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庭栋在发言当天,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著名作家、编审林文询,《龙门阵》杂志原副主任崔显昌,《龙门阵》忠实读者、得卷书院负责人杨显德,《龙门阵》读者代表、川大经济史研究生马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绵竹市代表性传承人李德敬等嘉宾参与了此次活动。
文人学者与读者市民共叙人文典故,追忆往日繁华,这场办给《龙门阵》40岁“生日”的分享会给天府书展带来一抹温暖的亮色。
《龙门阵》杂志创刊于1980年,经历过繁盛也经历过时代变迁的迭代。
活动主办者说:“这本杂志品牌能保留至今,离不开编辑部每一位编辑,也离不开两代甚至三代作者朋友、读者朋友的鼓励和支持。
温暖的文字,可传递知识,也可触动心弦,令人动容。
”活动现场展示了《龙门阵》自创刊以来精选的各时期杂志,封面的风格变化也呈现出了时代变迁。
杂志几经改版,变的是对阅读形式的理解,不变的是对读者的一片心意,对文字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
据了解,四十年来,《龙门阵》有过诸多收获,比如荣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6年最美期刊,还曾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
袁庭栋作为巴蜀文化的长期研究者与传播者,他也是《龙门阵》最早的编辑之一。
他在分享会上说:“那时候杂志社的专业编辑有七八个,四川的杂志能获得这么多荣誉的没有几家,《龙门阵》当时最高印数,每一期有30多万,影响很大。
两群固定读者,一群是中老年读者,他们对社会历史,民风民俗感兴趣,当然还有很多年轻读者。
”袁庭栋笑言,龙门阵是摆出来的,四川人家家摆龙门阵,人人摆龙门阵,《龙门阵》就是一个读者的舞台。
“虽然现在印数没那么多了,但它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每个四川人都要摆龙门阵,龙门阵会永远摆下去,所以《龙门阵》也会一直办下去的。
希望在座各位都来关心它,都来在意它 ,甚至是批评它。
”讲到最后,袁庭栋还对现场读者开玩笑说:“现在是杂志40周年分享会,希望40年后,有人再给它办个分享会,到时候我们这些老头不在了,你们都成为老头了,你们再来回味,啊!40年前,我在购书中心参加了一场《龙门阵》的分享会。
可惜这个场面我看不到了,希望你们40年后能看到。
”林文询在发言作家林文询也是《龙门阵》的老读者,他解读该杂志的“长寿秘诀”就是文章质量很高,干货很足。
“这本杂志没有花拳绣腿,一本刊物的生命想要继续延续下去,一定要坚持这个要求,这是有别于其它文学杂志的一个重要的点,这也是它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原因。
市井奇闻,天下大事都有,如何融进杂志里就是一门学问,除了要有一定文采,还必须要有干货。
”让林文询印象深刻的是,《龙门阵》里刊登的很多四川本土民间故事都特别精彩。
他说:“比如杂志推出的袍哥系列,袍哥群体在中国独一无二。
杂志还有很多四川军阀的故事,四川军阀在民国年间那可是闹翻了天。
《龙门阵》里面也有很多关于四川的人文故事,满是市井烟火气。
还有四川文化人的逸事,他们的或悲或喜也很受人推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