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张献忠沉银事件的进展,张献忠引起大家的关注,民间关于张献忠的流传特别多,尤其张献忠屠川事件最为大家感兴趣,那么张献忠屠川是真的吗?有传言张献忠是被污蔑的是真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张献忠屠川真相。
如果说满清有诬陷张献忠屠川的动机(确实有动机,这一点不否定),那么作为明朝的遗民为什么也要“诬陷”张献忠呢?《蜀难述略》的作者沈荀蔚是明朝士子,在他的笔下的张献忠简直就是魔王一般,“以火攻陷重庆府,大杀。
次日悉断民右手”,在攻陷了成都后又“尽驱城内军民男女于中园,将尽屠之”。
这些记载我不认为是沈荀蔚诬陷张献忠的,因为沈荀蔚没有这个动机。
如果张献忠真的有好口碑、好名声,像“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沈荀蔚为何要诬陷张献忠呢?可见《蜀难述略》中记载的张献忠的暴行可信度很高。
再退一步来说,明朝遗民也有可能诬陷张献忠,那么外国人又凭什么诬陷张献忠呢?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类思和葡萄牙人安思文曾被张献忠特聘请为顾问,甚至后来还赐予二人“天学国师”的称号。
按理说这两个传教士是应该感恩张献忠的,可是在他们的记载里却没有美化张献忠,而是实事求是,简直可以用秉笔直书来形容。
他们的记载里张献忠是个“智识宏深,坚毅决断”的人——这点我信,毕竟张献忠干了那么大的事,也不是一般人。
同时这俩传教士还记录了张献忠的一件事:张献忠将民众聚集起来等候发落。
众人见到张献忠来了都跪下求情痛哭,而张献忠却高喊到“该死该杀之反叛!”然后张献忠的将士们便将这些老百姓都杀掉了……如果说这些史书记载还嫌不够的话,现在出土了张献忠的沉银,却是证据确凿了吧。
张献忠的财宝都是由妇女金首饰融化铸炼成的金块,这个事实便直白的告诉我们了宝藏背后血淋淋的历史。
张献忠的军队屠杀了大量四川人,然后把他们的财产据为己有,那些金银首饰、金币、银币太散碎,行军带着不方便,就融成大金锭、大银锭。
这些大金锭、大银锭都被放进掏空的木头中,这样便于携带,从现在出土的宝藏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想张魔王屠川的历史事实已经很清楚了。
虽然清军入关后也干了很多屠杀老百姓的事,但屠川这件事真是张献忠干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们不要再混淆视听,也不要再替张献忠洗白了!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这首歌谣引出了沉在江心三百余年的惊人财宝,也引来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盗宝奇案。
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出现了一件奇事,每到夜晚,镇子附近的岷江上都会驶来成群的船只,而船上的并非夜里捕鱼的渔民,而是身穿潜水服,手持金属探测仪的怪人。
嫌疑人所用的潜水服 这些怪人趁着夜色跳进江中,不知寻觅着什么,而后,这些船便悄悄驶向四方。
也是从出现这些怪人开始,四川乃至全国的古玩黑市上,开始出现一些新奇的宝贝。
这些宝贝有的是金册,有的是银锭,有些是刻有“西王赏功”字样的钱币。
这些文物无一不是上等的宝贝,一时间引来了各方的关注。
而这样大量涌现出的宝贝自然逃不过警方的眼线。
经过警方的层层排查,很快,岷江上奇怪的活动就引起了警方的警惕。
缜密分析调查后,警方确定了岷江上的奇怪活动正是盗宝人在进行非法发掘活动! 此事事关重大,警方立即成立了“2014.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专案组。
可经过专案组的调查,结果竟然令人大跌眼镜。
岷江盗宝所用渔船 盗窃者并非专业的盗墓团伙,而有一半是岷江附近的农民! 这个结果让警方惊讶不已,为何这群农民不仅会有专业的潜水设备和探测仪,还会知道江下埋藏着宝藏呢? 而更让警方和社会好奇的是,江水之下,究竟是谁的宝藏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财宝的主人张献忠 张献忠的宝藏和楼兰王陵、西夏王陵、李自成和石达开的宝藏并称为华夏五大失落宝藏。
江口镇岷江边寻宝的人 张献忠,陕西定边县人,明末著名起义军领袖,曾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并写下过著名的《七杀诗》。
这样一位争议不断的历史传奇人物,拥有一个并不显赫的出身。
他曾经当过兵、当过捕快。
在延绥镇参军时,因犯法而险些被斩,只因为主将看他相貌奇异,所以放了他一条生路,只打了他一百军棍,便放他还乡。
流落民间的张献忠心中充满了明王朝的恨意。
在天启末年,陕西饥荒遍地,农民得不到政府的赈济,于是纷纷愤而起义。
先有王嘉胤、王自用暴动,后有王左挂、高迎祥等人起义响应,就连名将李自成也在米脂起义后加入了高迎祥的队伍。
一时间,陕西成为了全国的暴动中心,战火遍地。
而这兵荒马乱的乱世却正合张献忠之意,对明朝早有不满的他马上聚集了十八寨的农民起义以响应王嘉胤。
起义后,张献忠及其手下将领自称“八大王”。
而张献忠由于身形瘦而彪悍,面色微黄而被称为“黄虎”。
起先,张献忠投于王嘉胤旗下,但很快自成一军,成为王自用手下三十六营中的一营。
而张献忠这头“黄虎”不仅勇猛,更因为他幼时读过书,所以在农民起义军中以智勇双全著称。
他的军队也成为了三十六营中最为强大的一营。
陕西很快就不足以让这头“黄虎”大展拳脚。
崇祯六年,张献忠随着高迎祥南渡黄河,逐鹿中原。
崇祯七年,张献忠率军入川,并攻克川地重镇夔州,本欲围攻太平,但此时女总兵秦良玉率明末强军“白杆兵”赶来。
张献忠不敢对阵,仓皇而逃,却在路中恰巧遇到秦良玉之子马祥麟回川。
张献忠的军队又被冲杀一阵,狼狈撤入湖广地区。
崇祯八年,张献忠、李自成等高迎祥帐下“十三家”起义军受困河南,经过商讨,以张献忠的军队为主力,由李自成、高迎祥辅助,三位首领向东挺进,直取明朝中都凤阳。
攻克凤阳后,张献忠不仅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更拆毁明太祖出家的皇觉寺、砍毁皇陵附近的古树、开掘皇陵、屠杀城中富户和官员,展现出了极为残暴的一面。
得知此事的崇祯帝戴孝去太庙恸哭,并严厉查办了所有与凤阳一战有关的官员。
可这些都没能阻止张献忠军队的冲杀和挺进。
张献忠极富有指挥战斗的天赋,在他的指挥下,庞大的起义军军队行踪飘忽,所到之处,杀得官军节节败退,无一合之敌。
可崇祯九年,高迎祥不幸被俘身死,而李自成转战潼关以西。
此时,潼关以东的军队以张献忠最为强大,他自然成为了明军围剿的对象。
崇祯十一年,起义军中再无统一指挥者,于是逐渐陷入劣势,渐有被逐一剿灭的趋势。
在内阁大学士杨嗣昌制定下“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后,纵使强如李自成的军队也屡次受挫,锐气不再。
加之刘国能等起义军首领归顺朝廷,张献忠的压力空前沉重。
加之张献忠在袭击南阳的战斗中失利,更在战斗中受伤,不得已退居谷城,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安”。
可“招安”后,张献忠继续聚集军队,囤积军需,并不受改编和调遣,只是暗中休养生息,伺机而动。
崇祯十二年,认为时机成熟的张献忠再次兵出中原,暗处歇息的李自成、罗汝才等人也纷纷响应。
熊文灿、左良玉等人率明军再次追杀,却被张献忠引入陷阱,损失万余精锐,左良玉伏鞍而走,甚至丢失了印信。
此后,崇祯帝命大学生杨嗣昌节制全军,讨伐张献忠,面对“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张献忠和罗汝才联手,以“避实击虚”的战略反击。
各地遭受明朝压迫的百姓也纷纷向起义军提供明军的情报,而张献忠也派士卒乔装打扮,收集明军的动向,使得起义军神出鬼没,使得明军损失惨重。
但是在巨大的包围网中,张献忠纵然真是猛虎也难以伸展拳脚。
最终,张献忠决定突破包围圈,再寻良策。
崇祯十三年,张献忠在战斗中不断失利,几乎被尽数剿灭,在危机中,他以重宝贿赂左良玉,并告诉左良玉“若非有我未除,你早已被朝廷给杀害了。
” 趁着左良玉心神动摇,张献忠终于侥幸逃出包围,并利用左良玉和镇守新宁的邵捷春之间的矛盾,闪击新宁,终于突破新宁防线,逃出了杨嗣昌布局的包围圈,顺利入川。
在四川游击大半年后,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一鼓作气,击溃了左良玉的追兵。
以为时机成熟的张献忠再次挥师出川,锋指鄂中。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攻克襄阳。
襄阳是明朝重镇,城中军需、银两无数,张献忠分银十万两赈济灾民。
襄阳的攻克意味着杨嗣昌的包围网被彻底粉碎,杨嗣昌因此忧心而亡。
此后,张献忠率军东征西走,数次面临绝境,幸好有李自成等将领的响应才免遭彻底失败。
几经兵败和东山再起,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攻克武昌,处死楚王,搜刮楚王府中财物,据记载,财宝多达数百车。
攻克武昌后,张献忠自称“大西王”,并建立了农民政权。
可此时李自成也在襄阳称王,他对张献忠的据地称王十分不满,恰巧此时明军也前来围剿。
面对这样的险境,张献忠选择了南下湖南,占领长沙。
几经攻伐,张献忠凭借着严整的军纪和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在腐败的明朝守卫中肆意砍杀,很快便控制了湖南全境以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再次率军入川。
这次,他的起义军攻无不克,即使是老对头秦良玉的军队也再难以阻挡张献忠前进的步伐。
顺治元年,张献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并在成都建都,号称“西京”。
就这样,张献忠完成了从一个流落民间的士卒成为了“一国之君”,而在多年的转战中,张献忠也截取了大量的财富,这也使得“大西王”富甲一方。
张献忠的财宝传说 虽然张献忠富甲一方,但是终究只是龟缩在川地的一方豪强,怎么能与据有大半大明国土的清朝相提并论? 顺治三年,苦苦支撑的张献忠终于放弃了抵抗,准备放弃四川再图后事。
根据《彭山县志》中的记载,顺治三年,张献忠率领十万精兵撤出四川。
可是在撤离之前,张献忠就得到情报,清军已经封锁了旱路,只有水路可以撤退。
就这样,张献忠带着他积攒多年的财富,乘船撤离。
可是,船行至彭山县江口时,早已埋伏好的杨展施展火攻计,冲天的火潮令张献忠和他的军队措手不及。
此时,再携带着大量的辎重无疑是自取灭亡,于是张献忠忍痛命令士卒将携带的大半金银财宝沉入江底,以期日后再来捞取。
趁乱逃回成都的张献忠马上截流锦江,在江底挖下大坑存放剩余的财宝。
将财宝埋藏好后,张献忠下令开闸放流,并杀害了所有知道此事的士卒和工匠。
江口沉银遗址挖掘出的文物 而这段历史,在史书中被称之为“锢金”。
此后,张献忠被杀害,这批埋葬在锦江底的财宝便再也无人知晓去向。
财宝的今生 大西王毕生的财宝不知所踪,自然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与觊觎。
而对财宝的寻找与挖掘,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当年杨晨眼看着张献忠向江中沉入财宝,自然心中贪念大起。
有传言,张献忠撤退后,他马上组织兵士打捞江中遗物,并因此成为最富有的军队。
乾隆五十九年冬天,有传言,一渔民在江中打捞起一个刀鞘。
这件事马上引起了四川总督的注意。
他着令下属前往锦江打捞,获得了大量的财宝。
咸丰年间,咸丰帝听到有人从锦江一夜暴富的传闻,命人前往锦江进行打捞。
可是遗憾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成都将军裕瑞并没有找到张献忠的大批宝藏。
从此,张献忠的宝藏就像藏匿入了传说和历史的夹缝之中,再也无人能辨识出它原本的样貌,也再也没有人能在偌大的锦江中找到令人羡慕眼红的宝藏。
民国时期,四川的军阀还专门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企图寻找张献忠的宝藏,但可惜的是,他们倾尽人力物力也没有找到那份遗失的宝藏。
2002年,《世界年鉴》公布了一批世界宝藏之谜,其中张献忠宝藏位列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
2005年和2011年,由于江口上游修建水坝,岷江水位降低,销声匿迹了数百年的宝藏又露出了蛛丝马迹。
于是,这些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盗宝人。
偶尔有渔民在江中打捞起黑色的金属,甚至有农民捡到大的银锭。
这些意外收获令农民们想起了一直在当地流传的古老歌谣。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 于是,这些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盗宝人。
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终于让这笔宝藏浮出了水面。
得知锦江江底有大量文物的消息,政府很快就成立了专家组,前往考察。
经过一番调查,专家在村民口中得知,在江口附近的密林里,有一条雕刻的石龙盘踞崖壁,栩栩如生。
专家按图索骥,果然在崖壁上发现了一条石龙,而在石龙对面的崖壁上,则发现了一头已经严重风化的石虎。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石龙石虎雕塑的南面,专家组还发现了一处石刻,上面刻着“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中华宝藏兴,民族绍千古。
” 而这些发现更加地坚定了专家心中的猜测。
水下一定是张献忠的宝藏!经过仔细的勘测,最终,专家们决定采用围堰筑堤的方法进行考古。
在专家们的努力下,一件件精美非常的古代珍宝被挖掘了出来。
它们不仅象征着莫大的权力和财富,更象征着一代豪杰,大西王张献忠波澜壮阔的一生。
而这份珍贵的宝藏,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莫要太过于珍惜宝藏而丢掉了身家性命。
张献忠沉船宝藏的发现带给国家巨大的财富,也带给了民间另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
据说他死前将无数的金银珠宝沉在了江中,张献忠为什么沉银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张献忠沉银事件吧!张献忠沉银有传言称,张献忠沉入江中的金银财宝可以将整个成都买空,但百年间没有人发现过沉银遗址。
据说根据张献忠沉银口诀可以找到遗址。
直到2005年这一传言被证实,这一年的4月20日,四川省彭山县正在修建引水工程,施工队在岷江老虎滩”河床中挖掘10枚银锭,鉴定之后发现这是明代官银,并且就是张献忠沉银遗址。
2017年彭山沉银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
张献忠沉银遗址文物张献忠沉银遗址发掘总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出水的文物共有3万多件,金器、银器成千上万,西王赏功币上百。
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一个裂成4块金印,重达16斤,95%的含金量,上有蜀世子宝”四字,是当今世界唯一一枚,其中蜀王金宝和虎王印都是极为珍贵的。
张献忠为什么沉银公元1644年,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建号大西,他残害百姓,不得民心,最终走向了末路。
张献忠在绝境之时想着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于是将自己所有的金银财宝运到江南一带或者两湖地区,准备隐姓埋名做个大富豪,随后选择了水路南下。
途径彭山江口时,张献忠遇到了参将杨展,在杨展的火攻之下,张献忠船上的金银珠宝都沉到了水里。
张献忠回到成都之后将剩余的金银沉到了锦江,意思是他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只不过锦江太大了,那些金银珠宝已经无迹可寻。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