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一直像谜一样困扰了无数科学家,通过种种证据显示,史前文明确实存在,而且具有极高的科技水平,许多技术即使现在的人类也无法达到。
科学家从一废弃铀矿内发现了疑似史前核反应堆的装置,史前文明曾拥有过核武器吗? ……
5月28日消息,史前文明一直像谜一样困扰了无数科学家,通过种种证据显示,史前文明确实存在,而且具有极高的科技水平,许多技术即使现在的人类也无法达到。
科学家从一废弃铀矿内发现了疑似史前核反应堆的装置,史前文明曾拥有过核武器吗?
二十亿年前,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曾存在着一个大型的链式核反应堆,运转了很多万年。
奥克洛是非洲加蓬共和国一个铀矿的名字。
从这个矿区,法国取得其核计划所需的铀。
1972年,当这个矿区的铀矿石被运到一家法国的气体扩散工厂时,人们发现这些铀矿是被利用过的,其铀含量只有不到 0.3%, 低于0.711%的自然含量。
似乎这些铀矿石早已被一个核反应堆使用过。
法国政府宣布了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科学家们对这个铀矿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于1975年在国际原子能委员会(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一个会议上公布。
那么,这个铀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的确,这些铀矿石是被利用过。
法国科学家在整个矿区的不同地方都发现了核裂变的产物和TRU废物。
开始时,这些发现让人很迷惑,因为用天然的铀是不可能使核反应堆越过临界点(而发生核反应的),除非在特别的情况下,有石墨和重水。
但在Oklo周围地区,这些条件是从来都不大可能具备的。
U235的半衰期为七亿(7.13 X 8个0)年,少于U238的半衰期四十五亿(4.51 X 9个0)年。
从地球形成至今,相比U238,更多的U235衰变了。
这就说明在久远年代以前,天然铀矿的浓度比今天要高的多。
实际上,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证明,30亿年前此浓度为3%左右。
而此浓度已足以在一般的水中进行核反应。
而当时在Oklo附近是有水源的。
让人吃惊的是,这座核反应堆的构成非常合理。
比如,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核反应堆有几公里,由六个区域约500吨铀矿石构成,如此巨大的一个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m之内。
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物,并没有扩散,而是局限在矿区周围,该核反应堆运转了长大50万年之久。
也就是说,二十亿年前,在今天我们叫做奥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远远超过今天人类的文明。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遗迹。
面对这一切,科学家们承认这是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将它写进了教科书,并研究它在核废料处理方面的价值。
但是敢于再向前探索一步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与这个大型核反应堆相比,今天人类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核反应堆,也显得黯然失色。
这么发达的文明,怎么会衰落以致消失呢?这是耐人深思的。
早在十几年前,南非矿工挖掘出金属球体,而这个金属球被证实来自于28亿年前,但来源于哪里却没有人知道。
就跟1885年考古学家发现0.65亿年前的卵型金属管一样,亿年前就有金属?南非矿工挖掘出金属球体还有很多的谜团至今未解。
28亿年前的金属球早在十几年前,南非矿工挖掘出金属球体,至今关于这个金属球体的起源无从知晓。
据了解,这个金属球体已有28亿年的历史!这一发现惊呆了考古学家以及科学家!在28亿年前就有了金属?许多科学家表示不可能,28亿年前都没有人类,怎么会有金属?南非矿工挖掘出金属球体直径大小约为1英寸,其中的一些球的“赤道”附近刻着叁条平行凹槽。
这种球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心的蓝色金属夹带白色斑点。
另一种是空心的,内部填充柔软的白色物质。
据说这些金属球是在前寒武层中被发现的,距今已有28亿年之久!南非矿工挖掘出金属球体来自南非德兰士瓦省Ottosdal附近的叶蜡石矿中,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共有两种:埋藏较浅的球暴露在叶蜡石中,是针铁矿结核。
埋藏较深的球没有碰到叶蜡石,是黄铁矿结核。
地质学家认为叶蜡石的来源是史前沉积的黏土或火山灰,那些沉积物在埋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慢慢变成了叶蜡石,地质上叫“变质作用”。
黄铁矿结核是黄铁矿的一种常见的存在形式,也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
未解之谜针铁矿结核则是黄铁矿结核遇到叶蜡石后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的。
在以上这些物质中,只有黏土或火山灰是28亿年前的,叶蜡石和黄铁矿结核的年代都要晚一些,针铁矿结核比黄铁矿结核的年代更晚。
据说其中一些金属球上有环行的凹槽,但天然形成的结核上没有凹槽,因此有人认为它们代表了一个史前文明。
当然我们还可以假设,有人事先在一些铁结核上雕刻好凹槽再埋入地下,但是经过亿万年的变质作用,那些凹槽都会被抹平。
实际上,在强大变质所用下,没什么东西能保持塬样。
所以当现代的你看到了这些凹槽,便可以说:它们确实是人造的,但时间在铁结核被挖出来以后。
谁,为了什么,做了这些球,现在还不能得知。
以上是对南非矿工挖掘出金属球体全部解析,你了解了吗?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击败蚩尤炎帝之后,召开部落大会,在这次政治会盟中,黄帝从各个部落原有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成了一个崭新的东西——龙! 黄帝造龙传说,解释了中国龙的起源,即不是自然生物,而是人造产物。
然而,随着史前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黄帝造龙的历史却被颠覆。
尤其是一系列史前遗址考古发现,证实了黄帝造龙属于虚构,中国龙的历史超过8000年! 由于考古发现中国龙历史超过8000年,当时古人还很“诚实”,因此这又带来另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中国龙真的不存在吗? 1971 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考古专家一件“C”形青玉龙,高26厘米。
这件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
造型生动,雕琢精美。
目前,这件玉龙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位列十大镇馆之宝。
后来,经过专家确认,这件玉龙距今7000多年,属于红山文化的遗存。
显然,黄帝距今只有5000余年,而玉龙历史却超过了7000年。
尽管当时称之为“中华第一龙”,但在随后考古挖掘中,又有了重大发现,将中国龙的历史再度向前推进1000年。
(下图,三星他拉玉龙) 1982年,在东北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考古专家发现了“查海遗址”。
这座遗址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部落遗址,距今超过了8000年,比当地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还要早,是这两种文化的早期形态,所以又被考古学界称为“中华第一村”。
查海遗址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精美玉器、陶器等,还有一条令人震撼的“真龙”。
在挖掘过程中,专家发现了一些石块,有规律的拜访在一起,随着挖掘的深入,揭开了这些石块的真面貌,原来是古人用石块堆成了一条龙。
查海先民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塑造的一条“真龙”,石块身上刻有鳞片,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
这条大型石塑龙,堪称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
所以,又被学者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查海遗址中,不仅出土了一条石碓塑龙,而且还出土了龙纹陶片,已具备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
从后来考古发现的龙形象来看,比如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龙,河南二里头遗址中的绿松石龙等,与查海遗址中的龙较为相似,可以看成一脉相承。
总而言之,查海遗址中的龙,应该是中国龙的初始原型。
至于中国龙的最初起源,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发现。
由于查海遗址不仅出土了透闪石软玉,打磨的极为精美,而且还出土了石龙和龙纹,所以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评价是“玉龙故乡,文明发端”,指出目前所知的中国龙起源故乡就是查海遗址。
这里的“玉龙”,分别是玉和龙,而非玉石雕刻的龙。
其实,在史前遗址考古挖掘中,还发现了很多历史超过5000年的龙:湖北距今6000余年的焦墩遗址中,发现一条长 4.4 米的卵石摆塑龙;辽宁葫芦岛杨家洼遗址,发现了两条土塑龙,距今约八千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清理出一条长 1.78 米的蚌壳摆塑龙,距今6000多年......类似发现,层出不穷。
显然,这些真龙出世,无不证实黄帝造龙历史的古人虚构。
因此,黄帝造龙的传说,可能是后人有意将之放在黄帝身上,这样来神话一个人,就比如养蚕的历史,被放在了黄帝夫人身上,后人称她为“嫘祖”,但在山西西阴村遗址中,考古发现6000年前中国人就懂养蚕,比黄帝时代要早上1000年。
当然,也可能是黄帝改进了龙的形象,或者嫘祖改进了养蚕技术,就比如鲁班造锯、蒙恬造笔、蔡伦造纸一样,实际只是改进,而非原创性的发明,但后人却因此记住了他们。
既然黄帝造龙是古人虚构,那么中国龙是不是虚构? 尽管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龙是虚构生物,但艺术源于生活,如果没有一定的真实原型,8000年前的古人非常“诚实”,如何懂得虚构一个没有见过生物呢?因此,龙究竟存不存在,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