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产文章,要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做好土字文章,要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做好特字文章,既要在产品、品质、品种上下功夫,也要从全局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定位和机遇;做好产字文章,要形成产业共同体,画出产业链的微笑曲线。
眼下,各地在举办年货节,线上线下颇为热闹。
土特产成为不少人购置年货、走亲访友的一大选择。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号角吹响的时刻,重新认识土特产,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有着特殊意义。
土特产看似寻常,却是大文章。
土特产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特色农产品或加工产品。
据初步统计,到年底,全国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9.7万亿元。
近年来,不少土特产被培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孕育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农业品牌。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立足土,就是用好农业农村资源。
农产品扎根乡土,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产。
土,不仅是气候、土壤,还包括文化、地域。
如今,城市居民对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等越来越向往。
人们购买土特产,既满足美食美景的客观需求,也包含乡土乡愁的精神慰藉。
令人惋惜的是,一些地方对独特生态、文化资源、地方风情没有充分开发,创意花样不多、乡土气不足。
做好土字文章,要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的转变。
土,不代表没有创意。
有的地方把田边不起眼的土产做成了乡村文创手信,有设计感也有情怀,让乡村风貌既看得见又带得走。
土,不代表没有文化。
有的茶园发展农文旅,不仅采茶制茶卖茶,也让消费者赏茶园、论茶道、品茶餐,茶园变公园。
当下,农产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要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体现特,就是突出产品特色。
当前,一些地方特色农业存在产能过剩压力,叫得不够响,销得不够旺。
症结就在于,没有突出特。
说是特产,其实周边很多地市乃至其他一些省份也有,在产品差异性上没有明显区分度,赶上集中上市,自然影响效益。
做好特字文章,一方面,要弄清本地家底,哪些有优势、需发挥,哪些有潜力、可培育,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在品种上追求特别特,在品牌上追求限量版。
另一方面,也不能埋头只顾自己,还要看周边和全国,要从全局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定位和机遇。
很多土特产最初的产值都不大,但恰恰越是小体量的时候越要做精,赢得口碑。
要注意相似地区的产业动向,注重供需平衡,注重保持特色,防止短期快速扩大规模,导致品质下降、特色丧失。
形成产,就是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土特产最终要成气候,就需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集群。
近年来,发展比较好的特色产业,都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
比如山东寿光,依托蔬菜产业集群,先是种植基地,后是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中心,逐步成为模式输出、标准制定中心,近年又向上游的育种领域延伸。
做好产字文章,尤其要延链补链,形成产业共同体,画出产业链的微笑曲线。
不少地方的土特产还处于一种包装简陋、价格低廉的阶段。
其实,从披头散发进市场到梳妆打扮树品牌,离不开产业链协同。
不仅要把特色作物种好、特色畜禽养好,还要做好产后的分级包装、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各类主体和广大农民参与其中,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乔金亮 经济日报)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