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了秦国王位,他上任后不久,马上就下令开始给自己修建陵墓。
26年后,他消灭了所有对手,统一了中华大地,建立了秦帝国,被人们尊称为秦始皇。
嬴政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对于正在修建的陵墓,秦始皇打算要把它建成一个符合自己千古帝王身份的地下王国。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区的几个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佣的残片,考古工作者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往调查。
经过一年多的勘探和挖掘,兵马俑这个沉睡千年的地府军团重见天日。
考古学家发现的兵马俑个数达到8000个以上。
他们分别由步兵,骑兵,车兵组成,放眼望去,军阵由兵俑,马车,翼卫,后卫组成。
其中战车军阵与步军军阵错落相间,正是威严宏大,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慑力。
不仅如此,兵马俑的制作技术也相当高,超8000个兵俑长相和表情都各不相同。
他们的胡须神态都被勾画的惟妙惟肖,每一个兵俑下面还都刻有工匠的名字。
这也反映出,当时的秦朝就已经具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兵俑在刚出土时,各个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可是在接触到空气以后,这些颜料在五分钟之内迅速褪色。
人们还发现了各种箭、矛、戟、箭头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地下2000多年。
他们却依然锐利,闪闪发光。
其中一把青铜剑在出土时被一座重150公斤的兵俑压弯至45度角。
当人们合力移开兵俑后,这把剑竟然瞬间反弹回原有状态,这竟然是一把由记忆金属材料制成的剑。
要知道,在现代最早的记忆金属材料是在1952年作出的,当研究员把青铜件拿回研究室仔细研究后发现。
宝剑之所以没有生锈,是因为剑身上有一层厚约十微米的铬盐化合物。
而这种铬盐处理技术,属于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发明出此项技术。
所以,古代的秦朝工匠究竟是如何把个颜化合物涂到健身上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这次兵马俑的发现给史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为什么一个如此巨大规模的工程,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这些兵马俑又是干什么的?史学家们突然想起了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秦始皇陵在骊山开凿,动员人数共计70万人,地宫之深穿过了三层泉水。
棺椁用同铜浇筑而成,文武百官都将自己收藏的珍宝放在里面,地宫内有机关弓弩,有人靠近就会被射杀。
地宫里有用水银造成的江河,依靠机械力量循环。
地宫里还有用油膏做成的长明灯,燃烧很久都不会熄灭。
一直以来,考古学校都认为这段内容不可相信。
因为当时秦朝的人口根据计算,最多也就3000万左右,除去女性老人小孩之后。
出于壮年的男性劳动力只有数百万人,加上秦朝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派兵打仗,所以能够用的劳动力不会有70万之多,可是发现了兵马俑以后,史学家才反应过来。
司马迁写的可能都是事实,因为兵马俑很有可能就是陵墓的一部分,而对于如此浩大的陵墓工程,兵马俑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陪葬坑,相当于是一条通往别墅之前的石子路。
由此考古学家们开始了对秦始皇陵的大探索。
他们对骊山附近的土壤进行了水银含量测量。
结果发现,封土堆中部的水泥含量高出其他地方十倍以上。
科学家们又使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附近的土地做了细致的调查,结论是:真的存在地宫。
秦始皇陵总面积高达56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大小,或者8000个足球场大小。
皇陵外围分布着的是兵马俑坑,马厮坑,劳工墓地等。
皇陵中心有一座由人力堆成的各边边长350米,高76米的土山。
山的下面就是存放秦始皇陵寝的地宫,地宫在地表下约30米处,长80米,宽50米。
高度约15米,面积大约是十个篮球场大小,整个地宫的天花板和墙,由超过五米厚的巨石板包着,东西两侧有墓道,墓道没有被打开过,墓外有一个地下防水大坝,包覆皇陵南东西三侧来自骊山的地下水灌入方向,这与《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相符。
正是由于这个防水大坝,整个地宫中的环境保持着干燥的状态。
地宫中有水银在流动,而且水银的分布形状和中国的江河分布位置吻合。
秦始皇利用水银模仿出了中国的江河大川,秦始皇的棺椁很有可能漂浮在这些水银之上,并四处游动。
这样就能达成他云游四海的愿望。
墓室的顶部可能还有一副星象图。
加上长明灯,整个地宫很有可能犹如白昼一般光亮。
整个秦始皇陵的构造前无古人,很可能也会是后无来者。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动员人数最多,花费金额最高,工程量也最大的工程。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现在还没有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计划。
不过从兵马俑的挖掘中就发现了几项无法解释来由的先进技术,如果某一天开始了对地宫的挖掘。
那么,可以想象,届时的发现说不定可以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哦。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