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用图说史
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偏僻的边陲小国,最终横扫宇内、一统天下,不能不说商鞅和他的变法是最大的功臣,奠定了大秦傲视天下的实力基础。
而列国的相互兼并,最终都要通过战争这种激烈的形式体现出来。
在秦国吞并各国的战争中,居功至伟的有两个人:一是白起,他所向无敌,歼灭了上百万各国军队,极大的削弱了各国的抵抗能力;二是王翦,他和他的儿子王贲统率秦军扫平六国中的五国,奠定了大秦的伟业,为始皇戴上了赢氏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皇冠。
王翦是秦国频阳人,自幼勤学兵法、苦练武艺,修得一身本领,在军功至上的秦国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秦军中的主要将领之一。
公元前246年,好大喜功的赢政登上了秦王之位,开始了他的帝王征战之路,王翦也逐渐成长为他手上最好用、最能用的利器。
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进攻赵国的阚於地区(就是名将赵奢一战成名才保住的地方),轻取此地9个城池。
整休之,王翦兵分两路大举攻赵,赵国名将李牧率以骑兵为主的北方边军前来抵抗,李牧指挥有方,利用骑兵的强大机动力,首先击破了南路的秦军偏师,让王翦亲自指挥的北路军孤掌难鸣。
王翦是个稳重的人,决定休战收兵,第一次攻赵失利。
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军吞并了韩国(六国中唯一非王氏父子攻取的国家)。
公元前229年,王翦再次兵分两路攻赵,李牧采取了北攻南守的方针,打了王翦个措手不及,第二次伐赵失利。
王翦虽然用兵不如李牧,但谋略并不差,更难得的是没有固执的死要面子,而是承认自己不如李牧,建议秦王用反间计除掉了李牧。
公元前228年,王翦再次大举伐赵,失去了李牧的赵军一触即溃,秦军顺利攻下了赵都邯郸,灭亡了赵国。
灭赵之后,秦国的北疆直接与燕国接壤,随时可以进攻燕国。
弱小的燕国在军力上根本无力抗衡,燕太子丹为了保住权位,派刺客荆轲和秦舞阳刺杀赢政,结果失手被斩为肉泥。
赢政大怒之下,令王翦率军攻燕,王翦以偏师大败燕军,公元前226年即攻占了燕国绝大部分领土,燕国残余势力龟缩到辽东一带后,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请罪。
由于秦国此时的重心还是中原一带,所以暂时停止了对辽东的进攻。
王翦之子王贲也是一名良将,且与其父同时活跃在吞并六国的战场上。
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攻打魏国,兵围魏都大梁,由于大梁城高池险,王贲挖开黄河,水淹大梁城,终于在三个月后攻破大梁,灭亡了魏国。
楚国当时统治南方的广大区域,号称“南霸天”,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国力雄厚,军备充实,为了削弱楚国的战力,王贲数次领兵攻打楚国,歼灭了大量楚军,重创了楚军的实力。
王翦军中有一位小将李信,勇猛善战,曾率数千人马在燕国境内纵横驰骋,所向无敌,所以很得秦王赢政的青睐。
加上王翦父子俱掌重兵,军功卓著,在将士中威望太盛,即使是在军功至上的秦国,赢政也不得不有所顾虑,所以希望由李信来完成灭楚的大业,积攒军功和威望,从而制衡王氏父子。
一天,秦王故意问诸将,灭楚要多少人马?李信说至多30万即可,而王翦却说没有60万不行。
赢政笑道:“看来王将军老了,还是李将军这样的少年才是大秦的希望”,于是派李信率20万大军伐楚。
王翦是个聪明人,明白了秦王的意思,于是告老还乡,交出了兵权。
李信伐楚前期,一路势如破竹,当攻到城父时,楚国名将项燕利用李信的轻敌和自己对地形的熟悉,率军连续三天偷偷尾随在秦军身后,终于抓住了秦军的破绽后突然出手,一举击败了秦军,秦军损失惨重,7员大将被杀,李信仅以身免。
项燕利用大胜之机,分东、西两路大举北伐,西路攻取了淮南,东路包围了南郡。
赢政大怒之下,撸掉了李信,并亲自前往王翦家中,请他出山,王翦却以年老多病推辞,直到秦王答应让他统率60万大军时,才答应出任伐楚主将。
在伐楚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王翦的政治智慧,由于60万人马几乎是秦军的全部家当了,王翦在领兵伊始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向秦王请求丰厚的赏赐,用自污的方法来打消秦王的猜忌。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万大军正式进入楚国境内,项燕也率倾国之兵前来抵抗。
面对楚国大军,王翦却不慌不忙的扎下营寨,玩起了防守,楚军屡次挑战,王翦都置之不理,却把心思都放在关心、体贴营中士卒上,一边改善伙食、一边搞起了大练武,让人觉得他是想长久驻扎在这里。
项燕一开始的时候还高度警惕,时间一长,楚军上下都疲惫不堪,也就松懈了下来。
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一年多,楚军由于国力限制,粮草缺乏,计划向东转移,以便靠近后勤供应地区来节约粮食。
王翦闻讯后,就问部将士兵们都在干什么,部将回答说,士兵们天天吃饱了就练武,憋得一身劲没处使,王翦说,可以出击了。
于是秦军利用楚军转移的机会,大举出击,一战击破了楚军主力,并且穷追不舍,在薪这个地方,全歼了楚军主力,项燕被迫自杀。
之后,王翦不给楚国喘息之机,立刻挥军一举攻破了楚都寿春,灭亡了楚国。
公元前222年,王翦领兵攻入江南,平定了此地的蛮夷势力,设置了会稽郡,正式将东南一带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与此同时,王贲则率领另一支秦军北上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消灭了燕国的残余势力,回师途中,又顺手扫灭了赵国的残余势力建立的“代”。
公元前221年,王贲再次出征,攻打齐国,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齐都临淄,手足无措的齐王被迫投降,大秦终于一统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诸侯并立。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但其中的过程仍然曲折复杂,王翦父子的战绩看似平淡无奇,却印证了一句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他们总是料敌于先,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仗总是竭尽所能的将秦军的战力、人数等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极力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所以打的胜仗让局外人看起来就显得很轻松了。
不过历史是公平的,王翦一直是后世公认的战国名将,多次名列武将庙,享受香火祭祀,还被评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不过,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几十年后,他的孙子王离率领秦军在战场上遇到了项燕的后人项羽,并被后者大败而死,可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想要结束乱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时代越乱,越会出现投机者,当他们获得了既得利益时,便不会轻易撒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时代的前行。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无疑是当时获利最大的群体,他们各自为政,丝毫不买老主子周朝的面子,甚至时不时还想着挑战一下他的权威。
疲弱的周朝如同内部已经腐朽的参天大树,抗击不了任何暴风暴雨,彻底凋零只是迟早的事。
经过多个回合激烈的大比拼,最终崛起了七个有实力的诸侯,它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即:战国七雄。
这七个诸侯国除了韩国和燕国之外,都有取周朝而代之的机会,只不过最终的秦国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而秦王嬴政也成为了刻进历史的始皇帝。
攻灭六国之后,嬴政意气风发,开始在中原大地做各种变革,将原本散漫的诸侯,凝结成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此举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
嬴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了彰显帝王的至尊地位,便授意李斯制定各种君权至上的制度,衣着、膳食、称呼等方方面面,都被贴上了皇权的标签。
为了增加皇帝及其诏书的权威性,秦始皇还命令丞相李斯镌刻一枚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
这枚玉玺意义重大,以至于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只要得到了它,也就意味着自己皇帝之位是合法的。
这枚玉玺正面刻着很霸气的8个字,那么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它如今何在? 传国玉玺的两种来历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向山东诸侯亮剑,第一个开刀的对象自然是实力最为弱小,又与秦国毗邻的韩国。
嬴政根本没有多在意韩国,连王翦都没有派去,只是派了内史腾攻韩,结果一路摧枯拉朽,直接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接下来的十年,就是王翦父子的高光时刻,他们一路所向披靡,将剩下的五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各个击破。
秦国由此一统天下,属于秦朝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各取其中的一字,构成“皇帝”称号,由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便自称“始皇帝”,我们现在则更习惯称之为秦始皇。
尊号已定,其它方面自然也要有所制度,毕竟秦始皇是个信奉制度的人,为了让天下人都要遵从他以及他所制定的制度,他便命令李斯镌刻一枚印玺。
古代以玉为贵,要制作印玺自然得找上等的玉石,而玉石的来源,在历史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是李斯命人寻到了一块上等的蓝田之玉,经过玉工的加工制造而成。
另一说是制成玉玺的材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在秦国灭掉赵国后,和氏璧落到了嬴政的手中,等到要制作印玺的时候,便想到了这块绝世无双的玉石。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国玉玺被玉工给制成了,正面刻了八个虫鸟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意思是是说,我(皇帝)是上天任命的,国运必将长寿,永久,昌盛。
传国玉玺的波折命运 传国玉玺制成之后,秦始皇在外出巡游的时候,也总会把它带在身边,有那么一次,在乘舟过洞庭湖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大风,眼瞅着要将龙舟吹翻,秦始皇立即将传国玉玺丢入其中。
传国玉玺就此失落。
只是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以为永远找不回这枚玉玺的时候,有人又将这枚玉玺给送了回来。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二世而亡,当刘邦进军灞上后,子婴自知无力回天,便投降于刘邦,并将传国玉玺奉上,后来刘邦开创了汉王朝后,这枚传国玉玺也被称之为“汉传国玺”。
等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由于皇帝年幼,玉玺则被藏在太后所居住的长乐宫,没有传国玉玺,王莽心里很不踏实,便派遣堂弟去太后那里索要。
太后很生气,但迫于压力又没法不给,便直接将其扔在了地上,结果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找寻能工巧匠,用黄金将其修复。
王莽被杀之后,刘秀又得到了这枚玉玺,可到了东汉末年,这枚玉玺又离奇失踪了,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意外又寻得了这枚印玺,便将其交给妻子吴氏来保管。
可是消息走漏,袁术听说后,囚禁了吴氏,强行夺走了印玺,袁术去世后,印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上,在此之后,传国玉玺又相继传到了曹丕、司马炎、赵石勒、冉魏等人的手中,一直到隋炀帝。
传国玉玺的离奇消失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一看势头不对,便带着杨广的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一起逃到了漠北突厥。
李渊和李世民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却没有这枚玉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李世民便命工匠做了不少玉玺,可假的终究成不了真。
李世民便兴兵攻打突厥,萧皇后看着唐朝势大,直接又带着玉玺回到了中原,李世民自此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动荡,传国玉玺也被各路群雄抢来抢去,后唐末帝李从珂得到之后,走投无路时,便举族自焚,传国玉玺再次消失。
宋朝建立之后,这枚传国玉玺依然不知所踪,宋太祖只好将后周制成的玉玺当作传国之宝。
到了宋哲宗即位后,有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枚印玺,并将其送到朝廷,宋哲宗急忙叫来十三名大学士来验证真伪,经过多方考证,他们一致认为,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靖康之耻发生之后,宋朝皇室几乎被金军如数掳走,这枚玉玺自然也被金国掳走,从此之后又没了踪迹,即便是元世祖忽必烈也没能寻倒它的下落。
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元大都,最终落到了权相伯颜的手中。
朱元璋称帝后,元顺帝带着皇室之人远逃漠北,这枚传国玉玺也不见了踪影,朱元璋数次派遣徐达对北元势力穷追猛打,寻找这枚传国玉玺也是目的之一。
只不过,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纵观明清两代,时常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都是仿造的赝品,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枚玉玺依然不知所踪。
时至如今,这枚传国玉玺还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它或许依然沉睡在北方沙漠之下……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等。
(图网,侵删)
自此,战火纷飞的华夏大地归于一统,一个崭新的帝国——秦朝,屹立在世界东方! 千年纷争,为何偏偏是秦?是白起、王翦率领的虎狼之师?是商鞅变法带来的国富兵强?是秦始皇嬴政的雄才伟略?这些都是答案,但又不全面。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寻找那枚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传国玉玺”,揭开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真正秘密! 虎狼之师,只是利刃 很多人会说,秦国有横扫六合的百万雄师,有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的赫赫威名,有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的雷霆手段!没错,自秦孝公起,秦国就不断征战,军队战斗力冠绝天下。
但战国七雄,谁家又没有几员猛将?赵国李牧,以一己之力抵抗秦国多年,如果不是赵王中了反间计,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慨叹,道尽英雄迟暮的悲壮,也证明了赵国军力的强悍。
可见,强大的军队只是秦国胜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一把锋利的宝剑,固然可以斩断荆棘,但如果没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去指挥,它也可能伤到自己。
法家之术,只是根基 也有人说,秦国有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富兵强,这才是根本原因!的确,商鞅变法让秦国脱胎换骨,从一个落后的西部国家,一跃成为战国强国。
但变法并非秦国独有,魏国李悝变法,首先称雄;赵国胡服骑射,成为军事强国;楚国吴起变法,也曾称霸一方。
为何这些国家最终都走向衰落?因为他们改革的决心不够坚定,改革的成果也很快被旧势力瓜分。
而秦国,从君王到百姓,都对变法坚定不移,即使商鞅被车裂,变法也没有停止。
然而,仅仅依靠国富兵强,就能一统天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支柱,需要运筹帷幄的战略,更需要把握时机的政治手腕。
“传国玉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那么,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答案就隐藏在《资治通鉴》中。
书中记载,秦昭襄王时,秦国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稳住燕国,集中力量攻打临近的韩国、魏国,各个击破,最终吞并六国。
“远交近攻”,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蕴藏着深刻的战略智慧。
它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政治手段。
秦国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逐个击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试想,如果秦国一开始就四面出击,必然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而“远交近攻”的策略,则让秦国始终保持在局部优势,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雄才伟略,方能执掌玉玺 当然,仅仅依靠“远交近攻”的策略,也无法保证秦国一统天下。
秦始皇自身的雄才伟略,才是最终执掌“玉玺”,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果断启用尉缭、李斯等贤臣,制定了一系列治国方针;他坚持“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疆域。
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凭借着他的雄才伟略、坚定决心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而那枚象征着“远交近攻”战略的“传国玉玺”,也成为了后世帝王梦寐以求的至宝,因为它代表着统一天下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朝虽然最终二世而亡,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绩却永载史册。
而那枚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传国玉玺”,也在提醒着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政治手腕!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