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之父是雷蒙德·穆迪一生最重要的一个头衔,因为在濒死体验这一领域的卓越贡献,他甚至还于1988年在丹麦获颁世界人道主义奖。
与此同时,雷蒙德还因出版的一系列与濒死体验有关的书籍,而成为了世界级的名人。
仅仅他于1975年写作的《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就在全世界售出了1300万本。
本文作者收藏的《死亡回忆》
伴随盛名而来的,是无数争议。
关于雷蒙德所研究的濒死体验的具体,得从1965年说起——
雷蒙德·穆迪第一次接触到濒死体验,是在他还在弗吉尼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时。
当时,他认识了一位医学院的精神分析学教授。
不知为何,这位分析学教授竟突然地和他聊起了自己死去两回的事。
当时的雷蒙德以为教授在开玩笑,他甚至特意从教授的表情里,试图寻找到玩笑的痕迹,但教授非常认真。
教授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他死过两回期间的所见所闻,也是那时起,光、通道、多维等词汇开始进入了他的脑海里。
雷蒙德完全被教授的讲述吸引住了,那段讲述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虽然当时他对濒死体验还一无所知。
这以后,他经常回想起教授的那段讲述,他开始对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兴趣。
几年以后,他顺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北卡州东部的一所大学执教。
执教期间,雷蒙德的重点任务是教授柏拉图以及他的学说,他长期引导学生们阅读柏拉图的《裴多篇》,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是永生不灭。
雷蒙德
此时的雷蒙德并不认同永生不灭,他觉得柏拉图的学说,也仅仅是一种假设罢了。
然后,一节课后,一个学生和他的讨论,让他重新对死后生命这一课题有了新的认识。
您能留下来和我讨论一下吗?我想讨论死亡之后生命的存在性问题。
他的学生问道,当然可以,请说!雷蒙德摆出一副很愿意倾听的姿态。
那个学生告诉雷蒙德自己的祖母曾在一次手术后死而复生,她还和自己讲述了死后看到的情景。
祖母讲述的内容让他非常震惊,也让他从此对死亡后生命的存在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雷蒙德非常惊奇,因为这个学生讲述的祖母死后的见闻,与他多年前从分析学教授那里听到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回到家后,雷蒙德一直喃喃说:他们不可能骗我,处心积虑几年,编一模一样的谎言来骗我,这不可能。
雷蒙德确信他们所说属实,他开始主动地去收集濒死体验的例子,他太想解开谜团了。
他还在自己的哲学课上,试探性地开始提及生理死亡后其他的生命形态存在的可能性,但他特意未曾提及先前所接触到的两例濒死体验。
之所以明知道它们是事实,却特意不提及,自然因为他不确定听课者对于濒死体验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自己被他们当做精神病,那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雷蒙德当时的想法是:先用观望的态度讲讲,如果听课者不排斥,甚至参与进来,就进一步讲述。
令雷蒙德再次感到惊异的是:在每个大约30人的小班里,都有至少一名学生在课后主动找上他,坦承自身或周围最亲近的人所经历的濒死体验。
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如此普遍,这结果大大出乎了雷蒙德的意料。
更让他震惊的是:这些人讲述的濒死体验,总是极其相似。
不可能所有人都来骗我,不可能,而且他们的身份、地位、阅历、年龄都完全不一样,这不可能。
雷蒙德更加确信他们讲述的内容是事实了。
雷蒙德
1972年,雷蒙德宿命一般地进入了医学界。
这为他进一步搜集有濒死体验者,提供了可能。
他很快在工作之余,搜集到了相当数量的体验报告。
雷蒙德做这件事时,不再和以前那样畏畏缩缩了,他主动和周围的同行提及了自己的这项业余研究。
得到他们的鼓励后,他给一家医学协会作了一次半正式的报告,之后,他多次面向大众进行相关的演讲。
如当年上类似主题的小课时一样,雷蒙德每次演讲完,都会有人留下来告诉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濒死体验。
雷蒙德的兴趣为人所知后,越来越多的医生愿意给他提供便利,他们将一些刚刚从死神手中挽救回来的病人介绍给他,让他们提供不寻常的体验。
而另一些人在阅读了报刊上关于此事的报道后,主动给他写信提供线索和资料。
多年过去后,到1975年,雷蒙德手里大概有了150份濒死体验的案例。
他将这些案例分成了三类,以便进一步钻研。
这三类分别是:
一,被诊断或宣告为临床死亡而又随后返生的人的体验。
二,在事故、重伤或者重病的过程中非常接近死亡的人的体验。
三,濒死体验者在死亡过程中讲述给当场人的经验,再由那些在场的人转述给雷蒙德。
很快,经过大量深入探讨和细究后,雷蒙德从尽量多的方面,将濒死体验的大概全貌呈现出来了:
首先,他(濒死体验者)感觉到生理衰竭到达极限,或病重、或遭遇重特大事故,在抢救室的能听到一声宣告自己死亡。
然后,一种令人不安的噪音传入耳际,类似于铃铛声或者嗡嗡声,同时,他感觉到自己快速地通过一条狭长灰暗的通道。
突然,他又发觉自己脱离于肉体之外,漂到距离躯壳大概2.5英尺的上方,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自己的身体和一切。
有的会在接下来看到自己已亡故的亲友再次现身,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充满温暖和爱意的光。
他开始感觉到无以言表的安宁、平和。
光会以无言的方式向他提问,让他评价自己的一生,他一生最重要的画面开始一一闪现。
他在和光的对话中,明白了生命最重要的两个课题:爱和学习,他们能回来,也因为这两项内容没有被完成。
除了濒死体验有大概全貌,雷蒙德发现,这些濒死体验者醒来后的经历也高度相似:他们最初都想把死后经历的一切告诉别人,可又觉得难以描述,一方面看到的一切无法用正常词汇描述,另一方面他们担心别人会说他们脑子坏了、精神出问题了。
毕竟,普通人无法理解也不会相信这种经历。
人们对自己不曾经历,或者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总是抱持怀疑。
雷蒙德总结了濒死体验者的死亡体验的15个共同特征,其中包括:
一,自己(灵体)是类似于球体或其他云类一般很轻的‘点’;二,会经过一个黑的通道;三,听到叮当声,并接受指引;四,感觉到温暖而有爱的强光;五,那个地方并不靠语言交流,而是靠思维或者觉知交流;
六,会与光对话,被无言地问到类似于‘值得吗’一样的问题;七,会回顾一生,且速度快到惊人,画面却极真实;八,感受到时间的静止、永恒性;九,看到的一切超过三维、四维,全是多维,所以无法描述;十,会看到帮你的人、故去亲友等,他们也并没有躯壳,而是和自己一样的‘点’或者‘云类’,靠觉知区分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雷蒙德发现,同样经历濒死体验,因意外、重病等原因死去者,体会到的是安宁、祥和和爱,可自杀者的感受却截然相反。
也因此,雷蒙德不得不将自杀者的濒死体验单独放在一处,自杀者的濒死体验有如下共同特征:
一,抵达一个极其糟糕的地方;二,会立刻明白自己犯了大错,且会受到很重的惩罚;三,感觉到不幸等等。
一位因妻子离世而自杀,并经历濒死体验的男子曾这样向雷蒙德讲述自己死后的经历:
我本来是想死后能到妻子那儿,但是很遗憾,我并未见到她,我到了一个非常坏的地方……我明白我错了,我会受到惩罚……我当时想‘我真不该这么做’……我还感觉我很长时间都不能离开这个糟糕的地方了……
醒来后,他们会有一个共识:自杀是违反规则,他们试图提前摆脱自己的使命的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雷蒙德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它和古代神学和道德准则中的论调完全吻合——反对自杀。
经由总结濒死体验者和光的对话,雷蒙德意外发现了人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前文提到的爱和学习。
有一位濒死体验者在和光进行无言对话时,想到了寄居在自己家里的外甥,他和外甥存在很多矛盾。
他告诉光,如果自己回不去了,他的妻子无法照顾好外甥,他的外甥的人生将会非常艰难。
对话进行到这里时,濒死者感受到的是爱和不舍。
他最终被允许回到了世间,并一直活到了外甥成人,他们的关系也非常好。
有一位濒死体验者则在和光进行对话时,想到了自己还未完成的学习,他反复说‘我还有很多没有学完,是的,很多’。
之后,他也被允许回到了世间,此后的每一天,他都在坚持学习。
同以上二者一样,雷蒙德研究的所有濒死体验者,他们之所以被允许回来,都因为在与光对话的环节里,提及到了爱和学习。
是啊,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爱和学习更重要的事,我以前怎么没想到!雷蒙德发现这个伟大的研究结果后,这样感叹到。
也从那时起,他把爱和学习,当成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
得到巨大启发的雷蒙德,在之后继续竟以超大龄继续到医学院学习并教授医疗哲学,他后来还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西乔治亚学院心理学博士学位。
雷蒙德后来还担任乔治亚州医学鉴识精神病学家,先后任教于西乔治亚学院、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高校。
生命中的每一刻,他都未停止学习,他写下的书籍,就达到了十几本之多。
雷蒙德
同雷蒙德一样,那些经历了濒死体验的人,回到世间后,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其中一位说:
在人的生命中,培养自己对他人的关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这种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关怀和对人性最深沉的关切。
另一位曾经遇到过光的存在的男子说:
当自己的人生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光’面前时,我能感受到一种纯粹的关爱和包容。
我觉得,‘光’是在指引我用等同的爱意去爱别人。
我决定余生用尽全力去完成这项使命。
一位妇女自从死过一次以后,再也不放过任何接受教育的机会。
另一个男子则通过雷蒙德为世人提出了以下建议:
不管你活到多老,都不要停止学习,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永不间断、永不停止的过程。
雷蒙德发现,所有有濒死经历的人,灵魂都在那次经历里被净化或者完美化了。
但他们都并不认为自己会因为他们的经历而与众不同,更不会表现出一种凌驾于他人的优越态度。
对此,雷蒙德后来在那本讲述濒死体验的《死亡回忆》里写道:
实际上,很多人都感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加努力。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道德层面完美无瑕,也没有觉得自己是什么救世主,他们只是有了更高的追求、新的道德准则。
对于人生,他们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除了这些之外,雷蒙德还发现:这些拥有濒死体验的人,对死亡的看法也和常人明显不同了。
对于他们而言,死亡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以下是他们经历濒死体验后,对死亡的态度转变:
案例一:我觉得这种经历让我生活的某个方面重新构筑。
我再也不害怕死亡了,有一次在商场里,我被别人用手枪抵住了太阳穴。
我并没有因此而惊慌失色,因为当时我在想,即使我被杀了,我也会活在某个地方的。
案例二:现在我一点不害怕死亡。
我为什么不怕死,因为我知道死后的世界是怎样。
怎么说,那种感觉或许更美好。
不过,我并不渴望立刻回去,既然还活着,我就有许多事情要做。
有一位有过濒死体验的妇女,甚至将死亡比作回家。
还有人把它跟许多积极的心态联系起来,比如,觉醒,或者摆脱枷锁。
雷蒙德发现,他们回来对生死的悟透和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非常接近。
柏拉图曾说:真正的哲学,是练习死亡。
柏拉图这句话,并非鼓励死亡,而是要世人练习摆脱身体对自己的控制,就好像身体已经死亡了一样。
由此可见,柏拉图也和濒死体验者一样,认同:身体是灵魂的枷锁。
柏拉图
雷蒙德的研究也有让他自己觉得遗憾的地方,因为他做过如此多案例的详尽分析,却并未弄明白:他们进入那个世界(死了后),是如何回到自己躯壳里的。
很多人对此根本没有任何感觉,仅仅有几个说:好像猛地被拽回到了身体里。
但即便如此,雷蒙德也依旧对自己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感到满意,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这些研究,彻底改变了我和一般人对于死亡的观念,它不仅结识了死亡的迷人真相,还让我们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雷蒙德创作的关于濒死的系列书籍,一度风靡全球,如今,这些书籍依旧广受欢迎,同时也承受着各种争议。
雷蒙德的书籍和研究,并未证明死后生命的存在,它仅仅对濒死现象进行了科学研究,毕竟,他所采访的人:都并未真正死去。
所以,他所做的一切,也只能算是一种对生命现象的独特解读。
也因此,死亡究竟是怎样的,至今仍然是谜。
我们经由他的研究唯一能确定的是:人活着的意义,是爱和学习。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