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战国时代和春秋时代的战争有何不同

时间:2024-04-19网络作者:小白

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2200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而且这种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直到今天。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是不错的。

这时农业生产,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工程的开发,生产技术的进步,荒地的开垦,一年两熟制的推行,农田产量很有增加,使得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得以成长。

魏、秦等国先后推行按户籍良民身分授田的制度,规定一夫授田百亩,于是国家规模的自耕小农发展成为君主政权立国的基础。

随着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各国政权组织相应地发生变革,废弃了原来由各级贵族统治的制度,开始形成以将相为首脑的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普遍地推行着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组织。

战国前期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奖励农民为国家努力耕战,由此富国强兵,从而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

战国时代这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秦汉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到近代。

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战国时代是七国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战国这个时代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这时战争的性质和以前春秋时代不同,春秋时代战争主要是为了争霸,这时的战争主要是为了兼并土地。

同时战争方式也有变化,春秋时代的军队以国人 贵族的下层为主力,乘着马车作战,人数较少,并由国君或卿大夫鸣鼓指挥,胜负常由双方用排列的车阵作战来决定,一次大战的胜负常在一二天内就分晓。

战国时代实行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征发成年的农民作为主力,开始以步骑兵进行战斗,军队的人数大增。

由于锋利的铁兵器的使用,特别是远射有力的弩的使用,已不能用车阵作战,于是广泛采用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

作战的指挥开始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兵法开始讲求,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军和兵法家因而产生。

这个变化开始于春秋晚期,春秋末年已出现著名的将军和杰出的兵法家。

战国时代主动出击的国家,为了谋求战争胜利,多方争取与国参与合作,常常使用合纵连横的策略,因而有纵横家的产生,纵横家往往从中起着特定的作用。

所谓纵横家,不仅参与合纵连横的游说和决策,而且十分讲求胜利的策略和权变,甚至直接参与阴谋颠覆的间谍活动,他们和兵家一样十分重视使用间谍取胜。

著名纵横家一次重要的连横或合纵行动的成功,往往造成兼并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甚至造成七国之间强弱的变化。

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就曾起着这样巨大的作用。

当战国前期秦连续攻魏,迫使魏献给河西之地之后,继续向河东进攻之时,张仪来到秦国,参与指挥攻魏的战役,迫使魏与秦连横而将上郡之地献给秦国。

张仪因此被秦惠文君任以为相,造成秦、魏、韩和楚、齐对峙斗争的局势。

这时秦正谋向中原开拓,已占有函谷关以东的曲沃 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和占有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 商在今河南淅川西南。

於即於中,在今河南西峡东,两地相连合称商於之地,成为秦伸向中原的两个矛头,对楚的威胁很大,楚因此派出三大夫张九军包围曲沃和於中。

楚由于齐的帮助,一举先把曲沃攻下,计谋攻取商於之地。

张仪为缓兵之计,准备调发大军反攻而歼灭来攻的楚的主力,假装被免去相职,出使到楚向楚怀王游说,声称秦所憎者为齐国,若楚与齐绝交,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王听信他欺骗的话,与齐绝交,派人接受所献之地,张仪回说只有六里,于是楚王大怒,发大军进攻。

这时秦已发出大军分三路反攻,中路由魏章为将从商於之地反击,西路由甘茂为将向楚汉水流域进攻,东路由樗里疾为将进入韩、魏,和韩、魏一起反攻。

结果秦中路大败楚军于商於之地东部的丹阳 今河南西峡西丹水以北地区,斩首八万,俘虏楚大小将官七十多人,接着中路和西路会合,攻取楚的汉中六百里地;同时东路帮助韩军打败了楚将景翠,帮助魏军大败齐军于濮水之上。

从此楚就开始削弱了。

燕原是七国中较弱的,曾因内乱一度为齐宣王所攻破。

赵在赵武灵王攻取中山和胡地、收编胡骑之后,开始成为强国,造成齐、秦、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国土地的斗争形势。

燕昭王想乘此时机报复齐过去破燕之仇,苏秦来到燕国,献计出使齐国为间谍,阴谋颠覆齐国。

苏秦向燕昭王保证,他要做到信如尾生,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

他奉命出使齐国,以助齐灭宋为饵,骗得信任而为相国。

他发动五国合纵攻秦,以便齐乘机攻灭宋国,使齐在连年攻宋战争中打得筋疲力尽,大损实力。

他同时又挑拨离间齐、赵之间的关系,使燕得与秦、赵结盟,发动五国合纵攻齐,于是乐毅被任为燕赵的共相和五国联军的统帅。

乐毅先以赵相职司,统率赵燕之师会合秦军从赵的东边出击,大破齐的主力于济西;接着乐毅以燕相职司,独率燕军,从济西乘胜向东追击,长驱直入攻破齐都临淄。

苏秦因此被齐以反间之罪车裂于市。

司马迁评论苏秦说: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而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苏秦列传》末尾太史公曰苏秦所讲的权变之术不是别的,就是反间之计,就是《孙子兵法·用间篇》所说的死间。

《用间篇》是以殷的伊尹和周的太公望作死间的榜样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竹简,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之下,增加了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当为战国末年人所加。

乐毅在破齐之后,留在齐五年,先后攻取七十多城。

燕昭王死后,燕惠王改用骑劫代乐毅为将,齐将田单乘机收复失地而复国,但是齐就因此变成弱国了。

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时期战国时代又是从分裂割据趋向全国统一的时期。

这时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中原地区比较先进,边缘地区比较落后。

同时在政治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分裂割据,不仅七大国 魏、韩、赵、齐、楚、秦、燕各自割据一方而相互兼并,而且还有中山、宋、卫、邹、鲁等小国存在,有所谓泗上十二诸侯。

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从分裂割据的状态逐渐趋向统一。

经济方面由于国际间贸易的发展,水陆交通的频繁,彼此的联系已较密切,荀子讲王者之法,已经指出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 归读作馈,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王制篇》。

政治方面由于各国先后变法改革,创建了以将相为首脑的官僚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推行了郡县制的地方行政组织,公布和执行了制定的法律,颁布了度量衡制而定期校验,使得各国政治结构和设施趋向一致。

当时各国有作为的国君,为了进行变法改革,奋发图强,纷纷招徕英才,礼贤下士,著名的学者和杰出的英才常常得到国君的尊重或重用。

一个平民出身的文人学士,经过学习和从师,经过推荐或游说,往往一席话经国君赏识,便能得到重用,甚至一跃而为执政大臣,因此从师和游说成为进入仕途的主要门径,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以及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成为一时风尚。

在文人学士这样广泛交流活动的影响下,各地文化的发展也趋向一致。

应用文字在广泛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两种字体,成为后来篆书和隶书并用的起源。

度量衡器在广泛使用中,所用单位的长度、容量、重量也逐渐趋向统一。

所有这些,成为后来秦朝实施书同文、车同轨以及统一度量衡制的先导。

战国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造成老百姓极大的灾难,因此广大百姓迫切要求早日完成统一,著名的各派学者纷纷提出完成统一的办法。

他们把完成统一称为建成王业,因为王是中原地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都称为王。

到战国时代原来的周王已虚有其名,早已不能号令天下了,因此当时强国之君很想取而代之。

战国初期魏国变法成功而强盛起来,魏惠王就第一个自称为王而企图号令天下。

魏惠王先曾率小国之君所谓十二诸侯朝见周显王,由于商鞅前往游说,认为统率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不足以王天下,于是召开逢泽之会,穿着王服,乘着夏车,自称夏王,要求小国君主把他看作天子来朝见。

不久魏国在秦、齐两国夹击中失败,于是魏惠王听从惠施的计策,变服折节而朝见齐威王于徐州 今山东滕县东南,推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追认魏惠王的自称为王,这就是所谓齐魏徐州相王。

等到秦惠文君用张仪连横的策略成功,秦惠文君就自称为王,迫使韩、魏之君前来朝见,并且承认韩、魏之君的称王。

接着公孙衍为了合纵抗秦,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同时称王而互相尊重,即所谓五国相王。

共同称王就成为合纵或连横的一种手段。

等到战国中期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地的斗争中,秦相魏冉图谋采用齐、秦连横的策略,联合五国一举灭赵而瓜分,因为此时王号已不尊贵,魏冉致送东帝的称号给齐湣王,同时秦昭王在宜阳自立为西帝。

帝原是上帝的称号,这时上帝的神话已演变出黄帝的传说,齐君已把黄帝称为自己的高祖,帝在古史传说中已成为德行比王高一级的称号,因此魏冉要用帝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成为后来秦始皇自称皇帝的先声。

(摘自《战国史》杨宽/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著)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