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
韩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便遣使投降赵国。
赵孝成王根据平原君赵胜等人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防备秦军来攻。
[45] [76]
白起绘像 [89]
赵国接受上党,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
此时,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
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
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
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
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结果没有成功,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
[46]
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
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46]
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
《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战略相持赵国无法继续支撑下去,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战争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
加之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使得赵国心存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1] [46]
赵国更换主将对抗秦军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
白起面对轻敌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
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
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
赵军由于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后方断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端。
秦军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赵军背后,袭占百里石长城防线,反映出白起一贯的战术风格,深藏不露,避实击虚。
[47]
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 7张
在秦军奇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场秦军却一副节节败退的样子。
八月,一心寻求决战的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
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口袋型的秦军预设阵地,此时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赵军陷入包围。
赵括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
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
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
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
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自到河内郡督战,征调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以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47]
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
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
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
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
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
于是使诈,将赵降卒四十万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48]
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创造了中国先秦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战例 [92]。
战后,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48]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一面平定了上党全境,巩固秦军对上党的控制;一面请秦昭襄王增调军队和粮草,准备乘胜一举灭亡赵国。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白起分兵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攻占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以西的要地武安、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赵太原郡(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白起自统主力驻留上党,准备进攻邯郸。
[49] [76]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即使周公、召公、吕望的功勋也不能超过他。
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
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
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
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
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应允。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秦与赵、韩停战言和,各自撤兵。
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49] [91]
白起塑像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又发兵,打算派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
白起闻讯后,极力劝阻。
秦昭襄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
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蓄积粮食,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攻赵’,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吗?白起解释道: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
秦人欢喜,赵人害怕。
秦国百姓战死的得到厚葬,伤者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劳苦者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耗了国家的资财。
赵国战死者得不到收殓,伤者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财。
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超过从前的一倍,臣料想赵国的守备也会达到原来的十倍。
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四面遣使向诸侯求和,同燕、魏结亲,同齐、楚交好,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
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
正当此时,赵国是不可以攻打的。
但此时秦昭襄王业已决定发兵,故白起之议不被采纳,他本人也因患病而无法统军出征。
[23] [50]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正月,王陵攻邯郸进展不顺,昭襄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了五校(一校约为八千人)秦军。
这时白起病愈,昭襄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
白起对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
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
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
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昭襄王亲自请白起出山,他推辞不从;昭襄王于是派范雎前去探望,并指责道: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指其破楚败韩魏),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指如今秦攻赵之势)乎?白起分析了攻楚及破韩魏联军时的形势,认为自己能够接连取胜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并没有什么用兵如神之说。
继而他指出长平之战后秦未一鼓作气趁势灭赵,反而使得赵国得到喘息的时间,增强了抗秦的力量,并且赵人将坚壁清野,不再出战,使秦难以在野战中消灭赵军。
而秦如果兵出无功,那么将使诸侯来援。
所以他认为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24] [50]范雎听后,惭愧地退出,将白起的话告诉了昭襄王。
昭襄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 [25]
于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昭襄王继续增兵,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同魏信陵君无忌率兵数十万攻秦军,赵军常派出轻锐的小股部队骚扰秦军后方,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臣的计谋,结果如何?昭襄王听后大怒,亲自去白起府上,强令他出兵,说:您虽然有病,也得勉强自己卧着为寡人带兵。
有了战功,这是寡人希望的,会重赏您。
如果您不去,寡人就会怨恨您。
白起叩头道:臣下知道去了即使没有战功,也可以免除罪过。
如果不去,即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被杀。
然而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够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计策,放弃赵国,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以应付诸侯之间出现的变故。
安抚恐惧者,攻打傲慢者,诛灭无道者,以此来号令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为什么一定要把赵国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呢?这就是所说的被一个大臣屈服却战胜天下人。
大王如果不详察臣下的愚计,一定要在赵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致于降罪臣下,这也是所说的战胜一个大臣,却被天下人屈服。
战胜一个大臣的威严,同战胜天下人的威严相比,哪个更大呢?臣下听说贤明的君王爱惜国家,忠诚的大臣爱惜名誉。
破碎的国家不可能重获完整,死去的人不可能死而复生。
臣下宁愿受重罚而死,不忍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
希望大王详察。
昭襄王听后,没有答话就离开了。
[25] [51]
眉县白起故里碑
随后范雎再度请求白起复出,白起仍称病不起。
昭襄王于是将白起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
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临死前,白起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良久之后,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
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罢便引剑自刎。
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51]
白起死而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
在其死后,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他。
[52]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