭镞、矛、戈等兵器,陶俑陶马2100余件,其他大多都是建筑构件筒瓦、板瓦和瓦当等。
K9901出土1号俑 出土云纹瓦当 遗迹史 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秦始皇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古墓葬第3号。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勘探了陵园内外城垣的大致形制与结构、勘探出内城4座城门及外城东门,实测了封土的边长及高度,调查发现陶水管道、石水管道遗存及部分建筑基址。
1974年在陵园东侧发现兵马俑坑后,为摸清规模和建筑布局,除了发掘兵马俑坑外,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陵园做了全面系统的勘探工作,且在西杨村设立考古工作站。
1974年11月2日开始,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也参与到兵马俑一号坑的发掘中,试掘629平方米。
1976年开始发掘兵马俑二号坑,清理170平方米,出土陶马67匹、陶质鞍马29匹、陶俑224件。
1977年考古发掘了兵马俑三号坑,进修班简报整理组整理了三号坑的简报,揭露展示了运筹帷幄的幕府以及军队的祭祀情况。
1974—1982年,分别有秦俑考古队、秦俑坑考古队(秦俑坑亦工亦农训练班)、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和临潼博物馆、临潼文管会等多支队伍参与秦始皇帝陵的发掘工作。
秦俑考古队调查、勘探和发掘了上焦村17座秦墓、封土西侧的铜车马坑、兵马俑一号坑(1974年和1986年)、兵马俑二号坑、陈家沟遗址、陵园周围陶窑遗址。
秦俑坑考古队调查发掘兵马俑三号坑、上焦村93座马厩坑与跽坐俑坑、内西城垣与外西城垣之间的16座小型陪葬墓、曲尺形马厩坑、双门道坑1座、17座珍禽异兽坑、14座跽坐俑坑、郑庄石料加工场以及内城东北角33座小墓。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发掘了赵背户修陵人墓地与鱼池遗址,为修陵人的来源以及个别建筑遗址性质确定提供了新思路。
临潼博物馆和临潼文管会发掘了帝陵北二、三、四号建筑和帝陵东侧的5座跽坐俑坑。
多家单位协同合作,为秦始皇帝陵考古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发掘资料。
1995—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占民先生主持发掘了陵园内城北部西区6座寝便殿建筑基址、陵园东北毛家村北750米处动物坑,勘探发现了1.4万平方米的K9801(石铠甲坑)和200余座五砂厂(东六村)修陵人墓葬。
1998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简称始皇陵考古队),段清波先生主持发掘K9801、K9901、K0006、K0007等陪葬坑,以及陵园内城南墙、陵园内城封土南侧石道遗址、秦俑新村秦代陶窑、新丰秦井等,勘探发现了K0002、K0003、K0004、K0005等陪葬坑,借助“聚落考古”的理念,开始构建秦始皇帝陵的礼制结构。
在此期间,兵马俑二号坑在张仲立先生的带领下,刘占成、朱思红、朱学文、王志友和李秀珍等参与,出土了第一件带有彩绘的兵马俑。
K9901坑4号俑的衣服纹样 2008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取得团体考古领队资质,开始独立对秦始皇帝陵进行发掘。
从此,兵马俑及秦始皇帝陵考古开启新篇章。
2009—2024 年秦陵考古发掘 由此可见,秦始皇帝陵的考古五十年可分三个阶段:袁仲一、屈鸿均、崔汉林、赵康民、杭德洲及稍后的程学华、王玉清、杜葆仁、王学理、魏京武等兵马俑坑发掘者代表第一阶段;张占民、张仲立、刘占成、段清波、孙伟刚等先生代表第二阶段;以及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代表的第三阶段。
目前,发现有与秦始皇帝陵相关的考古遗迹的范围南到骊山人祖庙和击鼓坪,北到陇海线,东到西黄建筑遗址和胡孟铸钱作坊,西到五砂厂修陵人墓地,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1988年,程学华先生第一次在《秦始皇帝陵考察报告》中提到“秦始皇帝陵有陪葬坑、陪葬墓等600多处遗迹单位”。
1996年,袁仲一先生在《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提到“始皇陵园内外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和修陵人墓葬500余座,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
通过几代秦始皇帝陵考古人的努力,探明了陵园内88座陪葬坑、164座陪葬墓,内西城垣与外西城垣之间70余处疑似陪葬坑,以及地宫封土、城垣与门址等建筑遗址;此外还有陵园外城垣陪葬坑212处、陪葬墓27座、修陵人墓葬159座、建筑遗址10余处、窑址20余处,其他砖瓦工人墓葬12座。
本文写在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五十年之际,特别感谢为帝陵考古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每一位考古技工师傅和其他后勤服务人员,没有他们就没有秦始皇帝陵的考古事业! (作者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研究馆员)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欢迎订阅2024年《大众考古》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
他想世人记住他的丰功伟绩,这点倒是做到了。
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他的陪葬军团兵马俑,就震惊了世界。
那秦始皇陵,你了解多少呢?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西安的骊山北麓,在古代这里是龙脉之地。
曾经西周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在这里烽火戏诸侯。
唐玄宗与杨贵妃在这里的华清宫约会。
而西安事变亦发生在这里。
秦始皇陵,顾名思义秦始皇的陵墓。
秦始皇继承王位的这一年,便开始修建陵墓。
这时的他,年仅13岁,还只是秦国的王,而开启吞并六国的事业是17年后的事情,之后再花了10年时间,才统一了六国。
秦始皇陵的建成,花了39年时间,在他的儿子秦二世时期,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才草草完工。
如果秦始皇活的够久,秦始皇陵的规模或许会更宏大。
普通人都说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但秦始皇却想带走,他想在死后延续生前的奢华。
秦始皇陵由内外两城组成,仿照的就是秦朝国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陵冢的封土堆为覆斗形,就好像一个倒扣在地上的梯形巨斗。
高51米,底部周长约1.7公里。
上行下效,覆斗型陵墓在秦汉时期很流行,还是西汉皇 家墓葬的标配。
据说陵墓内部还有各种宫殿,以及大量的奇珍异宝。
然而,因为技术难度、文物保护、以及地下结构未知等原因,秦始皇陵的主陵墓还没有大规模挖掘。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科技很发达了,比如遥感探测、地磁扫描等方式,能够大致探明陵墓内部结构。
但现实是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如地宫的具体构造、是否存在水银江河等传说中的机关等。
另外国家文物局有明确规定,不主动去挖帝王墓,除非是帝王墓遭到了某种破坏,不得不进行抢救性挖掘。
否则地下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对文物造成一定损害。
秦始皇陵周边还有大量的陪葬墓和墓葬,虽说秦始皇陵的主陵墓还是未知的,但四周的陪葬墓和墓葬,如今已经探明了400多个。
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就是众多陪葬坑中的一个。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的东边1.5公里处,发现于1974年。
之后,在兵马俑坑遗址基础上,建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丽山园)组成。
目前,兵马俑坑已经挖出三座,分别是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兵马俑坑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8000件,各个陶俑陶马不仅长的不一样,连动作神情都有区别。
你去过秦始皇陵吗?我是历史当下,喜欢历史,抑或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就关注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