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驾一行抵达平原津 今山东平原境内,始皇帝突然染病。
卜卦的结果,有北方的山鬼作祟。
始皇帝紧急派遣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县 今河北蔚县一带,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灾除病。
车驾渡过黄河抵达沙丘平台 今河北广宗境内时,始皇帝病情急遽恶化,不得不停驻下来。
始皇帝预感不祥,紧急在病榻前口授遗诏,安排后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始皇帝遗诏,又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历史疑案。
这件事,《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至平原津而病。
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 这就是古代史记载的问题,关系帝国命运的如此大事,寥寥数语,而且语焉不详。
这封后来被称为遗诏的“赐公子扶苏玺书”,竟然只有七个字“与丧会咸阳而葬”。
从上面这段纪事的字面上,我们只知道始皇帝身前厌恶谈死,也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谈有关死的事情。
他一直怀着不死的期望,不懈地与死神搏斗,他对身后的事情,长期没有明确的交代。
不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认输,向死神低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死期来临。
他从不死的幻想中省悟过来,决定安排自己的后事。
他将后事托付给长子扶苏,诏令扶苏从上郡回到咸阳,主持丧葬等一切事宜。
始皇帝口授遗诏时,幼子胡亥是唯一在身边的儿子,也是他有意立为继承人的爱子。
然而,事到临头,在最后的决定关头,他并没有将后事交代给近在身边的胡亥,而是交代给了远在上郡的扶苏。
对于这件舍近求远的事情,我们只能作这样的解释:经过十个月的亲自考察,始皇帝最终认为胡亥不适合做自己的继承人,他从扶苏摇摆到胡亥的心,又从胡亥摆回到了扶苏。
始皇帝口授遗诏时,在场有三位重要人物,胡亥、李斯和赵高。
我们已经谈到过,胡亥本来是没有政治能力也没有政治野心的年轻人,他坦然接受父亲的决定,没有多余的遐想。
但是,胡亥的老师赵高却另有想法。
当时,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事,始皇帝的遗诏笔录下来以后,要由他加盖皇帝玺印,封口送出。
他扣留了遗诏,说动胡亥和丞相李斯,销毁了遗诏的原本,另外伪造了一份新的遗诏,诏令长子扶苏自杀,立幼子胡亥为继承人。
这件事,史称“沙丘之谋”。
沙丘之谋的关键,正是遗诏问题。
始皇帝临终之前真的留有遗诏吗?这个遗诏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这个遗诏真的先被赵高扣留,后来被掉包了吗? 这个有关始皇帝遗诏的问题,千百年来,不断地被提起,也不断地被质疑。
实际上,不仅限于始皇帝的遗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遗诏就是一个不断地出现而又始终说不清的复杂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所谓遗诏,因为是先帝的临终之言,留言人已经死去,死无对证;接受遗诏的人,往往只有先帝临终前围绕在病榻边的寥寥数人,他们都是深深卷入政治旋涡中心的枢要人物,当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处置先帝遗留的种种问题,也包括所谓的遗诏问题。
那么,这些人将如何处理遗诏问题呢? 从历代的事例来看,所谓遗诏问题,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本无遗诏,后来出现的所谓遗诏,是由处理临终事宜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出来的。
据我们现在所知,明代的遗诏多是如此。
二,本有遗诏,遗诏的内容也符合处理临终事宜的人的利益,于是遗诏被宣扬,被执行。
汉武帝死前托付幼子与霍光等人的事情,应当属于这一类。
三,本有遗诏,但是,其内容不合于处理临终事宜的人的利益,于是遗诏被销毁隐瞒,再伪造出一个新的来。
那么,始皇帝的遗诏问题,究竟应当属哪一类呢?我们不妨根据上述三种情况来作一个判断。
看来,秦始皇的遗诏问题属于第三类。
《史记》的处理是比较合于史事和情理的。
突然死亡的始皇帝临终前匆匆留言,将后事托付与长子扶苏,由于笔录下来的遗言已经被销毁,所以只留下一句意向性的证言:“与丧会咸阳而葬。
” 与,参与。
丧,丧礼。
会,会合。
扶苏是长子,他参与丧事就是主持丧葬仪式。
秦始皇死在巨鹿郡沙丘,遗体将运回咸阳,扶苏在上郡,所以召回他到咸阳,与灵柩会合,为父亲送终。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