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颗人头:1870年天津教案的历史悲剧|奇闻百怪-千易网
首页 > 谜团 > 奇闻百怪

二十颗人头:1870年天津教案的历史悲剧

时间:2024-05-20网络作者:小白
1870年夏,天津疫病流行,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大量死亡,约有三四十人之多。

天主堂神甫和修女派人用药迷拐孩子去挖眼剖心制药的谣言,遂迅速大面积流传开来。

不久之后,两名人贩子落网,官府在告示里暗示其行为可能是受人嘱托,民间组织水火会受到鼓励和煽动,开始四出抓捕嫌疑之人。

经群众公审,一名叫做武兰珍的迷拐犯迎合民意供称,其作案所用迷药是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提供。

消息传出,民众与士大夫群情激昂。

乡绅于孔庙集会,书院停课声讨,愤怒的民众约万人之多聚在教堂之外,与教民口角相争,且向教堂抛掷砖块。

仁慈堂修女本拟请民众派代表入内调查真相,但被法国领事丰大业所阻。

丰大业丰不愿与民众直接交涉,他带人闯入三口通商衙门和天津府衙门,要求地方大员崇厚、张光藻调兵弹压。

遭拒后,丰大业在狮子林浮桥上遇到静海知县刘杰,争论中,丰开枪恫吓,射死了刘杰的家人刘七。

此举点燃了一触即发的民愤,围观百姓打死了丰大业及其随从,又冲入法国教堂,扯碎法国国旗,打死法国神父、修女、洋商、洋职员及其妻儿等计20人(还包括几名俄国人)、中国雇员数十人,焚烧了法国望海楼教堂、育婴堂、领事署及英美教堂数所。

此即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图:天津望海楼教堂废墟内部。

约翰·汤姆森于1871年拍摄。

左宗棠反对杀百姓为洋人偿命教案发生后,清廷第一时间派了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往天津。

教案如何了结,中外皆拭目以待。

在内阁中书李如松看来,教案的实质是:教匪迷拐幼孩,继因丰大业向官长开枪……斯时,民知卫官而不知畏夷,知效忠于国家而不知自恤罪戾。

进而,他建议朝廷:天津人民是为保护官吏而击毙洋人的,非但不可惩处,还应该善用民心,乘此机会,尽毁在京夷馆,尽戮在京夷酋。

醇亲王奕譞的态度,要略微缓和一些,他对杀洋人兴趣不大,但希望朝廷借机禁止洋人来华传教、与法国断绝往来:正可假民之愤,议撤传教之条,以固天下人民之心;纵不能乘此机会,尽焚在京夷馆.尽戮在京夷酋,亦必将激变之法国,先与绝和,略示薄惩。

在回复征求意见的密函里,左宗棠也在鼓励朝廷:不必害怕事态扩大,外国人喜欢通过威胁政府官员去压制老百姓,如果群众起来闹事,他们就会变得慎重,不敢遽尔挑起战争。

左说:泰西各国与中国构衅,类皆挟持大吏以钤束华民,至拂舆情,犯众怒,则亦有所不敢。

左给朝廷提供的应对底线是:事件起因于丰大业先向中国官员开枪,咎在法国,老百姓闹事事出有因。

如果只是索取一些赔偿,可以允许。

但反对以无辜百姓的性命抵偿。

他说:法国教主,多半匪徒,其安分不妄为者实不多见。

津郡事变之起,由迷拐激成,百姓群起与之为难。

虽受迷无据,而幼孩百许童贞女尸从何而来?王三虽不承招,武兰珍则生供俱在,不得谓无其人无其事也。

百姓之哄起,事出仓卒,非官司授意使然。

丰领事且以洋枪拟崇大臣、天津令从人已受伤矣;其时欲为弹压,亦乌从弹压之?愚见法使所称四层,如志在索赔了结,固无不可通融;若索民命抵偿,则不宜轻为允许。

一则津郡民风强悍,操之过蹙,必起事端。

万一如该公使所言,激成变乱,中国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虑?左宗棠告诫朝廷,万万不可拿百姓给洋人抵命,以免失了天下人心:津民哄然而起,事出有因,义忿所形,非乱民可比。

正宜养其锋锐,修我戈矛,隐示以凛然不可犯之形,徐去其逼。

图:天津望海楼废墟前的中国百姓。

约翰·汤姆森于1871年拍摄。

朝廷玩弄曾国藩59岁的曾国藩,右眼失明、肝病日重,久受眩晕病症的折磨。

这年的4月19日,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信中写及:十六日余患眩晕之症……十七、十八日病状如常,登床及睡起则眩晕旋转,睡定及坐定之时则不甚眩晕,仍似好人。

床若旋转,脚若朝天,首若坠水,如是者四次,不能起坐之类,是他这段时间的日记中,常见的内容。

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正真切地感受着自己大限的临近。

他让自己的学生、两江总督李鸿章替自己运来了做棺材用的建昌花板木材,以备后事。

结果,花板与朝廷的谕旨同日抵达了保定府。

谕旨里殷切关怀他最近身体如何,却又意味深长地问他这个事件你能处理吗?教案发生在直隶境内,曾国藩没有置身事外的可能。

在给长子曾纪泽的遗书里,他如此表述了自己对处理教案一事的悲观: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

外人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复难和解,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

余此行反覆筹思,殊无善策。

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示一二,以备不虞。

7月8日,曾国藩抵达天津。

十几天后,7月21日,他的一封《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引爆了全国舆论。

曾本人迅速从道德圣人,沦为了举国士大夫口诛笔伐的对象。

如其日记所言: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

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

京城的湖南会馆中所悬曾国藩官爵匾额 ,也悉被击毁,且将其名籍削去,不再承认他是湖南人。

这位中兴名将、 旷代功臣,转瞬之间成了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事情本来可以不至于如此严重。

问题的关键在于:朝廷在公布曾国藩的调查奏折时,刻意删去了其为天津绅民辩护的五条理由。

曾国藩认为,指责教堂挖眼剖心,纯属荒谬,但天津民众如此激愤,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其实,曾国藩至少还遗漏了一条非常重的文化背景:民众之所以如此愚昧,亦是朝廷和知识分子多年教化的结果。

事变发生之前,天津府贴出的告示宣称:张拴、郭拐用药迷拐幼童。

风闻该犯多人,受人嘱托,散布四方,迷拐幼孩取脑剜眼剖心,以作配药之用。

作为政府公告,如此不负责任地把风闻写在上面,并动用政府力量,将之贴满天津的大街小巷,其造成的煽动效果,可想而知。

更何况,当时的知识界也乐于传播这类谣言。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启蒙著作之一,魏源的 《海国图志》内,即载有关于洋教用药迷人信教、挖华人眼睛制药等内容。

指责民众愚昧是容易的,追问民众为何愚昧,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朝廷刻意删掉曾国藩为民众辩解的这段文字,其用意是意味深长的。

借机打击声望如日中天的曾国藩,自是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动机还在于:派遣曾国藩前往天津之前,朝廷就已定下了处理事变的基调——不可与洋人开衅,不可重蹈咸丰皇帝逃往承德的悲剧。

删减曾国藩奏折中为民众辩护的内容,然后将其公开披露,给曾国藩戴上卖国贼的帽子,也就给朝廷的媾和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间——对比曾国藩的卖国行径,朝廷的处理措施也就变得可以接受了。

所以才有了如下耐人寻味的情节:7月25日,曾国藩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北京,朝廷又一次召集会议,就教案进行了大辩论,慈禧太后表态说,此事如何措置,我等不得主意。

同如,在给曾国藩的谕旨里,慈禧对处理教案的具体方案一无所及,只是一再强调自己的期望: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

也是在这一天,由慈禧授意,删减了曾国藩论说持平的奏章,然后将其公开披露。

随之,曾国藩被打成了卖国贼。

我等不得主意的慈禧,当然早就得了主意。

有了曾国藩的卖国垫底,朝廷接下来的措施,就会特别显出公正,更容易获得朝野内外的民心、士心的认可。

图:天津教案会审照片二十颗人头曾国藩到天津后的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教案的事实。

迷拐、挖眼、剖心等,均系传言。

如被指为教会装满婴儿目珠的两个瓶子,经清廷官员打开一看,原来是腌制的洋葱。

但事实的澄清,无助于减轻曾国藩所承受的空前压力。

一方面是国内舆论,激愤的民众根本不相信曾的结论;另一方面是列强的威胁,事件发生后,法、英、美、俄等七国联合抗议,并扬言要出动兵舰。

如李如松们那般在朝堂上高呼民心可用,自然只是图嘴上快活。

1870年的中国,实在无力与列强作鱼死网破之斗。

后来接替曾国藩处理事件的李鸿章,表面上嘴硬说什么彼既挟兵船而来,似不能禁我之不调兵,还把郭松林军放在河北彰德、周盛传军扎在山西平阳,以壮胆迎合民意,私下里却也曾对人诉苦:目前只求不开兵端,免得中外骚动,牵掣大局。

且悲观表示,若议和不成,真与法国开战:(淮军)未足当劲旅而操胜券。

这些事实,曾国藩自然也是明白的。

所以,他对教案的处理,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进退失据:这20名百姓,本是愤慨于自己的官员(至少他们自认为是自己的)被洋人欺负,听说法国人打官闹事,心生气忿,故随手抄起家什赶去护救。

如今,朝廷选择了摘走他们的人头,去给洋人赔罪(李鸿章接手后变更为处死16人,其余4人缓刑)。

这实在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悲剧。

天津教案,只是此类悲剧的一个典型案例罢了。

1875年,四川的一份无名告示里,民众痛骂洋鬼子……今又欺害清朝命官……如此无理太过,勒令他们要与清国年年进贡,每岁礼朝,否则将斩尔鬼国人等寸草不留。

1879年的延平告白里,乡民对 洋鬼子欺我幼主,谋我中国之事痛心疾首,宣布与之仇不同戴天。

1891年,一份名为《玉差巡查中国事务前唐封齐天大圣平坚猴孙示谕》的揭帖,号召民众起来对抗洋人洋教,以求保社稷、报答大清圣皇。

……1870年那二十颗人头,并没有变成历史的教训。

图:天津教案押赴刑场抵命的中国人犯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