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一首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里提到一真一假两个圣人。
周公替周成王摄政的时候,受到自家兄弟怀疑会篡位。
王莽篡夺西汉的皇位,但是,之前大家都以为他是真圣人。
王莽(前45-公元23)的姑妈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
元帝死后,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
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王氏家族因此而得势。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对于外戚,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一个是从家族伦理上讲孝道,新皇帝即位,理应推恩于母后的娘家人——外戚家族。
另一个是从政治伦理上讲治道,为了防范外戚干政,不可给予他们高位和重权。
两种理论,各有道理,互相矛盾,就看皇帝个人的政治决断和实际操作了。
王莽的发迹,却不全是因为外戚身份。
在外戚之中,他个人表现十分优秀。
王莽的父亲王曼没赶上王家发达就亡故了。
王莽的几位堂兄弟和姑表兄弟,凭借着父亲或为将军、或封侯爵的荫庇,一个个追逐时尚,竞为奢侈,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唯有王莽孤贫,神气不起来。
可是王莽的社会名声最好。
史书记载,年轻时的王莽折节为恭俭,是一个谦卑好学的青年。
他刻苦攻《礼经》,拜沛郡的陈参为老师,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穿的像普通学生)。
王莽孝敬寡母,奉侍寡嫂,养育孤侄,尽心尽力。
在待人接物上,他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人缘和口碑都极好。
大伯父王凤病重期间,王莽侍汤奉药,蓬首垢面,几个月都衣不解带,比王凤的儿子还孝顺。
身为大将军的王凤,深受感动,临终前极力向皇太后和成帝推荐王莽。
皇帝给了王莽一个黄门郎的小官,这一年他28岁。
王莽在后来的仕宦生涯中,继续牢牢把握住了两条升迁秘诀:一是结名士造势,二是傍叔父升官。
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请求皇上把自己的封邑分给王莽,许多当世名士也都为王莽说好话,使成帝觉得王莽确实是个人才(咸为莽言,上由是贤莽)。
永始元年(前16),封王莽为新都侯。
可是,他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
王莽广散钱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汉书·王莽传》)在位的人都乐于推荐他,不在位的人也都传播着他的好。
王莽的真正转折是从扳倒表兄淳于长开始的。
淳于长是王政君姐姐的儿子,与成帝为姨表兄弟。
王太后当初不赞成立赵飞燕为皇后,是淳于长给姑妈王政君做了思想工作。
为此,成帝对淳于长颇有一份感激。
其时淳于长已经位居九卿,地位在王莽之上。
大司马王根病重,淳于长是热门的继任人选。
可是,淳于长为人不检点,与被废黜的许皇后之姐通奸,还在书信中戏弄许皇后。
大司马王根病重,淳于长自以为不久就可以接位,在外面胡乱吹嘘,封官许愿,惹得王根颇不高兴。
王莽搜集了淳于长的一切丑事,并且捅了出去,又在王根面前挑拨离间。
结果淳于长吃了官司,王莽在王根的力荐下,顺利当上了大司马。
公元前7年,王莽以大司马辅政大约一年,汉成帝因为淫欲过度,死在宠妃赵合德(赵飞燕之妹)的肚皮上。
成帝无子,侄子刘欣(前25~前1)即位,是为哀帝。
哀帝的祖母傅昭仪和母亲丁氏家族成为新贵,哀帝的宠臣董贤为大司马。
王政君主动让老对手一头,王莽也被迫下野。
哀帝在位的七八年时间里,外戚傅家、丁家以及新贵董贤家族,疯狂地聚敛财富,掠夺百姓田地。
与王莽的折节下士、清贫廉洁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
举国上下都呼喊着王莽归来。
哀帝崩驾,太皇太后王政君立即取回玺印,召王莽入朝。
董贤被杀,王莽执政,获得朝野的热烈欢迎。
新皇帝平帝(公元前9~公元6)即位时,年仅八岁,王太皇太后名义上垂帘听政,实际政务操之于王莽之手。
据说老刘家(刘邦后代)是唐尧之后。
王莽说,上天降旨,要他这位虞舜的后代,再一次接受禅让。
于是,经过六年的经营(所以白居易说看清真假要7年期),王莽依然是通过沽名造势、讨好王太皇太后的老办法,一步步掌控了朝廷权力。
公元6年,他担心日渐年长的平帝亲政后,会不利于自己,乃暗中毒杀了15岁的平帝(也是王莽的女婿),自任假皇帝。
两年后,王莽废汉自立,改为新朝。
王莽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禅让理论登上帝位的皇帝。
尧舜禅让,也许是儒家编造的理想神话,战国的燕王哙禅让也只是一个诸侯的行为。
王莽登上皇帝宝座,好像是一脸的无奈,一脸的虔诚!新朝一共有15年的历史。
王莽执政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税(五均六筦)、货币、土地(王田制)、人力资源(奴婢问题)等方面。
如何评价这些改革,是历来王莽评价中的重点,我们将在下一期讨论。
作者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国刚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