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国是位于云贵高原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大致位于今天的贵州西南部。
夜郎国最早被中原政权所知,乃是战国时楚襄王出兵征讨夜郎,秦始皇时期,夜郎曾被纳入秦朝统治,但自秦末以后便与中原断绝联系,直到汉武帝时,才重新被纳入中原统治。
那么,你知道西汉是如何发现夜郎国的,又是如何将夜郎纳入统治的吗?
唐蒙开通西南夷道,西汉首次接触夜郎国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因其子早逝,大臣拥立其孙赵眜承袭王位。
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闽越王邹郢趁着南越国内政局不稳,出兵攻打南越,南越王赵眜上书汉武帝求救。
唐蒙入夜郎
接到南越求援消息后,汉武帝立即派大行令王恢和大农令韩安国率兵出会稽,兵分两路讨伐闽越。
面对汉朝大军,闽越王邹郢的弟弟馀善发动政变,杀死兄长后降汉,东南危机随之解决。
征讨闽越时,王恢派番阳县令唐蒙向南越通报汉军进军情况,期间南越人请唐蒙吃枸酱,长期在东南任职的唐蒙知道这并非越人所产,便随口询问这东西是哪里来的。
南越人回答说,“是从西北方向经牂牁江(即北盘江)运来的”,并说牂牁江很宽,从番禺城近旁流过,大船可以直接行驶到南越都城番禺城下。
后来,唐蒙返回京城,在与蜀地商人的闲聊中得知,枸酱乃是蜀地特产,多有商人将其贩卖给夜郎,而夜郎临近牂牁江,南越的枸酱应该便是从夜郎流传过去的。
同时得知,南越国意图通过财物来引诱和支配夜郎,甚至向西一直影响到了桐师人的地盘,不过由于南越国力有限,暂时还没能达成目的。
搞清楚情况后,唐蒙上书汉武帝,表示南越占地广阔,名义上是朝廷的外臣,但实际却是地方之主,并因此提出了经营西南夷,通过向夜郎等西南夷人施加影响力,从西北部对南越形成半包围的战略构想。
如果能将夜郎等国纳入统治,那么一旦战事爆发,朝廷便可从牂牁江顺江而下,攻打南越国。
汉武帝认为,即使无法将夜郎等国纳入统治,也必须防止南越势力向西南夷渗透,因此便同意了唐蒙的建议,于元光五年(前130年)任命唐蒙为中郎将,拨给他士兵一千余人和负责后勤运输的民夫一万余人,命其全权负责经略南夷事宜。
唐蒙经过艰难跋涉,自筰关进入夜郎境内,见到了夜郎侯多同。
唐蒙将朝廷的赏赐送给了夜郎侯和周边小部落的首领,并向他们广泛宣传汉朝的广阔和强大,借机提出由朝廷在当地任命官吏,并让多同之子担任县令的建议。
多同和夜郎贵族们对于汉朝带来的各种物品极度痴迷,他们认为夜郎与西汉之间山高路远、道路险阻,汉朝就算强大,也不可能彻底占有这片区域,而自己却可以借此得到许多不敢奢望的财富,因而同意了唐蒙的提议。
说服了夜郎贵族的唐蒙,返京向汉武帝汇报,汉武帝遂下令在夜郎设立犍为郡,同时征发巴、蜀两郡士卒修筑南夷道。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汉朝使者再访夜郎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攻打楚国,曾命蜀郡太守李冰打通向长江中下游输送粮食的航道,李冰遂采用积薪烧岩的方法,开山凿岩,沿着岷江修筑了从成都到宜宾的道路。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又命将军常頞出使夜郎,在夜郎设置夜郎、汉阳二县,并在原有道路基础上,对今宜宾经毕节至曲靖一段进行改造,即“五尺道”。
秦末天下大乱,夜郎与中原来往随之断绝,秦“五尺道”亦因此废弛。
唐蒙奉命修筑的西南夷道,其前半段正是秦朝从宜宾到大关县的五尺道,在对其进行拓宽翻修之后,再从大关县向南修筑新的道路,一直到达牂牁江。
相较于秦朝的五尺道,汉武帝下令修建的南夷道不仅绵延一千多里,而且考虑到军队通过的原因,修筑质量要求极高。
由于地理条件影响,道路修筑极为困难,虽然朝廷调集了数万人参与道路修筑,但仍然迟迟难以修成。
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命卫青奇袭河南地,夺回了包括河套地区在内的大片领土。
之后,汉武帝又在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下,将河南地一分为二,分设五原郡和朔方郡,并于西北部修筑朔方城,迁徙十万户居民至朔方实边。
由于汉匈交战频繁,朝廷又大兴土木,百姓难以承受重压,在丞相公孙弘的建议下,汉武帝考虑到轻重缓急,遂下令停止南夷道修建,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
元朔三年(前126年),出使西域长达十三年的张骞归来,在向汉武帝汇报多年所见所闻的同时,又说曾在中亚大夏国见到了来自于蜀地的布匹和邛竹杖,而大夏人则自称购自于身毒(今印度地区),因而推测汉朝西南方向应该有一条可通往身毒国,进而转至中亚之路。
由于当时河西、西域皆属匈奴,汉朝难以通过,汉武帝闻听此言,于是命张骞以蜀郡、犍为郡为据点,派遣四路使者分头探索前往身毒国之路。
秦汉以来,虽然蜀地商旅与西南夷人多有来往,但受地理因素影响,双方却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
秦汉在西南方向的统治,始终被局限于西南盆地及其周边,无论是对于四川盆地以西的西夷,还是对于四川盆地以南的南夷,影响力都极为有限。
对于这些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部落和王国来说,他们虽然听说过汉朝,但对于汉朝的详细情形却知之甚少。
例如夜郎国和今云南的滇国,他们对于周边部落来说,自然算是大国,但却不知汉朝的广阔和富庶,以致汉使途经夜郎和滇国时,夜郎国君和滇王皆自大的问道“汉与我谁大?”
汉朝平定西南夷,夜郎随之自请归附
元鼎四年(前113年),南越王赵婴齐去世,太子赵兴即位,尊生母樛氏为王太后,汉武帝派安国少季等人前往南越,试图说服南越归附。
樛太后母子虽然同意,但掌握南越军政大权的丞相吕嘉却坚决反对,并由此引发南越内乱,太后、丞相互相对峙。
元鼎五年(前112年)三月,汉武帝派韩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两千前往南越,配合樛太后诛杀丞相吕嘉。
然而,吕嘉却先下手为强,斩杀了樛太后和南越王赵兴,扶立赵兴兄长赵建德为南越王,同时伏击汉军,以致两千汉军全军覆没。
同年秋,汉武帝大赦天下,并下令调集水陆大军共计十万,兵分五路大举进攻南越。
五路大军中,驰义侯何遗奉命入蜀,征发巴蜀获得赦免的罪人和且兰、夜郎等西南夷军队,自牂柯江南下,攻取南越西境,然后与汉军主力合攻番禺。
驰义侯何遗入蜀之后,征发巴蜀罪人后南下,却被阻拦在了夜郎东部的且兰(今贵州黄平县)。
此前,汉武帝开拓西南夷,且兰国归附汉朝,其君主被任命为且兰君,何遗率兵抵达且兰后,派使者前去征发且兰军队,且兰君担心军队远征会造成国中空虚,引来周边国家乘机来袭。
于是,且兰君公然背叛汉朝,并杀死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太守,以致何遗军队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南下。
对于且兰君的背叛,汉武帝大怒,遂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后,征发巴蜀罪人和部分南越降军,以中郎将郭昌、卫广和驰义侯何遗等人为将,大举攻打且兰国,遂攻灭且兰国和反叛的南夷部落,并设牂牁郡,以且兰国置故且兰县。
且兰国被灭后,夜郎侯胆战心惊,连忙派遣使者上书汉武帝请求归附,汉武帝于是封其为夜郎王,夜郎国就此被纳入汉朝统治,归牂牁郡。
西汉末年,夜郎王兴之子及其岳父翁指曾短暂反叛汉朝,但很快便被平定,后来部分夜郎人南迁中南半岛,后于东汉中期归附东汉。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承载着家族的期望、个人的身份,甚至被认为与冥冥之中的命运息息相关。
而“王”字,这个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字眼,在取名文化中却是一个禁忌。
历史上,敢于以“王”为名的人寥寥无几,他们的命运轨迹也各不相同,这不禁令人深思:名字,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吗? 冯野王 冯野王,西汉时期的一位才子,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十八岁时,他便大胆上书自荐,希望能够出任长安县令,虽然最终未能如愿,却也因此得到了汉宣帝的赏识。
在地方任职期间,冯野王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更是官至大鸿胪,位列九卿之一,他的才华与能力,在当时堪比三公九卿等国之重臣。
然而,冯野王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因为得罪了当朝权贵大司马王凤,而被罢免官职。
这次打击对冯野王来说是致命的,他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郁郁而终。
随着冯野王的去世,他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逐渐衰败。
冯野王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他拥有卓越的才华,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字的禁忌。
难道真的是因为名字中的“王”字,给他带来了厄运吗? 或许,这只是巧合,又或许,这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得罪权贵往往意味着身败名裂,冯野王的悲剧,更像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非“王”字带来的诅咒。
顾野王 与冯野王的坎坷命运不同,顾野王的人生则显得更为顺遂。
顾野王,南朝梁陈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并非一开始就叫顾野王,而是因为仰慕西汉时期的冯野王而改名。
他自幼聪慧,九岁能文,十二岁便完成了地方志的编撰,堪称神童,他的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历史方面造诣颇深,在书画艺术方面也颇有建树。
顾野王在世时官至太学博士、光禄大夫等职,死后更是被追赠为右卫将军,他的一生,可谓是功成名就,安享晚年。
与冯野王相比,顾野王的命运截然不同,他不仅没有因为“王”字而遭受厄运,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顾野王的例子似乎打破了“王”字的禁忌,这是否意味着,“王”字本身并没有所谓的诅咒,而只是人们赋予它的意义? 或许,名字只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自身的才华、努力,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
顾野王凭借其卓越的才学和智慧,在乱世中立足,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与“王”字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骆宾王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他的名字同样带有“王”字。
与冯野王和顾野王不同,骆宾王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七岁能诗,被誉为“神童”,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脍炙人口,尤其是那首《咏鹅》,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然而,骆宾王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他多次被贬谪,政治抱负难以施展。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骆宾王更是因为反对武则天而参与了徐敬业的起义,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
这篇檄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历来被誉为檄文中的经典之作。
可起义最终失败,骆宾王也从此下落不明。
骆宾王的命运,似乎再次印证了“王”字的禁忌,他虽然才华横溢,却最终未能善终。
骆宾王的一生,是才华与气节的交织,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敢于挑战权威,不畏强权,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王”字禁忌的成因与演变 “王”字的禁忌,并非凭空而来,它根植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土壤,在古代,帝王被称为“王”,这个字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普通百姓使用“王”字,则被视为僭越,是对皇权的挑战,这种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是根深蒂固的。
“王”字的禁忌,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名字与命运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一个不吉利的名字,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厄运。
因此,人们在取名时,往往会避讳一些带有负面含义的字,而“王”字,因为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自然也就成为了禁忌。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王”字的禁忌也逐渐淡化。
在现代社会,“王”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姓氏,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王”字取名,而不再担心会招致灾祸。
结语 名字,虽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但它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个人的努力、时代的环境、偶然的机遇,都会对人生轨迹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名字与命运的关系,不要过分迷信,也不要完全否定其潜在的影响。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给孩子起名字,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参考资料 浙江在线——浙江宣传 | 骆宾王,在大唐用力活过 澎湃新闻——江南访古 | 不见野王居——谒顾野王墓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