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通背拳的起源及练法精要

时间:2024-11-0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里面的功法招式多种多样,数不胜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所以平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感悟到它的特别之处,以及一些精髓内涵,今天小编给大家讲的就是汉拳中比较著名的一种拳法,通背拳。

  通背拳流传很久,也很广,里面有很多的奥义,真正学习起来的话,也不是非常的容易,关键在于基本功,它的功效非常的神奇,尤其是在实战中,可以提升很多的战斗力,现在就来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通背拳吧,

  较早流传于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属于通背拳系中的一个流派。

手法有摔、拍、穿、劈、钻等,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弹等。

套路运动要求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肩臂撩挂、击拍轻快、闪展灵活、虚实分明、腰背发力、冷弹脆快、坚韧交错。

  通背拳在汉族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

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

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很牵强。

传说中在战国时期的“鬼谷先师”传道云蒙山中:仿诸猿之栖息、猎食、争斗、求生之法取其精华而成。

始称为通臂,以通臂猿形为主,仿其形而练,旨在加长臂力,击法单操居多。

为一种练法。

历经千载,先人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称祁家门(江湖称为老祁派)。

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单操、击法、练法柔化合一。

  通背拳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种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特殊练法的拳法;通背拳术(江湖称少祁派)。

因练法,击法独特,变化灵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又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称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脱离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采用人体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力发腰背力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刚柔相济,正确运用心法、身法、气力,使之成为武林中特殊练法的拳种,有别於“少林”、“武当”。

  通背拳侧重实用,不讲究套路而讲求招法。

入学先练基本功,如“五行拳”(摔、拍、穿、劈、钻)、散手后,再习练“单操势子”,有“十二连锤”、“十二野马奔槽”、“十把擒拿”等。

单操势子有套路性质,只是短小精悍的招法。

因该拳讲“见招打势”,故没器械的固定套路,习练时按拳术使用器械,常用器械只有刀、枪、棍,表演现组织套路。

  活腕,俗语“活肩打腕、把式一半”。

通背拳的专项训练——“活腕”,可以说是通背拳的重中之重。

关于活腕,只要是练过通背拳的都知道,缺了活腕就没有通背拳的存在,练通背拳必练手腕。

把手腕练活是通背拳一大特点,特别是练习通背拳日久的人,大多都形成了习惯,无论走道,坐下休息,吃饭,开会,看电视,洗澡等等日常生活中都可能没事抖抖腕,以至于给外人感觉象患了多动症一样,殊不知人家可能是在为了练上乘功夫而在努力呢。

  练通背拳把腕练活了,在日后练各个单操时很有利于把劲打出来,通背拳很重要的单操摔掌要打出劲来就主要靠腕的劲,通背拳中有“摔掌主于腕”一说。

没事练练通背拳的活腕还有利于舒筋活血舒指,就像写字把手写抽筋了,起身练练腕,很是舒服的,特别练腕不仅练活还要练劲,练腕的韧劲,把腕的韧劲练出来打人才狠,劲打的才透,而很多初练通背拳的爱好者对手腕的练习并没有特别重视起来,虽然也知道练,没事时也甩巴甩巴手腕,有个练的意识,但是根本上没有重视起来。

  通背拳练腕主要就是练两个,一个抖腕,一个摇腕,通过这两个把手腕摇活,抖出劲来。

打个比方,就是通过活腕训练把自己原本很柔弱的手腕练成坚韧的刚轴。

把抖腕练好了,在遇上事时实战性是很强的,把手抬起来一抖把对手的鼻梁骨打塌是很容易的,这都是有战例的,这样的打法可比玩命的用王八拳狂抡对手省劲多了。

摇腕就是以腕当车轴,顺时针逆时针的反复摇,由慢到快自己选择,以舒适为度,可别摇脱环了就行。

  关于抖腕,得应该特别重视起来,不能松松垮垮的练,不能就没事一抖一抖的,不起什么作用。

抖腕应该带劲练。

比如斩手抖腕,手掌放松的抖两下而第三下时要突然握拳一抖,体会那种由松到紧,由柔入刚的那种感觉,既练摔了又练斩劈了又放松手掌了一举好几得。

比如掸手抖腕,性质跟上个差不多,只是斩手抖腕是手背向下,而掸手手背向两侧的,劲力的路子跟斩手抖腕一样,两松一紧。

  具体用时用手背就是掸手,用拳背就是翻背拳,至于到时是否能灵活运用,关键还是看你的劲能不能练出来。

再比如拍掌抖腕,是两手掌向下的抖,两手连翻的向下向拍球似的抖,也是放松的抖拍若干次后突然发力,啪啪啪几下,有那种就好像把球拍暴的感觉,感觉奇妙无穷。

  五行通背拳练法讲“纵壑”,操手周身气血运行,澎湃鼓荡,纵横捭阖,开如气球胀气,无限增大;含如撤气,无限缩小。

眼望到哪里,身手就似挨到哪里,动则浑身无一处不动,静则松空如无物,所谓身法八种。

  起:如涨船高

  落:如人身突然坠井

  钻:若磁力相吸,有空即穿

  翻:左右翻转,随势而变

  伸:如蚯蚓延颈,化短为长

  缩:曲欲蜷缩,化长为短

  开:松张开敞,无所不包

  含:紧凑收拢,万象收于一处

  虽然是形体在动,变化要点,却都在于气血的伸缩开合上。

  1.操手时用意不用拙力;虚中求实;柔中求刚;曲中求直;慢中求快,纯任自然。

禁打断劲;禁用拙力;要求劲长。

  2.练劲不练招,五行通背拳操练,重要是练出劲来,即所谓“空化力”,拳谱上讲:不学空化难为首,说明了空化力的重要性。

练出劲来出手便是招,如仅学招法而无有劲法,遇敌变则易被人所制。

所谓练劲不练招即是指要注重在练劲上。

  3.五行通背拳讲,力由脊发,讲主宰于背,精于背,发于背。

平时操手,以背带动手臂;背既是手,手既是背;操手发手以背抽撤;故将背练活精通,有其重要意义。

  4.周身内外相合,气力合一,一致贯通,要者三关通顺,力由脊发,由肩至肘,由肘抵腕,由腕到手,三关无滞,气与力合,劲达指尖。

  5.左右同式,无论拳掌回手劲大,以增加前手质量及加速度,锻炼搂、刨、掳、带力度,锻炼用手时来去不空。

  练习通背拳的时候,最好是先找个专业的武术老师来给你进行一定的辅导,这样可以避免你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所以是非常有必要的,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好基本功的,这个是练习武术的基本。

五行通背拳用手原则

  1.五行通背拳用手为“天籁法”即是什么也没有发出来的东西,急如电。

  2 .原地发手,不准将手拿回再打。

平日操手养成习惯。

  3 .遇敌交手不离翻滚法,如双头蛇遇隙即钻穿入缠绕,不硬接硬架。

  4 .出手冷、急、脆、快、硬、粘、连、绵、黏、随。

粘衣发劲,意远劲长。

  此拳前后连贯,动作活泼,步法轻灵捷快,左右运动平均,既无局部偏重之发展,又无标新立异之陋习。

  此拳之要,则关键在于练,每一法根尚能日以数百动,乃至数千动,(选少数几个式子)练之日久,不期其攻,而功自至,久练纯熟,熟能生巧,由巧生变,由变而达妙化,则刚柔之功即成,体用之法兼备,挥手而力自出,收手而力自止,变化环生,无往不利。

  学者之按理法练习,日增其动作,不期功久之自有成功之日,要者在学者有无坚强毅力与恒心而已。

  通背拳术的劲力

  1、换劲

  通背拳术是一种以柔活松快活为主的拳种。

以伸舒自然,含而蓄之,快而发之,特殊拳法发拳,发掌,发腿,因此,劲力在通背拳术的习练中占极重要的地位。

初学者首先要解决的即是换劲问题,所谓换劲就是吧初学通背拳者(包括学过其他拳种的人),周身的强劲,拙力,改换成为柔韧沉活,轻快自然的活劲,这就需要练者在练习时始终按照要求一招一式的,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去演练。

吧自己的两只胳膊练的象两条柔韧的鞭子,得心应手使自己的身体腰背象蛇一样活,象猿猴一样轻灵,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内外上下协调,这就是通背拳的混元劲,练就了这种劲法才能在击技实战中得心应手制敌取胜。

  通背混元劲的要点是圆字,劲以圆中求,甩柔力而成刚力,以曲求力如同一个流星锤,放在那不太重,而抡起来,越快越沉,发出力越大,锤也越快。

这就是将拳、腿的劲力练成“离心力”。

  再一个要点是含字常言道,含而不露,蓄而后发,说则容易做则难,所谓含,即暗藏之意,表面看通背拳悠悠当当抡抡劈劈没有多大力,打上也不痛,这就给人一种错觉,通背拳打不着人,打上也不疼,其实这正中了含劲的计了。

  因为通背拳术练的是活劲,混身上下头颈胸背胯膝足趾肩肘腕掌拳。

力气串通,内外串通,血脉流畅,一动则全动,力蓄丹田而后发,击技实战时能发出真力,即想用力时则有力,愈战愈勇,有使不完的力气,这就是真力,而劲使不上,想用劲时倒没有了这是假力,有很多人练功努气拙力,拳攥的死死的。

只知用汗拚命练,这样练出来大多是假力,拙力僵力。

诚如用木棍击牛,牛虽疼而皮不破,而用鞭抽牛,牛皮裂而更疼,这就是通背拳术的劲力法则,也是通背拳的混元劲。

  2、发劲

  通背拳换劲之后,最重要的是发劲(即出手,出腿)。

击技实战主要是出手制敌,击敌是否有效,是否使敌逢手(脚)即伤,力能恰到好处地用到实战中,这是击技的关键。

艺技再高功夫再高,练的多好,拳打上不重。

如隔靴痒无济于事,所以源掌要有暴发力和控制力,打的着就猛打,狠打。

打不着则立即转换力准备再攻。

决不能出马一条枪,拳出有去无回,击出刚拳,拙拳,遇高手化其力吃亏不小。

  3、通背拳术的粘衣发劲

  通背拳术的粘衣发劲,是一种独特的发劲方法,练时击时都有粘衣发劲,即练时粘己衣发劲(为练习手感,啄劲),用时(指击技时)粘彼衣发劲。

粘衣则己接触对手身体,发暴力,突出对方要害,使其措手不及,无法变换和逃避。

  4、通背拳术的滚、钻、挤、豁、撩劲

  通背拳每一手法腿法,都有他独到的发劲方法,如钻掌是由手攥尖拳始,以钻点顶撞力击打对方,同一手发四种劲力,就须临战时见景生情千变万化,而接续掌则发抖,炸、崩、力使敌逢手如眼前响了一声炸雷,应声而倒。

  拍掌则发、穿、推、扑、塌力击敌面门,如一团迷雾遮其眼目,气迷神骸。

  穿掌时则发穿、豁、挤、滚力、滚化、挤进、列开对手中门击敌眼、喉、胸部。

  劈掌则发劈、擂、捉、列力,击敌头使其闻声而逃。

  这就是说明击技发力要因人因势而异不能知篇一律,总是一个劲,要有深奥的变化,有其中的哲理。

  通背连环掌之练法

  夫,连环者,连而紧,环而密也,此一路返往六次计十二趟,七十二手腿等法,一气呵成就练,实为拳中之魁也。

匡习必有术气力神功皆合宜更无顾此失彼之害,习之更难,此拳计七十二余类手法,十余类绝命腿法乃拳中代腿法之秘诀,多系暗腿,绝腿,明腿少出,为此拳一奇,拳中反掌,反式复出双为之一怪,故练时必深究其理,研求其奥,万不可作一路而习强筋耐力而忽其真法也。

因此拳路甚长,恐日久忘而误传,特书单独手法名列于下,以明路正之为据。

  连手连环锻炼之法则

  夫连环者,拳路紧而玲珑,密而无间,纯系拳之击法之精,素能伸手取物之法,变幻莫测,系拳外之拳,法外之法,一路连环可练一趟,又可四六趟而献艺蹬场,但切莫忽变幻之法,妙中之奥,法中之秘,应以实战而习,对面如有敌出手如击敌出腿踢敌倒,之意。

今列趟连环势于下,可反复习之二趟,再单独习二,三趟,次习五六趟,后连习之可得其秘功也。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里面的种类多种多样化,通背拳作为其中非常显著的一种或,我相信只要练习了,那么你就一定会深深的爱上它的,毕竟武术在我国传承了这么多年,自然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

  六路站状练法论

  1、周天状

 乃伸肩之法。

实乃松肩沉肘运气周身,归于丹田之法。

常言,伸肩摇腕通背一半,可见其重要。

又日,伸肩摇腕奥妙无穷,伸肩时,力发于丹田,通于腰,贯于背,贯于肩,贯于肘,贯于腕,贯于指,阴出阳入,气力相通,变化莫测。

上伸肩出阳手以穿、绷、滚、扇之力,中伸肩,阴阳相济,以酸、麻、禁、闭之法,下伸肩,以探、舒、按、沉之力,反伸肩以活、柔、变走之力,肩之推点之力,抖肩以抖。

摆、击之力,金鸡抖翎。

转环伸肩运周身之力于肩肘之上,沉肩,揉肩也各有所翼,盖言之,伸肩乃通背之法一总法,万不可忽而不深求以误事也。

2、乾坤状

  乃风轮纺车之法,此法乃习练肩臂法,加长两臂练活二臂之总法,此法练时必舒胸下气,谷道上提,舌腆上腭,松膊活肩,练两条胳膊如皮鞭之法,得出各种臂之功。

出手如鹏展双翼,混如风轮,快而不乱,慢而不散。

轻灵活快长。

  3、子午状

  乃狮子抖铃,玉女穿梭之练法,出手以穿、攉、挤、滚之力,回手以搂、刨、捋、代之功,出手似箭,回手代钩,如万箭齐发,如吼狮发威,狮子抖铃一般凶猛。

实乃迎敌致胜之、奇法也。

  4、五行状

  乃摔、拍、穿、劈、钻五手法而练就之法。

此五行按金、木、水、火、土、克、生、变化而来。

常言:学会五行掌,打人不用想;学会鬼打转,天下把势打一半。

  5、中和状

  乃通背根本也。

万变不如中,中乃属土,万物土中生,中和这状奥妙无穷,取其捕、按、推、绷之力。

混元状。

乃浑身各关节变化之状可口传手授不得轻传于人,混元一气,万法取中,斯为中和,混元,不妄传,记在心上,纸不传艺,话到舌尖留三分,以防逆徒把脸翻,此二法纸笔不尽言,必由师口手传。

得其此二状者可为通背之正宗之后续谱接宗之人也。

  通背拳三截九化击法

  三截分上、中、下

  上三截

  (1)一敌手腕,迎手而发或刁、或拿、或捋、或啄、或急捋敌手化其来拳劲力急复手攻击。

  (2)二敌之肘或托或推或挤或按。

推向外推托向上托,挤是挤散敌劲,按是按住敌肘,使敌无还手之力。

  (3)三敌之里膀,即胳肢窝,用手制住使其不能转身,不能发力。

  中三截

  (1)一劫敌迎面来手,迎其运巧用掌击,或掩或挤或滚或豁或挑。

将其手力劫化。

  (2)二劫迎面敌来拳太急不及躲闪,应吸胸中缩,摔掌攻其不备散其神骇。

使其力点不得集中。

  (3)三劫敌迎面攻击特别勇猛,忽发裂掌裂击挤手内界护手中发绝掌劫化其功力。

  下三截

  (1)一,劫住敌踢来的高腿,使禽啄法用拳砸其脚面,或使手拿,抬其腿跟,或使前臂滚化其腿力。

使其腿发力的方向改变而失去攻击效力。

  (2)二,劫住敌踢来的平腿,用翘跃腿法劫住其腿,即提膝翘(勾)脚尖勾踢敌方小腿内侧,或以手掌反挡其脚面,使其成单腿,直立状而发力击之.

  (3)三,劫住腿踢来的低腿,低腿最难防,技击中如劫不住低腿,随时则用劫腿劫住,即提膝勾脚,用脚掌劫迎敌胫骨,上手摔拍其面部,随机而进攻。

  以上三法只讲的,即护法不让敌的进攻奏效。

但就通背拳术的击技击法劫只为先导而击打对方才是目的,攻中有劫,劫中有攻,连手进攻方功敌的正道。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八卦掌老实话: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问:敢问前辈:「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中高妙的技法,「八卦门」也是中国武术中著名的门派。

但是,为什么今日练「八卦掌」的人已渐稀少?就是偶有习练的,也只会在那里装模作样的转圈子;和说许多玄乎其玄,叫人愈听愈不明白的干、坤、震、离、阴阳五行之类的话。

使人或以为「八卦门」的人玄妙莫测,敬鬼神而远之。

或以为「八卦掌」纵能健身,亦绝对不能应敌,而戏谑之为「驴推磨」。

此中实情,究竟何若?晚辈不敏,敢问。

答:「大哉,问」!只是,「一部二十五史」教我「从何说起」? 问:前辈随意指点不妨。

答:不然。

仍请足下随意问来,待我实说与你。

问: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首先,当然是名称的问题。

为什么这种武术要叫「八卦」?可得闻乎? 答:咳...... 这真是说来话长。

本来,这种掌法并不叫「八卦掌」的,似乎可信叫「阴阳八盘掌」。

问:然则又何谓「阴阳八盘掌」? 答:所谓「阴阳」,浅说之,便是手心,手背的翻转,变化。

深入之,更及劲道,缠丝的运用、配合。

至于「八盘」,乃是因为这种掌法的操习,要立八根木桩,而后以掌历盘这八根木桩以练功夫的缘故。

所以,合以称之,就叫它「阴阳八盘掌」。

问:敢问这八根木桩,应该如何立法? 答:应该围绕己身,「前、后、左、右」各立一根,乃是四根。

再加「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各立一根,便是八根了。

问:如不叫「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而称之为「东、南、西、北、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仍是八根木桩,可乎? 答:叫它「东、南、西、北」,与夫「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自然是可以的。

只是有了方位,位置就固定了,就似乎非如此立桩,也非依此练习不可了。

今日社会,地狭人稠,似不必死守此限。

因地制宜,随意立之。

只要大致围绕己身,不碍练习可矣。

问:谨受教。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以及它所立的位置,是不是就是练「八卦」的人常说的「四正」、「四隅」? 答:一点不错,「前、后、左、右」就是所谓的「四正」。

「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就是所谓的「四隅」。

问:那么,这八根木桩,与中国的阴阳八卦之学说,究竟有何关系? 答:笼统说来,若以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离不开阴阳,皆出不了八卦。

则此种掌法,此种木桩,又何独敢脱出于天地之外?自然是有关系的。

问:前辈话中有话。

敢问:若是不要笼统,明白清楚的说来,则八卦之学,与「八卦掌法」,有必然的,不可或分的关系否? 答:若这等说,自然没有必然的关系。

问:那么,为什么非叫它「八卦掌」不可呢? 答:其实,并不一定「非叫它『八卦掌』不可」。

只是因为后人将这些木桩分别命名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个卦名,所以就将此掌法,叫做「八卦掌法」。

问:究竟是何人将此八桩安上八个卦名的呢? 答:虽然已不可考,总是很有学问的人吧。

问:然则前辈的意思,这八根木桩,并不一定要按八卦命名。

这种掌法,不一定要叫「八卦掌」了? 答:正是此意。

试看「阴阳八盘掌」之名,「八」是数目,「盘」是动作。

说得清清爽爽,实较「八卦掌」之名为优。

问:然则「八卦掌」一名,是否宜加修改呢? 答:此名经已通行,似亦不必多事。

而且,又将如何改呢? 问:这八根木桩径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时,叫「阴阳八盘掌」。

木桩被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之时,就叫「八卦掌」。

那么,另订新名,自然仍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作根据喽。

答:需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实是无谓的,叫它什么皆可。

叫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有何不可?叫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有何不可?叫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有何不可? 问:前辈谬奖了。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立妥以后,操习的方位,是不是一定的? 答:初学之时,操习的顺序是有一定的;先某桩、后某桩、再某桩、又某桩...... 但方位并不需要固定。

比如此次向东起手练去,下次向西起手练去。

总之自己之关系位置为准,依序而盘;不必死守方位。

更不必怕盘错了桩子,使得乾坤错位而发生地圻天崩的大祸。

问:前辈说:「初学之时」如此,似乎深入以后,还有变化? 答:这个自然。

熟练之后,随意行去,盘到那桩是那桩,亦不必死循次序了。

问:方位、次序、两不需守。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之数,亦可以增减否? 答:可以的。

之所以定标准为八桩,不在数目,而在方位。

将己身之「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皆围满它。

使人对任何一方之敌人,皆能应付。

其意在此,固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然则至少需立几桩?至多可立几桩? 答:这可说全无一定。

至少要立一桩,否则如何用功?至多可至无限,而其实太多亦是无用。

问:尝闻:「八卦掌」之练法,要在院中林立竹竿,而后在竹竿间穿来穿去,一面练掌,身法飞快,而不碰到竹竿。

有此功否? 答:这是妄说,而由来已久。

其实就是指的「盘桩」。

因为所知不确,又复故神其说,就成了在竹竿缝里穿来穿去了。

请问,就算穿得来穿得去,又怎样? 问:然则「八卦穿林掌」一名,亦不可信了? 答:「八卦穿林掌」、或「八卦游身穿林掌」之名是因为历盘八根木桩,就可叫作「穿林」。

此名不妨存之,不为害。

问:前辈提到「游身」二字,外间亦常闻有「八卦游身掌」、「游身八卦掌」,其说确否? 答:「游身」之说有二:一是双掌游走,穿缠己身──其实目的在穿缠敌身。

一是身法游走如龙,故谓之「八卦游身掌」。

至于「游身八卦掌」,同是一事。

问:前辈云「游走如龙」。

而外间亦有「龙形八卦掌」之称,可得而闻乎? 答:龙是说得好听,其实龙在何处?「八卦」之掌法穿缠,身法拧转,处处离不了一个蛇形。

为了好听,便不叫蛇形,叫它「龙形」。

其实「八卦」皆是「龙形」,去了「龙形」便无「八卦」,而又绝无其他虎形,猫形。

所以,叫它「龙形八卦掌」固无不可,不如此叫的也仍是「龙形八卦掌」也。

问:如此说来,只是「八卦」、「龙形」、「游身」、「穿林」颠来倒去的称呼而已,实东西仍是一个喽? 答:一点不错。

如果不嫌麻烦,也不妨一起用上,叫它「八卦龙形游身穿林掌」。

或将其中次序颠之倒之,或是省去几个字,皆无所谓。

问:前辈通达之论顿开茅塞。

然而外间常有因名称之不同,而互相菲薄之事,则又何说? 答:此辈不在技术上下功夫,专在字面上做文章,只得由他。

问:然而同是练「八卦」的,亦确有互不相同之练法,当是何因? 答:这是由于师承不同,心得有异之故。

其他拳术,亦多如此,不足为奇。

问:然其间定有优劣。

当如何判断辨析? 答:功夫之深浅在各人,技术之优劣则端看是否切合「八卦」之原理而定其高下。

问:「八卦掌」之掌法,共有几套? 答:任何武术,本不当以套数为讲究,「八卦掌法」尤不注重于此。

然一般而言,有「八卦掌」,及「八卦连环掌」。

问:「八卦连环掌」但闻其名,已难一观,愿先请教。

答:「八卦连环掌」亦简称之曰:「连环掌」,而将「八卦掌」简称曰:「八掌」。

这套「连环掌」就是游走八门,历盘八桩,步子不停,掌法亦不间断的一套基本掌法。

之所以谓之基本者,一因熟练以后,「盘桩」亦不必全依此套路,变化之妙,存乎其人。

二因「八卦门」无论徒手之技巧,兵器之应用,无不从此「连环掌」中衍生出来。

问:难道初学转圈子的八个掌法,也是由此而产生的吗? 答:正是。

问:难道不是将基本的「八掌」连串,成此「连环掌」的吗? 答:问得好!这就牵涉到「八卦掌法」最初创造的次序,和正确的练习步骤上去了。

问:愿闻其详。

答:其实创造的顺序,亦正是练习的顺序。

首先,当然是「八卦掌法」独特的基本动作。

问:这些都是单动作吗? 答:都是单动作,而将「手、眼、身、腰、步」,一一练到。

熟了以后,则或由老师引导,或者自行连串起来,成为一组一组的动作,继续的练。

这、就近乎基本所谓的「八掌」了。

问:今日之练「八卦」者,似乎就此而已。

甚至连基本之单动作亦无,上来就是「单换掌」,「双换掌」...... 答:今日诸贤如何练法,我不知矣。

只是,这等练法,亦能练得出功夫否? 问:这倒是真个不能。

敢问,何以故? 答:无他,只是不曾上过木桩之故。

问:然则「上桩」如何? 答:「上桩」亦有次序。

等基本训练已成之后,可使他先盘一桩,而后两桩;使知如何「换桩」。

「换桩」之训练多不过三,便可使习「全桩」,亦即是学习「八卦连环掌」;游走八门,历盘八桩。

而也有为了连成一气,增加锻炼起见,更在八桩之中央,加立两桩,成为十桩者,亦无不可。

问:然则不是成了十挂了吗? 答:不然。

方位仍只八方,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今日之传「连环掌」者,除前辈外,尚有何人? 答:以「连环掌」炫人者甚多,然皆是自己编造的,非其本来矣。

问:晚辈无状,斗胆请问,何以知人皆是「自己编造的」? 答:此有何难?只看他能历盘八桩,圆转自如,而无丝毫勉强,鋀钉之处否,便可知矣。

问:「连环掌」练完,已能历盘八桩、十桩,乃至于理论上之无数桩,然则何庸再练什么「八掌」? 答:如果全不「上桩」,功夫一世出不来,固然不可。

然习之既久,必须「离桩」凭空而习,始能转化入神,极肆其艺。

问:那么,转圈换掌之法,就是「离桩」进修,「私练」的妙技了? 答:一点不错。

「离桩」之后,各人以习用而最能发挥体能,最为稳妥,绝对可以取胜之掌法,参合变化,「私练」下功。

问:如此说来,这「私练」的并不一定要「八掌」了? 答:「并不一定要『八掌』!」今人动称「八掌」,乃强合八卦之数。

问:而此「八掌」,各人练来亦不一定要全同了? 答:「不一定要全同」。

徒不必同于师,师不必强制弟子。

各人之体能不同,心得有异,虽欲强其同也亦不可能。

问:然而各家「单换掌」、「双换掌」好像总比较近似。

答:同是「八卦」,何得而不近似?「单换掌」、「双换掌」是基本的「换桩」技术,离此不足以成方圆。

是以诸家皆不敢轻忽。

至于其他诸掌,无论掌数,掌技,就各自表现,不能一律了。

问:然则「八卦掌」之艺,至此臻乎极致欤? 答:功夫深浅,永无止境,何得云「臻乎极致」?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更无法凭空予以品量。

问:前辈高明之论,使人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晚辈愚鲁,敢问:「八卦掌」的技法如此精妙,而其训练又有程序,不知何以传人极少?门户不张? 答:咳...... 此则「八卦门」百口莫辩之大罪...... 问:晚辈惶悚无地。

答:不然。

足下何预? 问:前辈不谈无妨。

答:正当详告。

武术各派,多好自秘其技,不肯轻传。

中国武术之所以不能振兴,这是最大的病根。

而「八卦」一门,此病特深。

问:何以故? 答:个中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是「八卦掌法」,技巧之精微高妙,允称武术之奇技。

得之者视为秘宝,不肯轻以示人,况传人乎? 问:愿闻其二? 答:第二是这种技击之奇珍,实在不容易练习。

必须要先天之条件,后天之用功,两相配合,而且要求极高。

是故前辈先师,便不肯随便传授,糟蹋了东西。

问:愿闻其三? 答:也是巧合,也是不幸。

早先的几位老师,都太嫌严谨了点。

开门收的徒弟已经不多,徒弟中传给真功夫的就更少了。

而得了真传的弟子,又复相沿成风,相诫成习,不轻易以「八卦掌」之真面目,真功夫示人,更不轻易将「八卦门」之衣钵相授了。

问:董海川先生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钦崇,其地位已得共同之确认。

据云形意一门之所以合于「八卦」,也是因较技败于董海川先生之故? 答:较技之事无确据。

然如非真正佩服董海川先生,以形意一门之地位绝不肯兼习「八卦」,以济不足。

问:这是自然。

答:然若妄传以为二门已经合成一门,则又不然。

问:外间皆作此说。

且武技得以交流,岂不甚好? 答:是又不然。

「八卦」之技,是偏才,是奇技。

其术极高,非人人之所能习。

习之不达相当水平,尤万万难以致用。

实不如形意之平易近人,只要下功夫,定然可成功者也。

问:前辈不标榜自己,不鄙薄他人,风度涵量,令人钦佩。

答:做人本当如此,习武尤贵谦恭。

问:坊间亦有许多「八卦」的著作,当以何本为佳? 答:坊间诸书,我皆曾寓目,而无可当意。

唯阎德华先生之〈八卦掌使用法〉」不无可取。

然其许多〈使用法〉仍非〈八卦掌〉纯正之技,读者慎之。

至于其他,不足道矣。

问:前辈所赐教言,皆为外间所未尝有,信是「八卦门」中不轻外泄之秘。

晚辈何幸,得聆一席语,真个胜读十年书,不知前辈允予发表以纠俗谬否? 答:武术界风习极坏,非尔所知,我若是不说,又恐学者误听胡言乱语,妄加解释,致使本门之技遭受鄙薄,则吾真成本门罪人矣。

也罢、我因足下问道,能探源索本,故为道之如此。

句句实言,字字有据,发表与否,悉听君意可矣。

因为是以问答的体裁写的,而内容在探究八卦掌的根源。

所以,就取了「林问」,这么一个笔名。

当然是取〈论语〉中,「林放问礼之本」?而夫子在答复之先,就夸奖说:「大哉问」!这一段故事。

发表之后,曾经引起了相当的震撼。

许多研练八卦的前辈们,纷来打听:文中采访的,究竟是隐居在何处的怎样一位老先生? 但是,当知道了这其实是我向刘师习练八卦的问答笔记之后,他们马上掩耳低眉而去,竟就不再追问了。

而其实,他们许多是刘师的朋友! 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后来,此文又在〈中国武术集刊〉的第一集中转载时,就用了我的本名发表。

篇名为什么改了〈八卦掌法问答录〉?可就再三想不起来了。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