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是对今玉门关名字始出以西的亚洲地区的总称。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乌垒城,西域诸国自此受中央王朝管辖。
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龟兹、焉耆、若羌、楼兰、精绝、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等国,除此之外还有乌孙、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西域国。
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当时“西域都护”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来后,按董琬的理解,他将“西域”分为“四域”:
一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
二域:“自葱岭以西、河曲以东”;
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
四域:“西海之间,水泽以南”。
(后三域均为现帕米尔高原以西以东)(见《北史·西域传》)。
到这时,中亚许多地区才被看做是“西域”的范围。
唐代,“西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与董琬的理解一致,范围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均为“西域”;“狭义”指葱岭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岛)的这部分中亚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是与唐代的疆域变化分不开的,唐代设置的都督府州县最远达波斯。
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岛等的统称(见陈诚《西域蕃国志》)。
清代在乾隆时期撰修的《西域图志》中,对“西域”的范围做了解释:“其地在肃州嘉峪关外,东南接肃州,东北至喀尔喀(今蒙古国)、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接蕃藏,轮广二万余里”。
乾隆时,“西域”已被称做“新疆”;嘉庆时,“新疆”一词就完全代替了“西域 ”,故《嘉庆大清一统志》就只称“新疆”不称“西域”。
《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说“新疆”(即“西域”)的范围是:“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西至右哈萨克及葱岭界,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广轮二万余里......”。
这便一目了然了,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
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楼兰古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受汉朝西域都护府管辖。
公元前77年,西汉勇士、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杀楼兰王更其国名为鄯善,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
[4]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
”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
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
其国王奉法。
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
”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西汉初期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
汉武帝初通西域时,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
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
汉武帝派兵讨伐楼兰,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
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
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
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
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
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
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
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
汉朝命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而匈奴立的新王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
汉昭帝最终派傅介子杀了新国王。
另立为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楼兰继承王位,并改国名为鄯善。
[5]汉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原楼兰王城在汉朝作为屯垦戍守的重地 ,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
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实古诗中多出现楼兰也有他的道理,西汉初年,西域地区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地处交通要道的楼兰做了匈奴的耳目,经常欺负通使西域的西汉使臣,于是弱小的楼兰成了西汉与匈奴的角斗场。
所以提起楼兰,也就代表了与匈奴之间的斗争。
但是不要以为身处遥远西域的楼兰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其实最早的楼兰人是纯正的炎黄子孙,系黄帝裔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之后代,因为战乱迁徙到现在的楼兰定居。
《史记》最早记录的楼兰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那时候还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只有一个小城池,大概也就一万人口,被当时实力强大的月氏统治。
公元前177年匈奴赶跑了月氏,统治了楼兰。
又过了100年,西汉打败匈奴,楼兰王迁都并改名鄯善国。
这也是人们经常混淆的地方,楼兰其实是鄯善国的前身,我们熟悉的楼兰古城并不是楼兰国(鄯善国)。
楼兰城早在公元422年以后由于干旱,就逐渐被民众遗弃,但是鄯善国并没有灭亡,而是先后吞并了若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
楼兰古城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而且是在非常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发现的。
1900年斯文赫定探险队到罗布泊探险,在穿越一处沙漠的时候发现遗失了一把铁铲在昨天的宿营地。
于是赫定只好派自己的助手回去寻找。
在寻找铁铲的路上,沙漠中刮起了一阵怪风,被黄沙覆盖千年的几块木雕残片出现在助手的眼前。
助手顺手捡回带给了赫定。
赫定看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立即发掘这块地方。
1901年,赫定开始挖掘,一座被风沙掩盖千年的古城就这样被发现了,这里就是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出土的最珍贵的文物莫过于汉锦和晋代手抄《战国策》。
汉锦做工精美,色彩绚丽,晋代手抄字纸比欧洲用纸早了至少600年。
1934年”楼兰女王“的发现,又为楼兰古城增添了几分神秘和遐想。
在船形的棺木中,年轻美丽的楼兰姑娘,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中了魔法一样刚刚睡去,脸上浮现出神秘会心的微笑。
这一睡,就是3800年。
公元4世纪之后,神秘的楼兰古城突然销声匿迹。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
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
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但是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楼兰城最终还是被楼兰人选择了遗弃。
而且遗弃的是如此的匆忙,考古发现很多财物当时并没有被带走,我们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让辉煌的楼兰古城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茫茫沙漠中沉睡千年。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