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揭秘形意拳与健身长寿

时间:2024-11-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曾经,一位形意门弟子在编撰全国各武术名人资料之时,竟然发现了一个长寿之谜,在整理武术大家的个人简历之时,才发现历代形意拳师的寿命似乎要比其他门派的拳师更加长寿。

因此,形意拳多了一种谜题:练太极拳能够长寿?

这是形意拳大师的寿命表(按年龄排序):

高抟久,1894-2002, 108岁

李静轩 1906-2012 106岁

郭汉之,1881-1980,99岁

买壮图,1779-1877,98岁

丁兆祥,1835-1932,98岁

宋铁麟,1885-1979,94岁

王多凤,94岁

王书文,93岁 

于化龙,93岁

戴文熊,1769-1861,92岁

基本上形意拳拳师的年龄都在90岁左右的阶段,那么形意拳果真有长寿的秘诀?

尚云祥弟子高抟久

曾有一种说法说到,因为心意六合拳起源于中国传统的丹道文化,注重千古一穴。

在练拳过程中讲究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所以存在历代形意拳拳师没有其他外籍全那般消损精气,自然就能延年益寿,这或许就是形意拳长寿的真相。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称,形意拳虽可实战,但主要是以强身健体为基础。

形意拳大师在练习实战技击法之时,是要建立在讲求身体健康的基础上。

其中,心意的古拳术中就有这十二把动作,能够实现拳师健康的目标。

这十二个动作,最大的功效能滋补人体五脏六腑之元气。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古往今来一直追求的生活目标,尤其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健康长寿不仅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也是人们致力以求的生活目标。

形意拳作为我国优秀武术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传统东方哲学思想和医学、导引术、技击术的高度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具有健身强体、修身养性、技击等多种功能。

伴随着人们对形意拳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在探讨形意拳的攻防技击技术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研究形意拳对于健康长寿的功效。

一、形意拳的拳法特点和基本要求

形意拳之所以称其为内家拳,在于它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练习形意拳的根本目的。

形意拳拳势简洁、节奏鲜明、刚柔相济,尤其注重气息和脏腑的调养,又有明劲、暗劲等不同练法。

所谓明劲就是刚劲,要求动作协调,注重速度和爆发力;所谓暗劲就是柔劲,强调动作要放松,讲究动作与气息的配合。

因此,不分男女老少,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采取不同的运动强度练习,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形意拳的拳法特点是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

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外三合要求肩胯、肘膝、手足动作配合协调,姿势自然舒展,身要正,劲要整;内三合要求要用心意来引导气与力的运用,做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最终实现内外合一、心身合一的较高境界。

形意拳的基础拳法为“三体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桩”。

初学者必须从“三体式”练起。

所谓“三体式”也称“三才式”,即取天、地、人之象。

天为阳、地为阴,人在中间头顶天、脚踩地,人全身放松,取天地之气,配合腹式呼吸。

在动作要领上必须要做到,二目平视、头正脊直、沉肩坠肘、拔背含胸、下颚微收、闭口叩齿、舌顶上膛;开式要做到拳从心里出,小指反天,高不过眉,低不过口。

同时要做到“三顶、三圆”即,头顶、舌顶、手顶,前胸圆、脊背圆、虎口圆。

练习“三体式”的本质要求和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形体锻炼达到提高腰部和腿部支撑力的效果,俗话说的好,人老先老腿,人的腿部支撑力提高了,步履轻盈,健步如飞,自然就显得年轻了。

同时,腰部和腿部支撑力提高了,也可为以后学习套路和演练武术器械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就是要调整内脏的“气”,逐步实现意识、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以期达到体内阴阳平衡,人体实现了阴阳平衡健康就有了保障。

二、形意拳重在练养精、气、神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生命现象产生及其变化的根本,人的寿命长短与精气神的盈亏有直接关系。

所谓“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从广义上来说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人体内的气、血、津液,这些物质统属“精”的范畴。

《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夫精者,身之本也”。

历代中医学家对精的认识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来源上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是从功能上分为脏腑之精和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藏于肾,即肾乃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即脾胃乃后天之本。

脾胃通过饮食水谷并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营养物质,然后输送到各个脏腑以充养先天之精,使之成为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

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础。

肾精不足就可能出现腰膝酸软、记忆减退,动作迟缓,头昏耳鸣等现象。

东汉张仲景所著《内经》中就有“精气夺则虚”,“精气竭绝,形体毁诅”的论述,还说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由此可见“精”对人体的重要性。

“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

《黄帝内经》中说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天复地载,万物方生。

”一切事物又都是“气”运动的结果。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者,人之根本也”。

指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也是人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气有多种表现形式。

其中最基本的称为“元气”(又称真气),而元气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藏于肾中的精气,另一部分是从肺吸入的空气和从脾胃吸收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

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通全身,血随气行,这一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通过练功可以使气畅达,从而推动血的运行,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气血通畅,有病自愈”的理论也早已被人们所认同。

“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总称。

广义的“神”是指生理、病理反映于体表的特征和现象。

具体地是指体态、面色、语言、意识、表情、目光等。

人体气血充盈,五脏六腑调和,精力就旺盛,精神就充沛。

反之,精气不足,脏腑功能不调,就会出现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面无光泽,目无神采等症候。

《黄帝内经》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理论。

精、气、神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精能藏气,气能化精,精能生气,气能生神,他们之间是互为依存,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

形意拳作为内家拳注重的是内外兼修,就是要注重“手、眼、身、法、步”与“精、神、气、力、功”的结合。

在练习形意拳的过程中要做到“外练手眼身,内练精气神”。

同时要把养精、调气、摄神三者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寿长。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