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新华社南宁7月1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莺)在中国西南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境内,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广泛分布,左江及其支流明江蜿蜒流淌,曲折盘旋于群峰之中。
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的700年间,生息繁衍于此的骆越人选择于大江转弯处陡峭崖壁的高处绘制岩画,巨大的赭红色岩画记录了距今约2000年前的祭祀场景,与山崖、河流和台地共同构成了神秘而震撼的文化景观。
这一景观被称为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7月15日,花山岩画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神秘的壮族“生命密码”左江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是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区域最广、规模最大的岩画群之一,其中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因其画幅最大、人物画像最多而享誉国内外,宁明花山岩画也于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山,当地壮语称“芭莱”,即“有画之山”。
凡称为“花山”者,崖壁上都绘有岩画。
狭义的“花山岩画”特指“宁明花山岩画”,广义则指分布于左江沿岸的岩画群。
宁明花山岩画中有人像、兽像、物像等,画像全部是土红色,栩栩如生,笔法古朴粗犷,是壮族的艺术瑰宝,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准。
作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战国到东汉时期)左江沿岸骆越人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左江花山岩画以独特的“蹲式人形”为基础符号,见证了距今约2000年前当地先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面貌。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梁庭望在研究中指出,花山岩画上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是花山的核心代码、稻作文化的符号、壮族崇拜的图腾,也是壮族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这一伟大创举的艺术记录。
考古成果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经过考古认定,最早发明水稻的是中国南方的越人,即江南汉族的先民和壮侗语族民族的先民。
广西宁明县左江花山岩画(7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两千年未解的岩画谜团广西申遗办专家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广西博物馆原副馆长蓝日勇今年68岁,年轻时曾为广西考古队员,从2000年左右开始研究花山岩画,去花山岩画现场观摩研究多达20余次。
蓝日勇说,花山岩画是已经消失的广西骆越历史的唯一见证,记录了骆越时期的社会制度、生活场景、祭祀仪式等。
然而,至今人们还有很多未解的花山谜团。
高大陡峭的崖壁作画,古人如何做到?花山岩画在世界岩画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作画位置高。
“从江面以上,最高130米,低的也有10米以上,岩画位于高崖崖壁上,作画条件非常艰难。
”蓝日勇说,关于古人如何将岩画画在这么高的位置,学界有四种推测:从崖壁上面用树藤攀援下来,搭架子,从上面用绳子吊下来,水涨船高时在船上作画。
岩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2011年曾提出,左江岩画是古骆越人为沉船死者招魂和安魂所作的宗教祭祀画,左江流域凡有岩壁画的地方都是古骆越人的祭祀遗址。
宁明花山和龙州棉江花山在整个左江岩壁画的中是画面最大、人物最多的,说明宁明花山和龙州棉江花山这两个地方沉船的事故最多。
红色的岩画为何经历风吹雨打而鲜艳如初呢?蓝日勇说,花山岩画整体呈现红色,研究表明,其作画材料是赤铁矿,古人选用了植物胶、动物胶等作为粘合剂。
植物中的草酸与石头在一起形成了草酸钙,草酸钙的风化速度很慢,保证了岩画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蓝日勇说,自己年轻时曾听说有考古队员拿到了一小块脱落下来的带岩画的石块,队员们发现岩画在岩石上嵌入非常坚固,拿着小刀刮都刮不下来。
这是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重申遗重保护”方能让花山大放异彩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讨论通过,“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正式确认为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包括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密集分布的38个岩画点以及与其共同构成文化景观的山崖、河流、台地等环境要素。
目前全世界有30处岩画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作为岩画遗产最密集的国家之一,之前却榜上无名。
左江花山岩画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实现广西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上的“零突破”,也填补中国世界遗产在岩画方面的一项空白。
与此同时,蓝日勇等人一刻也没有忘记花山岩画的“今生”“未来”。
在他们眼中,申遗固然重要,保护刻不容缓。
与洞穴岩画不同,花山岩画一直处在露天环境之中,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岩画剥落、岩体开裂、颜料风化、石钟乳覆盖等问题。
“修护危岩体是最急迫的,一旦岩画石头脱落,那就是永久性的损失。
”蓝日勇说,他们在保护中采用了“先治命后治病”的原则,先保山体后保画作,在工程中工人们搭钢架就用了几百吨钢管,确保钢架离岩壁有至少十公分的距离。
工人们将崖壁裂隙注入水硬性石灰,防止带有岩画的崖体脱落。
专家们为了保护岩体,在灌注材料的选择上下了一番功夫,最终选择了花山岩画周边山体岩石作为原材料,重新制作新材料注入裂隙,确保岩画不受到破坏。
“那时,我曾不止一次爬到架子上,近距离观察花山岩画,多次被深深震撼,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保护岩画的责任。
”蓝日勇说。
·中国“花山岩画”申遗成功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