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水怪

白云山脚水库里围捕外来物种被称白云湖水怪是什么动物?的鳄雀鳝未现身

时间:2023-07-16网络作者:小白
5月16日,烈日下,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一水库,20多人正在进行一次竭泽而渔的行动。

放水,拉网,收网

5月16日,烈日下,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一水库,20多人正在进行一次竭泽而渔的行动。

放水,拉网,收网。

大大小小的鱼在网内翻跳着,尤以罗非鱼居多,并未见此前被称为白云湖水怪的鳄雀鳝。

四天下来,共排查鱼类12000尾,其中,大型鱼类及外来物种5700尾。

这是该水库鱼类群落结构优化调整项目团队的一次清除外来物种行动,目的是优化调整鱼类群落结构、修复水域生态。

白云山脚下的一片公共水域里,工作人员正在围捕外来物种。

一只被捕获的巴西龟被工作人员扔到淤泥里不能动弹。

非洲鲫:群大为害 

一对罗非鱼,如果环境许可的话,三个月性成熟即可繁殖一代;几年下来,可能就形成几万尾(条)的种群了。

一点都不夸张。

鱼类专家陈方灿是项目的现场负责人。

捕捞上来的多是罗非鱼,老广俗称非洲鲫。

罗非鱼多不好吗?罗非鱼是外来物种,这肯定不是好事。

虽然我们也捕抓到了‘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但种群数量远不如罗非鱼大。

外来物种占据了优势地位。

在生存竞争中,本地鱼种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了。

陈方灿说,白云山脚的公开水域,罗非鱼之所以能大量繁殖,原因有二。

除了这种鱼本身适应性比较强、很粗生以外,相对封闭的水环境也使得罗非鱼的天敌比较少,会吃掉罗非鱼的桂花鱼、鲶鱼没有对罗非鱼种群形成压制。

拖网上来时,大部分罗非鱼被挂在网上。

围网排查时发现罗非鱼的数量惊人。

露斯塔野鲮:高颜值

虽然这次科研捕鱼行动没有发现几个月前被称作白云湖水怪的鳄雀鳝,但大型外来入侵物种还是不少。

十几斤重的斑点叉尾鮰(学名:Ietalurus Punetaus)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记录它是可以长到十几斤的,这次还是第一次看这么大的活体。

它是底层鱼类,栖息和攻击范围在水下底层。

所以人类很难肉眼看见。

陈方灿表示,斑点叉尾鮰算是市场上比较常见的鱼种,极有可能是被放生在这个水域而成大鱼。

与斑点叉尾鮰差不多大的另一个入侵物种露斯塔野鲮 学名:Labeo rohita也被捕捞上来。

它颜色鲜艳,深橙近红,嘴边有两条胡须,脑袋大又圆,比观赏级别的锦鲤还要高颜值。

陈方灿说,捕捞到的四大家鱼,以及鲮鱼、鲫鱼、鲤鱼等本地品种,长得明显瘦弱一些。

可能是这片水域水位低,鱼群密度大,食物相对少;也有可能是受到外来物种的竞争所致。

捕捞上来的入侵物种露斯塔野鲮。

恢复水体,重建鱼种

这些外来物种从哪来?陈方灿表示,根据《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以及各市、区的相应文件,公共水体的物种保护有严格规定。

但放生、丢弃等都会造成水体里外来物种壮大,比如将饲养的宠物鱼丢弃到公共水域,或把在市场上买到的外来物种放生到公共水域里面。

水体的恢复和本地鱼种的恢复是这片水域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陈方灿介绍,鱼种的恢复可能需要介入人工鱼巢的方式。

该处水体原来的水草生长受到原种群的消耗已经不足以让重新投放的鱼苗觅食和进一步繁殖。

一方面要让水中植被重新成长,另一方面要用行之有效的人工鱼巢方式补充鱼种,这样才会有明显效果。

这次捕捞使用围网捕捞法,把水库划分为几个区域逐一进行排查。

知多D

外来物种清道夫已在珠三角形成种群

陈方灿提到了2015年在广州海珠湖附近水域的一次捕捞。

他回忆,那次捕捞上来的种群中,清道夫鱼占到了所有出水鱼量的80%以上,数量惊人,另外就是革胡子鲶(大塘虱)居多。

清道夫,一个经常出现在市民观赏鱼缸里面,长相怪异且喜欢粘在缸壁和缸底的鱼类,学名为豹纹脂身鲶或豹纹翼甲鲶,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2014年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韦慧博士表示,清道夫也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在珠三角地区形成种群。

根据我们这几年的实地采样和走访调查,近年来清道夫种群有增长趋势。

清道夫在广州花地河、金沙洲水道、海珠湖、流溪河、增江等干流及支流均有分布,并已形成种群。

韦慧说,清道夫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渔具,其产卵行为可侵蚀河岸,改变溪流养分循环,与本地物种竞争食物与空间。

比如,减少河虾的产量。

清道夫入侵的原因有哪些?韦慧称,原因主要有缺乏天敌控制、快速繁殖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等。

清道夫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000粒/窝。

同时,受干扰的生态系统也容易被外来物种入侵,如道路两边、富营养化的水体等。

因此,在野外捕获清道夫后不要丢回河里,不要放生外来物种,增殖放流过程中加强鱼苗品种筛查。

韦慧称,外来物种入侵后,防治成本高,且效果有限,因此,在管理外来物种过程中,比较经济的办法是在引入前进行风险评估。

对已引入的外来物种,需开发适当的养殖模式,预防其逃入自然生态系统。

另外还需加强公众教育,让公众了解外来物种,从自身做起,减少外来物种丢弃和放生。

采写:南都记者 任磊斌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陈志刚  陈冲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水怪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