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在遥远的外乡,遗体完好归葬的可能性非常小,大多只能进行骸葬或者埋入衣冠。
所有正史、野史及民间传说材料,都说死在河北邢台,而葬于秦都咸阳。
其实,河北邯郸是秦始皇生母的故乡,又是他的出生之地,如果死后能够安葬河北,也不失为是他的“叶落归根”之举。
更何况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使他在去世之后无法离开河北,而迫使宰相等人采取了一种罕见的就地秘密埋葬的方式。
如果这一说法能够成立,那些将秦俑坑和绑在一起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网络配图 人们一定要问,为什么秦始皇有可能葬在河北的这个地方呢?请大家看一看以下几个真实的情况:一是秦始皇去世之后,这里发生了一场极其诡秘的政治变故;二是政变者既要掩盖“死讯”,又要妥善运尸,就存在着一系列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
秦始皇从公元前210年10月开始,进行了第五次全国的大巡游,他出武关、去云梦、到零陵、下同安、临浙江、过润州、上琅玡、登成山,至德州的平原津后,就突然地得了重病,结果于当年7月在赵国原来的沙丘宫内去世了。
在他离开咸阳的 10个月时间内,总行程约10000多公里,平均每天的行进速度为30公里。
按照常理,他死后护送灵柩的队伍,应当一直向南,取道洛阳,穿过秦时唯一的东西通途——崤函古道,往西返回秦都咸阳。
可是,这其中有一段240公里的道路,非常的狭窄,它“车不方轨,马不并辔”,地上车辙宽度只有 106厘米,根本就不能通行四马驾驭的、车轮轮距为204厘米的“辒辌车”。
《?秦始皇本纪》记载说:秦始皇浩浩荡荡的回归队伍,却是从邢台向北,经井陉、进太原、入雁门、过云中、抵包头,然后沿着“直道”回到咸阳的。
这一路上翻山越岭的行程,大约有2500多公里,按照每天30公里的速度去计算,也必须要耗去80多天时间。
秦始皇东巡途中去世,只有李斯、等少数人知道,他们为了达到篡权的目的,采取了“秘不发丧”的做法,对于所有其他人来说,是绝对地封锁消息的。
这样,秦始皇虽然已死,但原有的行程不变,百官的奏事不变,死的痕迹一点都没有显露出来。
一句话:当时并没有进行公开的 “治丧”活动,也没有采取任何的防腐措施。
谁都知道,七八月份的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一直都是酷热难熬的地区,把秦始皇“闷”在“辒辌车”之中,“ 闷”他两三个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惨状呢?《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网络配图 人死之后,夏季不“过三”,冬季不“过七”,不然尸体就会迅速变臭腐烂,开始以“鲍鱼臭”能掩饰一阵,等车队千里迢迢绕道返回秦都,除了尸虫和一堆白骨外,还能留下什么东西?所以,真正能入葬到骊山墓中去的,就只能是他的一堆衣冠了。
有些学家说,铜车马坑中的二号铜车,是秦始皇御用“安车”的原型,安车也可称“辒辌车”,可以改作灵车使用。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二号车的车舆,可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驭手使用,只有在后室,才能安放棺木。
而后室的尺寸,宽78厘米、长88厘米,放大一倍后的原型尺寸是,宽156厘米、长176厘米。
一直都有人说,秦人向来崇尚形体高大,有以形体高大象征人体美的好传统。
秦始皇的身高就在190厘米以上。
根据战国时期棺椁的等级标准看,秦始皇的外棺尺寸应该是:长320厘米、宽210厘米、高219厘米;内棺尺寸:长 250厘米、宽127厘米、高132厘米。
显而易见,秦始皇的安车,临时坐一坐,问题不是很大,但去世之后,要作为灵车使用,可就大成问题了,因为不管你怎么“摆”,车上是放不进那具特大棺木的。
在死讯“秘而不宣”的诡诈时刻,要去公开地改装“安车”、或者从外地调运特制的棺木、继而抬运棺木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退一万步讲,即使真的将秦始皇的棺木塞进那一辆“安车”之上,它也是不能驶出河北省界的。
井陉古道是秦代“车同轨”制度,遗留至今的唯一实物凭证。
然而,井陉关隘是从整块岩石中开凿出来的,两条深深的车辙,让人感到历史车轮的“威力”所在。
但它的车辙宽度,只有140厘米,只能通行秦统一六国,并实行“车同轨”之后的所有车辆。
而轮距为204厘米的“安车”,是根本不能从这全国统一的“车辙”中通过的,因为两边隆起的岩石,完全吞噬了车轮向外滑动的任何空间。
不论何时何地,任何违背统一车制,不在固定车辙内就位的车,都是寸步难行的。
网络配图 井陉关和其他直通山西的七大关隘一样,都是“车不方轨、马不并辔”的,四马并驾的“安车”,除非它能够“蹦”过去,“飞”过去,否则谁都别想“跳”出河北的大圈圈。
这种“大车子、小车辙”的状况,不是一时一地产生的行车困难,而是全国道路普遍存在着的交通障碍。
有人会问:秦始皇的东巡“车队”,既然出不了河北,那么他又是怎么来到河北地界的呢?由于“安车”车体窄小,加上道路不平,一路之上难免颠簸抖动,不论谁坐在里面,都是难以忍受的。
其实,秦始皇出巡乘的是“辇”、骑的是御用骏马,任何尺寸的车辙,对它们一点影响都没有。
或许会有人说,车不同姓,那就让大家抬着总可以吧?想象如果让100人,抬着秦始皇万斤重的棺木,拥挤着来到井陉关、雁门关等千里绝险地带,不用说众人无立足之处,关键在于,这种“大动千戈”的举动是要彻底暴露出“秘丧、篡权 ”阴谋的,你可否想过在这一路上,可都是赵高、李斯视为宿敌的将军的部队,只有将秦始皇在河北秘密埋葬,他们才能一直把“戏”演到咸阳! 关于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简介速度最快的高山滑板速降,时速150公里(仅次于超跑)威力强悍的硬币散弹枪,可以装填各种物体的散弹枪(铁丝/石头/硬币)德国p00超级坦克重1000吨,装两门280毫米火炮(堪比巡洋舰)三星堆不是汉族文明, 三星堆外国科学家解密/三星堆其实是源于古蜀国
(秦始皇陵修建复原图)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也仅花费了十年的工期就竣工了,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工程量和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
如此浩大的工程,足以体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水平。
直到近两千年后的1962年,国家才对这个伟大工程进行了第一次勘查,而且据勘探结果表明:此前整个皇陵并没有发现被挖掘或破坏的痕迹。
整整两千年时间,前人都没有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甚至连盗墓贼的痕迹都未曾发现,从中国第一次勘测秦始皇陵后到现在,整整过了60年,国家都未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探索。
为什么从古至今,都没有人挖掘秦始皇陵呢?还是曾经有过,但我们没有发现呢?(秦始皇陵外观)实际上,帝王陵并不是想开就能开的,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第一,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根基之深,超乎很多常人的想象。
整个秦始皇陵总面积大约56.25平方千米,内外城格局分明,且规格更甚于紫禁城,而秦始皇的帝陵位置就相当于“皇宫内城”。
如此大的规模,加之地下建筑设施弯弯绕绕,基石构建固若金汤,硬度和范围如此之大,依靠现在的技术水平,想要全面进行“保护性挖掘”都不容易,更别说古代那些盗墓贼了。
(秦始皇陵规模图)第二,秦始皇陵中危机四伏,暗藏汹涌,想要轻易进入根本不可行。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内布有流沙、毒箭等机关暗箭,让人防不胜防,此外,地宫内还有大量水银。
关于“水银是否存在于秦始皇陵地宫”这一点,专家在勘测后发现,地宫中不仅有水银存在,而且储量还特别大。
所以,即便有盗墓贼能找到秦始皇陵,也未必能突破外围的基石防御,即便突破防御进入地宫,机关暗箭和水银毒素也会要了他们的命。
(秦始皇陵地宫模拟图)综上所述,以古人的盗墓挖掘水平,想要开启秦始皇的陵墓,从现实角度来讲不太现实。
而现代各项科技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后,也曾有人提议挖掘皇陵,郭沫若就是其中一人。
1956年,彼时的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建议国家挖掘明十三陵的定陵,由于当时考古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这一次挖掘,直接导致陵墓里的丝绸字画腐坏,对国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此后,郭沫若又一次建议挖掘秦始皇陵,但周总理用一句“以后禁挖帝王陵”回绝了他。
所以,现在的考古人员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周总理的禁令以及个人的人身安全,对挖掘秦始皇陵的任务也是望而却步了。
(昔日陵墓挖掘工作现场)【4大地宫传说,一个比一个邪乎】不过,虽然秦始皇陵目前不能挖掘,但在勘测结果曝光于世后,不少传闻就开始流传在民间,引起了民众们的讨论,甚至还有人拿这些传闻为素材,创作一些恐怖小说。
那么,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传说都有哪些呢?1.水银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单看文字描述,皇陵地宫内可能有一片“水银湖”,而据勘探的考古人员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内的水银(汞元素)量十分巨大,据估计应该有90吨左右。
1981年,中国全国的一年水银产量才300多吨,两千年前能搞到90吨水银储于地宫内,这个数字真实吗?《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过一个巴郡的寡妇,单名一个清字,她是史料中有记载的、跟秦始皇有交集的一个女人,秦始皇还给她建了一座怀清台,可见二人关系亲厚。
(巴寡妇清雕像)巴寡妇清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水银制造商,而她所处的巴山之地,朱砂矿也十分丰富,而朱砂中含有水银,如果由她协助提供矿物的话,就可以通过大量朱砂矿冶炼出水银,这样一来,秦始皇想要获取大量水银,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难。
况且,曾有传言说,专家们检测到地宫内有一金属物体在移动,这很有可能就是漂浮在水银上的铜棺材。
结合以上信息看来,水银湖的存在,未必是空穴来风,秦始皇陵地宫里或许确实有大量水银,只不过地宫内到底是副什么模样?这就没人知道了。
(“水银湖”模拟图)2.长明灯《史记》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大致内容是讲秦始皇率兵出海,同徐福一起寻找长生仙药,在途中遇到了一条大鲛鱼,随即将其击毙捕捞。
后来,秦始皇命人提取鲛鱼身体里的“鱼膏”,再加以炼成灯油,制作了一盏长燃不灭的油灯,而这盏油灯,据说也被置于地宫之内。
这件事本来被当做司马迁的杜撰,可在2002年,湖南湘西的里耶镇意外发现了一口古井,在这井中捞起36000多枚竹简。
经鉴定,这些竹简的制作年代均为秦朝,上面记载了秦始皇出海绞杀鲸鱼的事,而在《三秦记》中能找到相关记载,说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燃料是鲸鱼膏,看来那所谓的“人鱼膏”,很可能就是鲸鱼的鱼油。
根据古时蜡烛的制作标准,1吨鲸鱼油可以燃烧14年,我们也不清楚秦始皇一生里究竟收集了多少鲸鱼油?也不知道那地宫里的长明灯是否还“长明”着——实际上,油灯在地宫那样的封闭空间里,氧气耗尽就注定会熄灭的。
如果鲸鱼油和氧气都充足的话,这长明灯或许还真能“长明”,只不过放置在地宫内的话,怕是早已经熄灭了吧。
3、阴兵祭坛考古勘查人员曾经在封土地区发现过重力异常,表明此处可能有建筑物存在,经过挖掘和勘查,果然在该地区深处发现了一座地底建筑。
封土地下的建筑物?这着实让人吃惊不已,实际上,让人吃惊的点,不仅是地下存在建筑物,还在于这座建筑物的外形。
这个建筑物高出地面30多米,足足有9层,上窄下宽的形状看上去很像一座祭坛。
(“祭坛”模拟图)民间有人说,秦始皇坚信自己死后会复活,于是下令建造了这个祭坛,等自己过身后,阴兵马俑们就会带着自己登上祭坛,俯视自己的地底王国……不过,这些言论终归是民间谣言,我们始终都要相信科学,但归根究底,这祭坛的实际用处,专家们也没给出一个确切的结果,关于这座诡异祭坛的具体用途,还是要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4、地宫被盗很久以前就有人提起过,秦始皇陵曾经被盗,最早的记录存在于《史记》中。
《史记》记载,项羽火烧秦宫,敛其财宝;专家曾在一号、二号、三号兵马俑坑中,都有发现过焚烧兵马俑的痕迹,或许这就是项羽和其部队所为。
(兵马俑坑被烧)但是秦宫规模庞大,即便是用火烧也未必能烧光,况且地宫地基坚如磐石,并非能轻易闯入之地。
项羽有没有盗秦始皇陵墓,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考古队的调查结果来看,项羽应该并没有进入地宫深处。
那么,后来是否有其他人尝试盗墓呢?后来考古队发现,地宫四周有不少盗洞,但那些洞最大的直径才1米,最深处也才9米,盗贼根本不可能靠这么浅的洞闯进皇陵内部。
经过后续的遥感勘探,发现墓穴内的陪葬品摆放完好、位置整齐,加之“水银湖”的存在和地基基石的完整,可以得出结论:地宫被盗纯属谣言。
那么,盗墓贼没有完善的设备条件盗墓,现在的考古人员是否有能力开启秦始皇陵呢?【何时才能开陵?专家:条件达不到】其实,有专家曾经推算过,以秦始皇陵的大规模、建筑根基和地宫内的不稳定因素,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想要全面开启陵墓,预计要500多年,而且还得是在不出现意外情况的前提下。
现在网上有一部分人觉得:花这么多功夫研究它干什么?一座皇陵嘛,能有多坚固?大不了炮轰一阵就开了,实在不行丢一颗什么弹的进去总可以吧?不得不说,这些网友们思考得太片面了。
如果是出于开启陵墓的目的,那秦始皇陵随时都可以开,但挖掘皇陵的意义并不在于开启,而在于探索。
首先,考古学家们追求有意义地打开,追求“保护性发掘”,而现在的技术水平有限,挖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是个大问题。
以兵马俑举例,当初挖掘兵马俑时,那些陶人在出土以后立马发生氧化反应,陶人身上原本的油漆色彩在氧化反应下迅速脱落消散,所以才变成了现在灰突突的颜色。
再者,郭沫若当年建议挖掘定陵,直接导致诸多历史文化瑰宝毁于一旦。
一个个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国家又希望保护地下文物,怎么可能随意挖掘呢?(兵马俑氧化前照片)其次,地形原因也是影响秦始皇陵挖掘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靠渭水,地势险峻,整个陵墓又是倒金字塔形,就算靠蛮力突破外围、靠技术保护文物,发掘过程中也很可能会发生坍塌。
总而言之,想要靠蛮力开启皇陵,注定会毁掉历史长河中的无数瑰宝,这并不是国家想看到的。
所以,碍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加之周总理当年“禁挖帝陵”的禁令,现在的专家们都不建议挖掘秦始皇陵,我们想要等到秦始皇陵被开启的那一天,或许时日还很长远。
结语:两千年来,或许也有不少人尝试挖掘秦始皇陵,甚至想过盗墓,但结果肯定不乐观,而那些封存在地宫里的传说,或真或假,看完文章相信大家心中都有数了。
秦始皇的帝陵,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如果永远不挖掘秦始皇陵的话,那么这份瑰宝就能永远被保护起来,贸然挖掘,实在是对不起入土为安的前人们。
虽然在有生之年,很多人都希望能见证秦始皇陵的秘密,见证秦朝过去的辉煌,但对于历史而言,回避,或许比窥视更加礼貌。
千古一帝秦始皇,就让他安息长眠于地下吧,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永远都不会有人打扰他的安宁。
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
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 “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
秦始皇遗体究竟是否完好呢?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
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
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
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
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谜团2:地宫埋“水银”之谜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
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
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
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
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
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谜团3:幽幽地宫深几许?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
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
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
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
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
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
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
幽幽地宫深几许? 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
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
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
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
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4:兵马俑伉被焚之谜考古人员在清理兵马俑坑时发现,一、二号坑中有很多火烧的痕迹,陵区有大面积的火烧土分布,同样考古人员在对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发现了大量火烧土和残余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为灰烬。
究竟是谁对兵马俑坑进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坏?从文献资料推测,破坏兵马俑的人应当是项羽。
由于项羽的祖父项燕在秦灭楚时被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亦死于秦将手下,因此与秦始皇结下深仇大恨。
项羽火烧咸阳城和阿房宫,仍不足以泄愤,于是再破坏秦始皇陵,烧毁了秦始皇陵园中的宫殿建筑。
至今陵园的建筑遗址上还有大火焚烧过的红色土块和灰烬。
但如果是项羽火烧了秦陵,陪葬坑里完好保存着精美的铜鹤、铜鹅、铜鸭子等珍宝一件都没有被运走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谜团5:兵马俑诅咒之谜在秦末乱世,秦始皇兵马俑军团原型的秦京师军下落不明。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兵马俑军团性质,也涉及到整个帝国秦军的动向,甚至牵涉到秦帝国的灭亡、楚霸王的失败和汉帝国的胜利等诸多问题。
据野史记载,曾经击垮了秦帝国的楚霸王项羽,最后却死于“兵马俑”之手。
最后在乌江边斩杀项羽的5位骑兵将士,都是关中地区出身的秦人,也都是旧秦军将士,都是秦兵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战,汉军60万,杨喜、杨武、吕胜、王翳、吕马童这5名骑士能够留下名字,已经是奇迹了。
在十二万分之一的几率中脱颖而出的5人,却是百分之百的旧秦军的将士,而且官职都合于秦京师军,更是决非偶然了。
谜团6:秦陵地宫有无飞雁之谜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
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
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有一位三国太守张善还见到了这只金雁。
浏览史书,我们发现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
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在春秋时期,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
不过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要像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
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
当项羽打开地宫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
谜团7:秦始皇陵暗藏“九层妖塔”?坐在飞机俯视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一个正方形锥体,所以美国人叫它“黄土金字塔”。
其实美国人错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层台阶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的中华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还不仅如此,秦陵地宫也是一个同等规模的“倒金字塔”。
更让人难解的是,封土台九层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层妖塔”之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九层妖塔” 虽是小说之言,但是空穴来风。
《老子》讲哲学以建筑作比喻,有“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之说,可见在春秋就有“九层之台”建筑了,可惜还没有发现东周“九层之台”遗迹。
谜团8:秦始皇陵封土取自何处?众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黄土掺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汤浇固,加了铁钉。
不怕风吹雨打,十分的坚固。
当时盗墓,一凿子下去就一白点,用炸药都炸不开。
体积庞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称国内之最,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如此大规模的封土堆在国内堪称之最。
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还是挖自鱼池一带?《史记·秦始皇本纪》:“复土骊山”。
《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
”意思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谜团9:“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一说:地宫巡游通道遇阻改了方向;一说:地宫初挖点向北移了700米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修建秦陵地宫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科技人员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证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
地宫虽然被定位,但史料记载“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地质调查人员在秦陵区进行探测时,发现在封土堆南约700米处出现了重力异常的现象,按地质理论说明该异常区与周围土质存有差异。
因此可以猜测,秦始皇陵地宫最初挖掘点可能位于这个异常区,因土中含有大量砾石,修陵人无法挖掘,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
谜团10:地宫设有几道门?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
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
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
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
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
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
《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
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
”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地宫设有几道门? 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
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
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
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11:“上具天文”作何解释?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
”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
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
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
谜团12:地宫珍宝知多少?“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
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
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
不过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
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谜团13: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
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
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
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
《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
”“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
”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
谜团14:地宫有没有空间?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
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
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
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
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
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
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
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 秦始皇谜团15:自动发射器?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而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
”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
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
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墓地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
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秦始皇是谁?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挖,因为挖掘机师傅还在蓝翔技校,秦始皇的父亲是谁?是他爹。
秦始皇墓之谜,秦始皇陵墓之谜,秦始皇的墓有哪些神奇之处?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郁闷死的。
秦始皇死前有哪些异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