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为何从来没有任何国家敢去占领南极洲?

时间:2024-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南极是个梦一般的存在。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又称第七大陆,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

1775年8月,英国的詹姆斯•库克船长(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者)克受命寻找古希腊传说中地处南半球的“未知的南方大陆”——据传比美洲还要丰饶富裕的大陆。

库克航遍南大洋,当时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尚未被发现的大陆——那就是南极大陆,而库克在寻找南方大陆航程中却遗憾地与其失之交臂。

尽管库克也曾经怀疑过南极点冰层之下可能存在面积可观的陆地,但英国人觉得没必要进入被冰层覆盖的海域寻找,冒那个险不值得。

18世纪,欧洲探险家陆续发现了一些南极大陆周边的岛屿。

19世纪初,南极大陆被发现。

但由于南极洲气候寒冷,无固定居民,也无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所以没有定居者,也没有建立政府或国家。

到20世纪初中期,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提出了对南极大陆的领土要求,此后美国、智利、阿根廷等国也提出对南极大陆的领土要求。

在各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 、澳大利亚 、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苏联13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

条约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

根据《南极条约》,南极洲只用于和平目的。

可以说,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所以,并没有什么“敢”或“不敢”只说,这里是全人类和平共处的象征!

南极大陆细节至今模糊不清!是卫星技术不够,还是掩盖什么秘密?

随着卫星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能够透过卫星地图,观赏到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的高清卫星图像。

从珠穆朗玛到我国故宫,从俄罗斯黑海舰队塞瓦斯托波尔,到美国外星人事件中心地点51区,我们都能在卫星地图上找到高清的照片。

卫星图像已经让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变得更加深入。

奇怪的是,在这个卫星高清时代,南极大陆的图像却依然模糊不清。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无法清晰看到南极大陆的细节呢?这其中是否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卫星高清时代,南极大陆却那么模糊 有人说当我们打开我们常用的地图工具,切换到卫星图时候,别的地方都能看清,唯独南极大陆就像被打了马赛克一样模糊不清。

为了验证他们说的是真是假,笔者专门用了三个常用的地图工具来测试。

分别是高德地图、腾讯地图、苹果地图。

在尝试放大之后,这是靠海的埃里伯斯火山,相对清晰的图片,再想看到细节就是模糊不清的马赛克,或者直接没有图片。

可是我们甚至能在卫星图上,看到俄罗斯黑海舰队塞瓦斯托波尔、甚至美国军事基地51区。

那这究竟是为啥呢?是不是真像那些人说的一样,南极大陆隐藏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去回顾一个事件,一个热衷于外星人调查的记者,琳达·莫尔顿·豪,声称在南极洲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地下设施,里面有外星人和先进技术。

她咋知道的呢?她说是她收到了退役军人和热心观众的证词。

其中最主要的证据来源是一位自称布莱恩·S的人,他说他是前海军飞行工程师,在19年向琳达·莫尔顿·豪尔爆料,透露了他在南极洲亲眼目睹的多种疑似外星人的活动迹象。

还说为了保护他的真实身份,采访时不能暴露他的脸和声音。

布莱恩说,他在1976年加入了海军,接受了南极开发第6中队的任务,也就是VXE-6,他的任务之一就是从沿岸基地飞向内陆科考站,为那里的科考团队提供物资。

他说,他在执行飞行任务的过程中,看到了地上有一个大洞,而且有运送物资的车在附近出入。

在执行完那次任务后,而且他的上级警告他们对此保密,不要告诉任何人。

而且他们在多次执行任务中还看到了,不明飞行物,他描述了他看到的不明飞行物的样子,说它们是一些圆盘状的小物体,大概有四五个,它们组成了一个飞行小队,它们可以悬停在空中,也可以以惊人的速度飞行。

他和其他飞行员开玩笑说,这些一看就不是不是我们的,意思就是说这些不明飞行物美国造不出来。

在他看来,这些不明飞行物是外星人的飞碟,而且他们可能在南极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基地,用来隐藏他们的存在,或者进行一些秘密的实验。

除了他的说法,还有人声称,在南极看到了像金字塔的建筑,以此怀疑是外星人的手笔。

琳达的报道一经发出,就引来了很多人的讨论,他们说所以地图上的南极大陆的卫星图全是不清晰的,大概率就是为了隐藏什么。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唬人,但它们真的是事实吗?还是只是一些虚构的幻想呢? 她所说的可信有几分? 让我们先来看看琳达·莫尔顿·豪这个人,作为一位调查记者和纪录片制片人,但是她却以研究不明飞行物和阴谋论而闻名。

她声称外星人正在影响这个星球,美国政府正在与他们合作。

但没有可信的证据支持她的说法,她的大多数消息来源都是匿名的。

她的纪录片因耸人听闻、有偏见和研究不足而受到大众的批评。

但是她的受众明显不是普罗大众,而是那些对外星人感兴趣的人。

理性来说,她更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记者,我们她的故事应该持保留态度。

其实在笔者看来,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缺乏可靠证据,非常容易被推翻,这个所谓的布莱恩·S只是依靠自己的记忆和印象来讲述他所看到的东西。

他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证明他的身份或者他的任务的文件,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证明他看到的不明飞行物或者金字塔建筑的照片或者视频,也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证明他听说的科考人员发现的文明遗物的资料或者报告。

他的故事完全是一面之词,没有任何可以核实的来源,也没有任何可以支持的证据。

我们认真一分析,就能发现他的故事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他说他看到的不明飞行物是外星人的飞碟,而且外星人在南极有一个基地,那么为什么就只有他们美国的飞行中队能看到呢?难道别的国家的科研人员是摆设吗? 如果他们真的有这样的高科技,为何还会被发现?而且,如果他们真的想要隐藏自己的存在,为什么要在天空中飞行,让人类用肉眼都可以看到呢?这不是背离了他们要隐藏自己的初衷? 还有其他人的说法,看到了一座金字塔形状的建筑物,这种形状的建筑在地球上已经有很多了,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墨西哥的金字塔,咱们中国的西夏王陵。

如果外星人真的有这样的高科技,为什么要模仿人类的建筑风格呢?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独特、更先进、更符合他们的文化和习惯的形状呢? 讲了半天还有人有疑问,你说了这么多,不还是没解释,在卫星高度清晰的今天的为何我们随便打开一个地图软件却还是没有高清的南极图像?别着急,接下来笔者可以从多方面向大家解惑。

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高清卫星图? 先说有没有,再说是不是。

他们说出南极大陆没有高清卫星图这句话其实是笃定了,绝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笔者多方查找,还是找到了一些南极高清的卫星图。

比如visible earth的网站里就有很多,南极大陆的高清卫星照片,除了visible earth还有Nasa的Modis网站里也有南极洲的卫星图片。

其实完全不是他们说的那样,没有南极大陆的高清卫星图。

但是我们老百姓用的地图软件里为啥没有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卫星确实有极地轨道,但是极地轨道上的商用卫星屈指可数,南极洲那么大的地盘,全世界就那么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科考站在那里常驻,人口不过几百上千人。

南极地区由于其偏远而极端的气候条件,商业卫星的分布相对较少。

商业卫星多数集中在对地球上人口密集地区和商业热点的监测,如果在南极,它拿什么赚钱? 再说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最风暴肆虐的地区之一。

极低的温度和极端的气候条件对商用卫星和其他遥感技术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这使得在南极地区获取高质量图像相对较为困难。

南极大陆主要被冰雪覆盖,而这些覆盖物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的外观会有很大变化。

这使得难以获取一张不受云层、雪覆盖和其他大气条件影响的清晰图像。

从科研上说,南极是国际上共同管理的科研地区,为了保护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由于南极的脆弱性和科学价值,许多国家都限制了在这一地区进行的空中和卫星观测。

这种限制也影响了商用卫星在南极地区高清图像的获取。

那么南极地区的科研人员是怎么导航的呢?他们总不会用咱们普通人用的导航软件吧? 科研人员在南极用什么导航? 别的国家先不管,咱们先看我国。

在南极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科研人员使用的是一些为极地科考服务的高级导航工具比如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我国的北斗。

在此,笔者就简单提下我国自主研发导航软件——北斗。

北斗是一个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图软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35颗卫星组成,覆盖全球,包括南极大陆的大部分区域。

这一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定位精度达到分米级别,甚至厘米级别。

它可以显示南极大陆的地形、地貌、气象、海冰等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实时的位置和路线规划。

为了使用北斗地图,设备本身需要配备北斗导航模块。

目前,我国国产的大多数设备都支持北斗导航,为南极科研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导航工具。

北斗的优势在于其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在南极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传统的GPS导航系统可能会受到干扰或失效,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能够保证稳定的信号和精确的定位。

北斗地图还可以根据南极的特殊地理条件,自动调整投影方式和坐标系,以适应南极的极地立体投影和南极专用投影参数(South Pole Stereographic)。

而且还可以与其他地图软件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比如Google地图、天地图等,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地理信息。

北斗地图已经在南极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地图不仅为中国的南极科考提供了服务,也为其他国家的南极科考提供了帮助。

早在2012年,我国南极科考队就携带了司南导航北斗+GPS高精度GNSS接收机进行测绘工作。

经过科研使用的测试在南极地区的极端环境下表现稳定优异,信号接收强于GPS接收机,搜星速度和精度优于单一系统,为科考队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信息,赢得了科考队员的高度评价。

结语 在卫星高度清晰的今天,我们不禁思考为何在随手打开地图软件时,南极大陆的图像依然模糊不清?在我们寻找科学真相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外星人阴谋论所牵引。

通过调查记者琳达·莫尔顿·豪尔的报道,可以发现她的信息来源存在着诸多质疑,很多故事都缺乏可靠证据支持,更多似乎是一些以幻想为主的叙述。

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故事保持理性的思考,不被虚构的幻想所迷惑。

南极科考中使用的也不是我们常规的地图软件,而是使用专业的工具确保科考队在冰雪覆盖、低温严寒的极地气候中准确无误地进行科研活动。

南极,这片神秘的冰雪世界,仍然隐藏着许多高科研价值的事物。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地球之谜的面纱,但也为外星人阴谋论等虚构故事提供了舞台。

在追求科学真相的道路上,理性思考和对证据的要求是我们解锁谜团的利器。

不过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是有人对外星人的存在深信不疑,屏幕前的你相信吗? 参考资料: 1 琳达·莫尔顿·豪;维基百科 2 南极洲的秘密外星人掩盖;YouTube,2022 3 我国首次在南极建设北斗导航基准站;观察者网,2014 4 第3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首次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行业资讯,2014 5 南极冰下的秘密【1】美前海军工程师爆料南极地下基地;今日头条,20206 阴谋论者声称,美国宇航局涉嫌掩盖北极的一个巨洞,以隐藏地球内部的入口;自然世界新闻,2016

为什么南极大陆会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能量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度。

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度。

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20度左右;而内陆地区为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50度;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零下56度。

是地球上听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零下88.3度,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象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开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于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

同时,与太阳光线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大,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

南极位于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

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一84%,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

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南极大陆被冰覆盖。

虽然南极是冰雪的宝库,但是单从降水量来看,南极大陆却是最干燥的大陆。

南极大陆的空气异常干燥,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不到有我国沿海地区降水量的二十分之一。

南极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甚至还不到5毫米,南极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毫米,与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

另一方面,南极大陆又是最荒凉的大陆,是唯一没有任何树木的大陆,除了在南极半岛最北端可以看到3种开花的小草之外,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绿的颜色,只有在沿岸地区有少量的苔藓和地衣等低等植物;南极大陆没有陆生的脊椎动物,为数极少的蚊虫、蜘蛛则算是陆生动物中的庞然大物了。

由于南极大陆降水量很小、满目荒凉、动植物种类稀少等原因,有人干脆把南极大陆称为“白色的沙漠”。

南极大陆面积是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95%的面积被冰盖覆盖,不难计算出来,南极大陆被冰覆盖的面积大约有1330万平方千米,这个大冰盖就象一顶巨大无比的帽子,把南极大陆大部分地方捂得严严实实,由于它的存在,竟然把南极大陆的地壳压得凹陷下去,以致于许多地方被压得低于海平面,假设南极冰盖一旦融化,西南极大陆会变成汪洋大海中的一些岛屿。

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巨厚的冰川所覆盖,只有在南极大陆边缘区域有季节性的岩石出露,其余的绝大部分都覆盖这常年冰雪。

冰的平均厚度为20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达4800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盖,冰雪总体积为2800万立方千米。

这些冰是由很纯的淡水组成的,所包含的淡水约占全世界淡水总量的72%,就其体积来说,约占全世界总冰量的90%以上,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宝库。

如果这些冰完全消融,全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55~60米,这对人类的生存将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