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作为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深刻地印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
我们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之中龙排在第五位;古代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例如秦始皇便自号祖龙;名山大川被称为龙脉”;书生科举金榜题名了被称为鲤鱼跃龙门”;民间正月十五来舞龙灯,二月二是龙抬头,五月五要划龙舟…
很显然,或许我们的生活早已和龙息息相关,那么问题来了,龙究竟在哪里呢?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真正地牵出一条龙来给大家看看呢?难道说十二生肖之中,十一个都是真的,只有这一个是假的吗?
通过翻阅史书典籍,我们发现在一个久远的年代,龙可能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豢龙氏
龙的形象千变万化,不同的龙有不同的形象,像是应龙”背生双翅,虬龙”角尖身小,青龙”浑身苍青,蟠龙”身伴祥云…
但总体来说,龙有九似”却是基本不变的,也就是:
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罗愿·《尔雅翼》
而且能大能小,上天下海,吞云吐雾,呼风唤雨。
这样的一个形象,的确让人们觉得非常神异,但这个形象真的追溯起来,那就要到了上古时期的炎黄部落了。
根据学者闻一多的研究来看,龙最开始的形象只是一条蛇,是黄帝轩辕氏部落的图腾,轩辕黄帝带领着他的部落,打败了使用鹿图腾的部落,为了彰显这份战果,便把鹿图腾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鹿角摘了下来”,按在了自己的蛇图腾上面。
后来黄帝打败的部落越来越多,虎的掌、鱼的鳞、鹰的抓…这些部位摘下来的也就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形象,并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也出现了青龙、应龙、蟠龙等分支”。
也就是说按照闻一多的观点来看,龙只是一个精神上的图腾集合”,现实之中不存在龙这种动物,可是根据很多史书记载,在上古之时人们不仅真的见过龙,还养过龙,骑过龙,甚至吃过龙”,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九州要记》记载,一个名叫董父的人喜欢龙,舜便让他去陶丘养龙,他的氏族便被称为豢龙氏”。
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九州要记》
《路史》也记载,在舜帝之时,有一个人带着龙前来求见舜,想要找一个能够饲养龙的人,恰好上古皇帝高阳氏(颛顼)的后人董父能够满足这个人的要求,于是舜便让董父前去养龙,赐给他氏族豢龙氏的称号,封他为豢龙官,以鬷川为他的封地,董父也就是第一任豢龙官。
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南宋·罗泌《路史》
《春秋》亦记载,蔡墨去向魏献子觐见,向他说了董父豢龙氏的事情,封地在鬷川。
这些史书,所成年代不一,但却又都有着这么明确的记载,那在上古时期,会不会真的有一个董父”,是专门养龙的豢龙氏”呢?
并且关于龙的记载,还不仅仅是只有一个豢龙氏,另外一个养龙世家,也是明确地出现在了历史上,而且他们干的事情,更令人大吃一惊。
御龙氏
根据《史记》所记载,夏朝的第十四位君王孔甲,他在位之时喜欢祭祀鬼神享乐,甚至为此荒废国事,觉得有什么事情都能靠着巫蛊之力来解决,而且为人荒淫残暴,每天都纵情声色。
这种举动让四周的诸侯非常不满,纷纷准备攻打孔甲,取而代之。
一日突然有一雌一雄两条龙从天而降,掉到了孔甲的宫殿前,孔甲见状吓了一跳,觉得这时天降祥瑞,想好好地养着这两条龙,但却不知道怎么养。
此时豢龙氏董父早就去世了,豢龙氏也找不到了,眼看着这两条龙很快就奄奄一息,似乎要死了。
恰好此时一个叫刘累的人站了出来,说他是尧帝的后代,曾经和豢龙氏学过养龙的技术,可以来养这两条龙。
孔甲一听不由大喜,当即赐刘累御龙氏”的称号,让他去临颍养龙,过了一段时间龙果然恢复了过来,孔甲高兴之下便让刘累行使豕韦国君的权力。
但谁知过了不久,这两条龙之中的雌龙突然死了,刘累非常害怕,他看着死龙想了一会,竟然直接动手剥皮,开膛破肚,把这条龙做成肉羹,献给了孔甲一碗。
孔甲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肉,就稀里糊涂地吃下了龙肉羹,还觉得非常好吃,让刘累哪天再给他做一碗。
刘累此时心里早已是七上八下,自己哪里还能再杀一条龙给他做肉羹,万一孔甲吃啥啥没够怎么办,而且自己把一条龙给养死了,这可是重罪。
最终担惊受怕的刘累直接收拾东西,逃到了嵩山南部的尧山,就此打鱼耕作,度过了余生,而他那个御龙氏”的称号,也是不敢再用了,便直接以刘”为姓,繁衍后代,刘累也就成为了刘姓的始祖。
从这些史料来看,龙似乎的确是一种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可为什么今天人们再难发现哪怕一条龙了呢?
一些民俗方面的专家和动物学方面的专家,以及相关的兴趣爱好者纷纷做出了猜想。
龙是鳄鱼?
首先就是进化说”。
龙的确存在,不过到了今天,已经进化成了别的样子了。
的确,在漫长的时光之中,很多动物都会进化成为别的样子,像是古代的另一个祥瑞之兽麒麟”。
麒麟也和龙一样,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且他的样子也是一个集合体”,根据相关记载,麒麟是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
这种形象,怕是更难找到相似的动物,但神奇的是,随着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人们发现了一种动物,竟然真的非常像传说之中的麒麟,那就是长颈鹿,大家可别误会,这个长颈鹿,是脖子还没长长之前的长颈鹿”。
长颈鹿的脖子原本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长,而是在长时间的环境改变之中,长颈鹿为了能够伸长脖子吃到树上的嫩叶,逐渐地把自己的脖子拉长”的,这也就是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用进废退”。
在明朝永乐十二年,郑和的手下杨敏就带回了孟加拉进贡的一直短脖子长颈鹿”,这只长颈鹿一到了京城,立刻引起了满城轰动,这不就是传说之中的麒麟嘛?
鹿角、麋身、牛尾,越看越觉得这就是祥瑞之兽麒麟。
在永乐十三年、十四年,当时东非的麻林国”,也是两次向大明进贡长颈鹿,也就是我们口中的麒麟”。
正统三年,孟加拉也是再一次进贡了麒麟”,这种瑞兽在当时非常被当权者所喜爱,也逐渐流传到了东亚诸国,一直到了今天,日语、韩语之中的长颈鹿,也还是被称为麒麟,台湾地区也有人将长颈鹿称为麒麟鹿。
那么既然麒麟”这种瑞兽,是确有其原型,只不过今天的长颈鹿早就长得高大威猛”了,失去了麒麟的样子,那么龙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在历史上的确有一种九不像”的动物,那就是龙,只不过这种动物进化到了今天,早就没了当初的样子,人们已经认不出来了。
其实仔细想来,把龙的样子简化一下,那就是一条头上长着角,身上长着四肢的大蛇,今天什么动物最符合这个形象呢?那就是鳄鱼。
鳄鱼有着长长的身子,如果把四肢去掉,那看上去真的就像一条长蛇,并且早在1963年时,我国的广东就发现过一种名叫湾鳄”的鳄鱼化石。
湾鳄又叫马来鳄,是一种巨型鳄鱼,最大的能有十多米长,而且根据化石来看,湾鳄的长嘴顶端到眼睛的这两条骨头,是向上隆起的,这在当时人们眼里,很有可能就是龙的两根角”。
我们的本土鳄鱼扬子鳄,在古代也是被人们称为了鼍龙”、猪婆龙”等,从这些角度来看,鳄鱼很有可能就是龙”的进化产物。
在远古时代,鳄鱼的样子就是传说中的龙,或者是很多地方都被人们给神话了,就形成了龙九不像”的样子。
谜云遍布
再一个说法,那就是灭绝论”。
龙的确曾经存在过,就是传说中的那个样子,只不过是和猛犸象、剑齿虎、恐龙一样,已经灭绝了,所以我们今天的人们看不到。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灭绝了的动物不在少数,很多动物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被自然、被历史所淘汰了,很多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动物,如果突然被人们描述了出来,那我们大概率也很难相信这种动物的确存在过。
好比说今天的鹦鹉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灭绝了,所有人都没见过鹦鹉长什么样子,而书上就记载了,有一种鸟,身上有五颜六色的羽毛,头顶上有一个羽冠,嘴弯弯的、尖尖的,身材也长不大,一开口就会说人话,那我们怕是也很难相信,毕竟怎么可能会有说人话的鸟呢?
但是这种说法有一个最关键的证据缺失,那就是没有任何龙存留下来的痕迹。
猛犸象、剑齿虎,包括各种恐龙,他们都有化石、身体或骨头之类的痕迹存留下来,但是龙没有,没有任何化石、骨头能证明那种九不像”的龙真正存在过,这自然也就存疑了灭绝之说。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人们真地发现了一条龙的化石,这个说法才能是自圆其说。
另外的说法便是迁移论”,也就是的确有龙,但是现在地球上的环境已经不适合龙继续生存了,所以龙全都迁移走了,进入了我们看不到的空间。
现在全地球我们人类探索到的地方也不过百分之三五,还有大量的地方是我们所未知的,幽暗宽广的海底,与世隔绝的地下,谁能保证这些地方一定是没有龙的呢?
站在这个角度,为什么没有龙也就有了一个解释,那就是龙和大象一样,有着自己的祖坟”。
为什么在野外,很难看到大象的尸体,那是因为大象在预感到自己即将死亡之时,就会走到大象族群的祖坟”,也就是象冢”之中,这是一块非常秘密的地区,没有自己象”带路,外人谁也找不到这个地方。
这种神秘的景象,简直超出了我们人类的想象力,毕竟修建祖坟”这种社会性非常高的举动,在动物身上出现,的确非常让人感到稀奇。
而龙或许也和大象一样,是一种社会性”非常高的动物,他们的族群有组织,行动起来有纪律,每一条龙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都会默默地走到龙冢”之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后来随着环境的改变,龙们都迁徙到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龙冢自然也就到了那处神秘的地方,或许随着未来人类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的探索程度越来越深,龙的踪迹自然也就会被发现。
其实到了今天,龙的精神象征意义,已经大于了他的实际存在意义,和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龙在哪里相比,我们更注重的是龙的精神内涵。
从龙能大能小,变化万千”,我们学习到了君子不器,能屈能伸”的包容精神;从龙腾云驾雾,为民间兴云布雨”,我们学到了应当顺势而为”,而且哪怕是龙也是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有着自己的使命的责任精神;
从各个时期龙的发展,人们根据不同需要所描绘的不同龙的种类,我们看到了一种创新精神,一种实用精神。
在这种文化传承之中,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才能是龙的传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是一条腾飞于九天之上,纵横四海八荒的真龙”。
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
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
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六合训练的初步是无极式站桩和三体式,进而在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达到合一的境界。
形意拳来源于心意六合拳,两者皆以“六合”为功法。
心意六合拳的拳名含义是:用脑子思维整合六合的拳术。
形意拳的拳名含义是:形体和思维统一的拳术。
形意拳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术,形意拳形体动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则,所以在山西也有称其为“六合意拳”。
据有关专家考证,六合理论与方法首先出现在形意拳体系中,然后被许多拳种吸纳采用,说明六合理论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形意拳对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为了达到六合,形意拳探究心意这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用心意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万物为师,首先循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取其各行之特性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形意拳的劲力渐渐与五行的特性吻合。
所谓“天人合一”,如劈拳属金,金性坚刚,无坚不摧;木性曲直,可刚可柔;水性无形,随屈就伸;火性暴烈,一沾即发;土性敦厚,以生化变化。
形意拳经过五行拳的训练就是要将这五种自然特性化于劲力之中。
形意拳十二形拳是师法动物之特技与灵性,返还人的原始运动和搏击之本能。
因此十二形拳是极限开发人体本能运动的方法。
如龙之盘旋升潜、虎之神扑、猴之灵巧、马之奔踏、鸡之独立、燕之飞舞、蛇之缠绕、熊之雄浑、鹰之爪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形意拳将这些动物的特技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可见其运动的难度之大,是需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在追求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悟中和大道。
通过五行十二形的训练,目的之一是要开悟人心,不是仅仅拘泥于五行十二形的练习,形意拳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拳学境界,通过五行拳与十二形拳的训练感悟自然的特性,自然万物感通,见景生情,念景生情。
如见到云即刻就可以向云学习,学习云之混沌无形,见到水即刻就可以向水学习,学习水之率然灵动,见到任何一个小动物都可以向它学习,学习它的特性和特技,象形取意,形意合一。
二、形意拳桩法 形意拳桩法有无极式、三体式等,无极式是由静而动,“静极生动”的导引。
无极站桩的方法源于远古,《黄帝内经》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又说“致虚极,守静笃。
” 形意拳的无极站桩从思维意识方面要求是:空空静静,无思无意无欲。
从外形动作方面要求是:松静站立,无形无象。
形意拳前辈董秀升所形容无极是:顺天地之自然,茫若扁舟泛巨海,静若木鸡植中庭。
无极站桩有两种站法: 第一种:两腿接近直立的松静无为站立,主要使大脑入静,周身放松,使身体内在机能处于有序化状态。
这种站法可以使真气有序的动。
第二种:两腿略屈的松静无为站立,这种站法可以触发肌肉产生阴阳胀落式运动。
两腿微屈的站桩方法,不但可以使身体放松,思想安静,更有意义的是使身体内处于更高一级的“有序化”状态。
其特征是:当站到一定时间后,腿部肌肉开始轮流有序的颤动,脑电图表现有较多的阿尔法波,经络波振幅明显提高,腿部肌肉出现独特的太极式的胀落运动,心率有所提高。
我们认为这是心—脑—经络—肌肉四者高度和谐统一状态,这种无极桩才是形意拳所需要的。
形意拳要求先练习无极静功,再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练功程序:先站第一种无极式,使体松,脑静,心平,气和,随即两腿微屈,进入第二种无极式站桩,由于腿部肌肉负荷的加强,当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引发了工作肌肉的胀落式微颤运动,也进一步激发了经络的运动,此种运动也只有在无极式的站桩中才能出现。
此时是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内在的胀落式运动,人体生理产生独特的变化,机能处于一种激发状的高度有序状态,这种状态,人体的生理机能发挥自我调节功能,这可能是无极桩通气血强身祛病的机制。
无极式桩是一种平衡态有序化的修炼,一般要求头正身直,重心在两脚中间,两手松垂,左右力量是平衡,所以气血运动趋于和谐平衡。
而三体式则不同,不论是三七步,四六步,还是五五步,前后左右都不会达到平衡,因为两腿的曲度不同,两手臂的姿势也不同,所以三体式是一种非平衡态的训练。
三体式的非平衡训练在形意拳的养生和技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三体式站桩时肌肉运动的不平衡,造成了身体左右上下气血运动的强弱和级差,由级差而产生气血运动的势能,气血由高势能向低势能处运行。
因此从内在气血运动的角度看,三体式是一种发电、充电式的训练,可以使骨骼坚实,肌肉健壮。
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经过一段时间三体式站桩训练的人,人体特别稳重、充实。
三体式的三七步运动量最大,四六步次之,五五步再次之。
单重与双重的作用不同。
三体式是到达内外三合的基本途径,形意拳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姿势,因而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三体式是师法自然之式。
当我们站好三体式后,向前弯腰旋转90度,即像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姿势。
人是从猿人进化来的,猿人又是由再低一级的动物进化来的。
婴儿的爬就很像小猫小狗的走,三体式的变化——劈拳就很像是虎、豹的行走,劈拳的发力可以看作是虎、豹的前扑。
在形意拳十二形中吸取了虎、猴、马、熊等四肢行走动物的特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体式这一武术运动中的精华。
它的合理重要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动作姿势最接近人(动物)的本能动作,形意拳有句名言“打拳如走路”,就要求返还到婴儿状态,那极有可能就是像婴儿那样天真地爬,只不过是站着爬。
由于爬的时候四肢均着地,每一步都实实在在,所以有“拳不空去也不空回”要求。
形意拳谱《六合拳法》中有:“悟得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生成。
” 四肢动物在行走过程中,总是以三个点着地的。
为了保持平衡,腰胯和尾巴自然的扭动。
人直立行走后重心偏高,虽然两手不着地了,但仍有两臂前后的摆动,如爬行动物行走时两个前肢的动作。
动物行走时,总是以同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支撑体重,前足再前伸支撑重心的平衡,然后是异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前足前伸。
这样左右交替进行行走。
虎、豹在快速奔跑或瞬间扑食时,总是后两足同时着地之后,前两足再同时着地,一般跑和走是四肢依次着地。
形意拳中有手脚齐到方为真之语,手脚分至是走、跑、蓄力,手脚齐到是奔、扑、发力。
三体式基本原型是顺步和拗步的,顺步适合于直线力,如崩拳;拗步适合于弧线力,如横拳。
三、形意拳内外三合 形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是六合整劲,最后达到阴阳中和状态。
六合整劲的训练过程是: 1.由站而静,由静而松,由松而动。
(松静) 2.由动而顺,由顺而柔,由柔而合。
(柔顺) 3.由合而整,由整而刚,刚柔相济。
(中和) 心意合一为静,这里心即是脑,中国古人常用心代表脑。
说“心想事成”,其实就是脑子想事成。
所以心指的是脑子这个器官,意是心的思维状态。
那么形意拳的心意合一就是脑子要处于形意拳的思维状态,我们认为是处于“静”与“合”的思维状态,人静是整个脑和谐共振的状态。
因此说心意合一为之静,静是脑和谐。
“合”是阴阳中和的状态,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静”,也可以认为是有序的“动”。
意气合一为柔,意与气均为无形无象之物,意是主宰,气是主帅,二者结合为柔。
气力合一为和,气为柔,力为刚,刚柔相济以致中和。
外三合运动是四肢动物特有的、本能的运动,古人发现人在走跑时肩胯、肘膝、手脚是协同一致地运动,最易于观察到的是婴儿的爬,猫之行,虎之扑,马之奔等运动。
婴儿之爬是最初的人的三体式,腰脊和四肢都得到了全面平衡的锻炼;猫之行如三体式之柔练;虎之扑如三体式之顺步手脚齐到的发力;马之奔如三体式跃步前进。
由于人与动物有某些共同的运动属性,外三合也可能是人与动物共同遵守的运动法则。
所以形意拳的外三合运动是返还婴儿的玩耍运动,仿效动物天然特技的本能开发运动。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