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中国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和泰山4个考察站。
一批批南极考察勇士带着中国人探索南极的梦想,一次次踏上这片充满危机的大陆,一点点揭开南极神秘的面纱。
赵勇,中国第27次、第33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参加过6次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考察。
在南极中山站越冬考察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写日记、发博文和图片,与网友分享南极的考察工作与生活,被亲切地称为南极哥。
10月15日,南极哥来到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成了孩子们的南极叔叔,与小读者分享新书《嗨!我在南极》。
赵勇分享新书《嗨!我在南极》
《嗨!我在南极》内容取自赵勇第33次南极考察时担任中山站长期间的随笔日记。
这是一本充满生命情怀和探索精神的科考笔记,不仅揭示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展露南极科考队员日常的艰辛与快乐,同时呈现南极独特绚丽的自然景观和可爱的生物种群。
出版方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介绍,《嗨!我在南极》是一部专为青少年读者打造、有高质量内容的科普文学作品,作者赵勇曾是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上的轮机长,在雪龙号喜迎出厂30周年之际,入选上海市重点图书项目的《嗨!我在南极》与读者见面,希望用出版的力量帮助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中国极地事业,为提高全民极地意识贡献力量。
南极是一片冰雪的胜地,有象征幸福的南极光,圣洁而美丽,这是大多数人对南极的印象。
然而,当你在南极连续生活17个月,一切都不同了,暴风呼啸着似乎要将一切撕碎,纯净的冰雪下面可能隐藏着一个个陷阱,极夜的标志不是绚丽的极光而是无止境的黑夜与孤独。
赵勇曾在中山站连续工作17个月。
他说,越冬考察队员在南极进行考察,一待就是一年多,要经受南极的狂风暴雨,克服极昼极夜带来的生理上的紊乱,忍受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南极哥赵勇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地区,每年5月中旬就进入极夜,极夜期间不仅见不到太阳,天气状况也极为恶劣。
强劲的风力经常把站区地上的积雪吹得漫天飞扬,路面上的雪坝堆积得越来越高。
在风雪交加的极夜期间,队员们仍要坚持工作。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开展任何一项工作的困难及危险性都会成倍增加。
有一次,赵勇与两位科研队员去科研观测栋工作,观测栋在站区天鹅岭,距离宿舍楼1公里,他们攀爬着雪坝艰难前进。
到了天鹅岭上,两名科研队员先检查室外的接收器工作情况,然后进入大气成分观测栋检查机器工作情况,并接收数据。
中山站从1992年就开始进行大气成分观测,到目前为止,连续观测从未间断过。
研究大气成分的变化状况,对研究全球大气环境变化及其对地球其他系统的影响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影响等,都有重要意义。
《嗨!我在南极》内页
《嗨!我在南极》内页
到天鹅岭最北端后,其中一名队员还要下到山脚下的海边,因为海冰辐射观测的仪器设备安装在海边的观测栋内,山坡有20多米高,坡度在45度左右,为便于每天上下坡,在山坡上拉了绳索。
但即使有这根绳索,在大风天气上下坡非常危险。
赵勇看到这名队员刚到山坡上,脚下一滑就摔了一跤。
那天的风雪还不算太大,如果再猛烈一些,就要用绳索将两名工作人员彼此连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的考察队员,为完成工作,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
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南极考察队员的责任。
在南极山峦上,人们为献身于南极探险事业的科学家们立了一个木制十字架,上面写着英国诗人丁尼生的一句诗:去奋斗,去追求,去发现,永不屈服。
赵勇期许小读者们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爱南极、爱祖国的品质,注重环保,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长大为我国极地科研事业做出贡献,而这也是他创作《嗨!我在南极》的初衷。
《嗨!我在南极》内页
《嗨!我在南极》内页
栏目主编:李君娜 图片出版方提供
作者:施晨露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