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世界十大未解凶杀案:
1. 杰克·斯密特谋杀案:杰克·斯密特谋杀案是指英国19世纪80年代发生在伦敦白教堂区的一系列连环杀人案件。
这一系列谋杀共有11名妓女遇害,始终没有找到凶手。
据历史记载,杀手使用刀具将受害者的喉管割断,导致失血过多而死亡。
每起案件都有类似的手法和伤口,因此被认为是同一名凶手所为。
由于当时缺乏现代科技手段,警方无法查明凶手的身份。
不过,在案发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些吸血鬼”主义者和其他犯罪分子声称自己是凶手。
但这些声称罪行的人很快就被证明是虚假的。
杰克·斯密特谋杀案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最神秘而未破解的谋杀案之一。
许多作家、电影制片人和推理小说写作者都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创造了许多关于该事件的小说和电影。
2.黑色戴安娜(Epzabeth Short):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未解决凶杀案之一。
1947年1月15日,她的尸体被发现在洛杉矶一个荒芜的区域里,身体被剖成两半且残忍地切割。
这起凶杀案发生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最复杂的犯罪谜团之一。
Epzabeth Short出生于1924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麻省。
她曾多次离家出走,在二战期间与军人交往,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工作和居住过。
而在她死前几天,她被发现出现在洛杉矶多个地方,并且和许多男人约会。
警方经过大规模的调查和搜寻后,找到了多个嫌疑人,但他们都无法证明自己无辜。
之后数十年来,有许多理论和推测试图解释这起凶杀案,但是任何一个线索都没有确凿证据支持。
Epzabeth Short之所以是黑色戴安娜”,是因为她身着黑色衣服,喜欢戴黑色手套和红色口红。
她的美貌和死亡方式的残忍性引发了无数人的愤怒和好奇。
至今仍有许多人试图寻求真相,并观察着任何新线索或证据的出现。
3. 拉米雷斯谋杀案:1984年至1985年期间,由美国罪犯理查德·拉米雷斯(Richard Ramirez)所犯下的一系列暴力犯罪事件。
据估计,拉米雷斯在这段时间内杀害了至少13名受害者,并且袭击了许多其他人。
拉米雷斯的作案手法十分残忍和野蛮。
他不仅会使用枪支和刀具,还会用金属棒、电线和其他工具攻击受害者。
除此之外,他也有性侵和抢劫的行为。
这些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造成了恐慌。
警方开始在整个洛杉矶地区进行搜索,并发布了拉米雷斯的头像以及他使用的车辆信息。
最终,拉米雷斯于1985年8月被捕,并被指控杀害13名人口以及其他数十项罪名。
在审判中,拉米雷斯被判处死刑,并多次上诉都未能成功。
2013年,他因肾衰竭在监狱中去世。
这起谋杀案是美国历史上罕见而可怕的案件之一,影响深远,并在各种媒体上得到广泛报道,包括电影和书籍。
4 琼贝儿·兰姆齐案(1996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琼贝儿·兰姆齐是美国科罗拉多州年仅6岁的女孩,于1996年圣诞节之后的第二天被发现死亡。
她当时在家中度过了一个晚上,并在早上被父母发现在家里的地下室中遇害。
这起案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
尽管数百名嫌疑人曾被带到警局接受审问,但该案从未得到解决。
虽然没有任何人被判定有罪,但有几个人因涉嫌参与此案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起案件本身就非常复杂,涉及许多不同的线索和证据,因此难以达成共识。
然而,一些关键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例如为什么她被杀害?她是如何进入家里的地下室?为什么没有见证证人?
很多理论都已经提出来,包括父母可能涉及其中、外界犯罪分子折磨了小女孩和其他可能性等等。
但是直到现在这个案件仍没有得到解决。
一些人认为缺乏重要证据使案件难以解决,而其他人则认为警方在调查期间犯了错误或失误,导致案件无法得到解决。
无论如何,琼贝儿·兰姆齐的死亡仍然是一个谜案,引发了公众对于孩童安全问题的广泛讨论
5. 赫因特卡伊费克惨案(1922年,德国巴伐利亚州之一座小村庄Hinterkaifeck):赫因特卡伊费克惨案是德国一起非常残忍和神秘的谋杀案。
当时,六个人(农民Andreas Gruber、他的妻子Cazipa、他们的成年女儿Victoria、她的两个孩子Cazipa和Joseph、还有一个住在家里的仆人Maria Baumgartner)所有人都被残忍地杀害了。
死者多为头部撕裂而死,而凶手使用了当时许多人都不知道的工具——锤子。
尸体一直躺在农舍中近数日,直到邻居前来拜访,才发现了这次谋杀。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查,警察从未找到凶手或凶手的动机。
但是根据线索和证言,警方曾经怀疑过六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是谋杀案的嫌疑犯。
例如,当逼问受害者身份时,迄今未知身份行凶者回答我来自Hinterkaifeck”。
还有许多其他线索也因为缺乏证据而无法得出结论。
这些线索包括嫌疑人可能是当地被捕的一名男子、或者是一名邻居,或者是外来入侵者。
但总体来说,这起谋杀案对警方来说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案件,成为至今未解决的奇怪而神秘的谋杀案之一。
6. 新奥尔良斧头手(191819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新奥尔良斧头手是20世纪早期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地区活动的一名连环杀手,他在1918年至1919年间犯下了至少六起谋杀案。
这名连环杀手通常在晚上破门而入,使用要么是在屋内找到的凶器,要么是从受害者家中拿走的一把斧子将受害者砍死。
所有的受害者都是意外被发现的,没有人看到凶手进入或离开受害者家中。
还有一个独特之处:他曾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一封公开信,在其中声称自己是一个人类天使”,并且只会在星期二晚上进攻意大利人以外”的目标。
如果你想保住生命,请在家中放上爵士乐,并给我留一个跳舞的空间。
”这个诡异而可怕的公开信引起了新奥尔良市民的广泛关注,在接下来的星期二晚上内不少人都会离家出走或者去跳爵士舞。
尽管调查了多年,但警方从未成功地捕获到这名连环杀手。
凶手因为长期隐藏自己的身份而成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至今仍未被解决。
有些人甚至认为,凶手可能还在活动中,只是没有被抓住罢了。
7. 维利斯卡牛仔镇事件(1912年,美国艾奥瓦州维利斯卡)八名村民在家中遇害:维利斯卡牛仔镇事件是美国历史上一起著名的谋杀案件。
事件发生于1912年6月10日,在美国爱荷华州小镇Vilpsca,八名居民在晚上睡觉时被人使用斧头杀害。
当时被害者包括Josiah Moore一家四口、还有两名来访的女孩以及住在隔壁的两名少女。
这些人都遭到了极其残忍的杀害,头部被砍成碎片。
据推测凶手使用的是受害者家中找到的斧子。
调查人员很快就提出了嫌疑,但是由于证据不足,他们未能成功地逮捕任何嫌疑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案件变得冷清起来,在之后几十年里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维利斯卡牛仔镇事件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备受关注的一起谋杀案件。
很多人都对此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尝试着揭开这个令人不安的谜团。
为了纪念这八条生命,当地居民修建了一个纪念碑,并将事件作为一个提醒,警示大家要保护自己和家人。
8.杰克·割裂者(196465年,英国伦敦) :在一个月内连续谋杀了至少六名妓女:1964年至1965年期间,英国发生的一起连环谋杀案。
他是继Jack the Ripper之后,又一个残忍的连环杀手。
杰克·割裂者活跃于伦敦,目标妇女大多在40-60岁之间,许多受害者都是从事卖淫行业的人。
他喜欢将尸体带到公共场所,如停车场、河流边或建筑工地等地。
他总共杀害了至少八名妇女,其中七名是裸体状态下被发现的。
警察开展了大规模调查和搜索行动,并对超过7000人进行了询问。
但由于缺乏可靠证据和线索,最终未能找到凶手。
在审判过程中,被怀疑为凶手的一些人被逮捕和定罪,但没有一个是获得判刑的。
该案件因此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无解案件之一。
杰克·割裂者的真实身份始终没有揭示出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证据表明可能是一位退役空军士兵 Frederick Walter Stephen (也称为Fred Dinenage)所为。
但这个说法仍未得到确认。
9. 科洛尼亚公路惨案(198689年,美国弗吉尼亚州东南沿海地区Colonial Parkway):科洛尼亚公路惨案是指美国弗吉尼亚州一系列不明真相的凶杀案件。
从1986年至1989年间,共有八名年轻人失踪或被谋杀,这些案件被认为是由同一名未知凶手所为。
这些案件中的受害者大多是年轻的情侣,他们在车内或周围的公园里遭到攻击。
所有的案件都发生在公共场所。
虽然警方曾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搜查和调查,但仍未能找出凶手。
几十年来,关于这个未解之谜仍然存在很多猜测和阴谋论。
有些人认为这些杀戮可能是由一名甚至多名法国间谍所为,因为当时美国和法国之间存在一些冲突。
也有人认为是由当时在附近工作的一位游客中心志愿者所为。
尽管警方对此案进行了长期调查,并且相关犯罪技术已经得到改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或逮捕行动表明这个谜团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10. 十二星座杀手(19607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十二星座杀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犯下了一系列谋杀案件的未知凶手。
他自称为Zodiac”,并多次给当地媒体和警方发了许多奇怪的线索、密码、暗示等信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十二星座杀手的袭击主要集中在圣弗朗西斯科湾区和佩塔卢马县,共致死7人,另有2人受伤。
他选择的目标大多是年轻的情侣或孤独的男女,在街头或公园里袭击他们。
十二星座杀手以其富有创造性和威胁性的信件著名。
他曾在信中描述自己为一个杀人魔王”,并宣称自己已经杀了很多人,并将继续残害无辜者。
他还通过发放一些加密代码来挑战当时最高水平的密码学家。
尽管警方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但始终未能确定十二星座杀手的身份,并没有逮捕到这个神秘的凶手。
后来有许多研究者、记者、书籍作者和电影制片人试图揭示这个谜团,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指向凶手。
十二星座杀手的案件和他发出的信件激起了公众对犯罪心理学和加密技术的关注,并成为了美国犯罪史上令人难忘的案例之一。
风水与人并非单向作用,而是相互影响。
福祸皆由己出,而非天定。
正如古语所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福气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
养好三处风水,一生顺遂。
01 养一张善言的嘴 俗话说,不揭人短,不言人丑。
但总有人喜欢无事生非。
林志玲身高174厘米,梁朝伟170厘米,二人合作过电影《赤壁》。
一次采访中,记者调侃林志玲:“梁朝伟比你矮,你会接受比自己矮的男人吗?”无论她如何回答,都可能让梁朝伟陷入尴尬。
然而,林志玲淡定回应:“在我心里,男人的气度远胜于高度。
”寥寥数语,化解了尴尬,也展现了智慧。
智者之言如莲,愚者之言如粪。
古人云:“养一张富贵嘴,享一世富贵命。
”会说话的人,人生会更顺遂。
刘墉在《说话的魅力》中说,不会说话是因为没有多想一步。
我们应学会用心操纵舌头,而不是被舌头操纵。
愿我们慎思、谨言,多谈风月,少论是非。
02养一个善处的品 《增广贤文》云:“能言不是真君子,善处方为大丈夫。
” 曾经,农民弗莱明救了一个掉进水沟的孩子。
第二天,孩子的父亲——一位绅士登门致谢。
弗莱明拒绝接受报酬,但绅士提出带走他的儿子,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弗莱明同意了。
多年后,他的儿子发明了青霉素,拯救了无数生命,包括绅士的儿子——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善处之人,处处生机;恶处之人,处处危机。
运气好坏,往往与为人处世息息相关。
真诚待人,厚道做事,是立足之本。
03 养一颗善良的心 英国文学家罗素说:“在所有道德品质中,善良最为重要。
” 选秀节目《创造101》中,练习生们为争夺歌曲而奔跑。
一个女孩摔倒,滑倒在地,周围的人却无人搀扶。
发起人黄子韬愤怒质问:“她摔倒时,你们在做什么?”他强调:“做一个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 善良的人格如同金子般珍贵。
易卜生说:“我们的过错不在于所作之恶,而在于未行之善。
”生而为人,我们应有社会责任感,用良心做事。
善良的力量,才是真正的优秀。
善良之人,必得天佑。
风水命运,皆由身心德行决定。
世间唯一的真理是:你向世界释放什么,世界便会回报什么。
养一张善言的嘴,让人如沐春风,路越走越宽;养一个善处的品,传递正能量,积德行善;养一颗善良的心,出淤泥而不染,福往福来。
2024年春晚,《咏春》精编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惊艳登场。
2024年度文化传播 它是一个无需语言就能让观众“读”懂的故事,它是一次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样态的绝妙尝试。
它融合了俊朗武术和飘逸舞姿,结合了舞剧精髓与武术精神。
它删繁就简,以小见大;它写意又写实,极简又宏阔。
它不只塑造出英雄本色,还提纯了英雄精神,讲好了中国故事。
大幕拉开,“叶师傅”一袭黑色长衫,离开故乡佛山前往香港,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想为咏春开一扇门……这是一个围绕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展开的故事。
2024年龙年春晚,舞剧《咏春》片段曾经让不少观众赞叹岭南风味的“舞武融合”,其实这部由深圳出品的原创舞剧,在B站2022年12月31日的跨年晚会上就曾斩获2亿播放量,拥有一众粉丝。
2024年秋天,它又走进欧洲,在伦敦和巴黎掀起了一阵“咏春热”。
《咏春》之美,美在舞武和合的视听盛宴,美在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咏春》之新,新在创新重塑传统文化表达体系,新在孵化机制够包容、传播手段够新锐。
这是一个传统又现代的故事,用“深圳文艺+深圳设计”实现“咏春拳”和“香云纱”活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用“双故事线”展现出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和新时代深圳精神风貌的华章。
《咏春》让舞剧“潮”起来、“燃”起来,成为深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范。
一个担负起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故事,出自深圳似乎理所应当。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勇立潮头、锐意创新、追光逐梦是深圳城市品格的自然流露。
不少观众在看《咏春》前,惊讶于这出文艺大剧的出品方,不是来自北京和上海,而居然是来自深圳。
但看完这部五星佳作后,又纷纷表示“这很深圳”——“咏春”是最能展现岭南风骨、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经典IP,以“春”咏志的深圳敢于挑战这个经典题材,恰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生动实践。
一棵古树达成的开端 能在伦敦连演12场,是《咏春》总编导之一韩真没想到的,她更没想到的是,向来含蓄的英国观众在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尖叫不止,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让演员们数次返场谢幕。
在伦敦的每一次演出现场韩真都留意观察,第一场演出,观众里亚裔面孔占到三四成。
西方观众中,能看出来有不少是功夫爱好者,因为他们穿着当地武馆的练功服。
首场演出的第二天,《泰晤士报》即以“古代艺术、现代舞台”为题报道了《咏春》首映情况,专注于戏剧和表演艺术的专业评论网站Curtain Call Reviews给出了五星高分。
热爱艺术和舞蹈的观众迅速涌进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观看者逐渐多元,非亚裔面孔的西方观众占据了剧场的80%以上。
海外观众不再仅仅抱着猎奇心态看中国功夫,而是看到了人,而艺术本该如此,没有跨越不了的文化,只有跨越不了的心灵。
法鲁克·乔杜里是英国现代舞团阿库·汉姆舞蹈团的监制、制作人,也是前职业舞蹈家,他特别喜欢《咏春》中八卦掌片段——“舞者的身体内仿佛正进行一场风暴。
”他作为同行受邀观看了首场演出后,马上自掏腰包给家人买了票,没过几天,陪着朋友又观看了一遍。
在他看来,《咏春》不仅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展示了中国美学和艺术,更给观众带来了“你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的观演感受,带来情感共鸣。
根据公开的票房统计,《咏春》在伦敦和巴黎的演出共16场,晚上场次的票几乎售罄,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票房最好的纪录。
不少伦敦市民“二刷”甚至“三刷”《咏春》,在英国掀起了一股来自中国的艺术风潮,也带动起了文创周边,不少观众得知《咏春》是由深圳原创出品时,直接被“种草”,在网络上留言说:“我一定要去。
”“《咏春》成功勾起了我对中国岭南地区的兴趣。
” 视频片段在YouTube上,已经有130多万播放量,收获了2.6万点赞。
有人没看够,强烈要求加演,还有人建议《咏春》来自己的城市巡演。
在英、法演出取得亮眼成绩,吸引了众多国际合作机构和承接商,他们正朝《咏春》挥动橄榄枝,积极与《咏春》团队联系,协商将《咏春》引入本地的可能性。
《咏春》自2022年12月于深圳启航以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在全球46座城市、56座剧院演出了233场。
“我相信观众会看得懂、感受得到。
”周莉亚说,“因为这部剧不仅包含为世界所熟悉的中国功夫,还传递了一种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性格特质。
我相信这也是西方观众了解中国人情感方式的一个途径。
” 在创排《咏春》之前,总编导韩真和周莉亚曾深入岭南地区调研,取材、采风、查证,在大量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里找寻线索。
她们发现岭南文化有一种特殊的风貌,一方面传统根脉深厚,却又在这基础上,开风气之先,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
韩真到现在都记得,采风时行至中英街——这条250米长的街道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是特区中的“特区”,街中心有一棵百年古树,根在大陆,繁茂的树冠枝叶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处奇妙的景观。
这处景观触动了韩真和周莉亚,她们开始有表达的冲动,渴望寻找一个质朴的故事去呈现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一棵古树达成一个作品的美好开端。
在深圳电影制片厂的档案馆,她们又发现,原来大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武侠港片都是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
自己那代青少年就是看这些英雄的故事长大的,而电影对武术的传播意义,不仅影响了她们这代人,更是实现了国际上深层次的文化传播。
两人灵感迸发,决定创作一部关于拍摄咏春电影的故事。
“今月曾经照古人” 《咏春》之难在于双线叙事。
虽然剧名为《咏春》,但它讲的却不仅仅是一代宗师叶问的故事,而是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拉开全剧大幕。
电影里的“叶师傅”远赴他乡,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为追心中的一束光。
前者是“扶弱小以武辅仁”、弘扬民族自信的英雄,后者则是根植深圳城市发展的时代脉络,致敬追光的平凡人。
一个戏中戏的结构成就了两个时代的同频共振,南下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剧中叶师傅在香港的成长经历,也打通了两个故事之间的情感勾连和“理想”共鸣。
图/《咏春》宣传照 摄影/王徐峰 舞台剧不同于影视,无法利用蒙太奇,在一部作品的时间里,同时讲好两个时空的两拨人的故事,无论如何都很困难。
“韩周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这是网络上许多舞剧迷笑谈的一句话。
最终,通过舞美置景以及舞蹈编排的设置,从影业公司到武馆街跨越半个世纪的两个场景在舞台上实现旋转交替和场景转换,让同处于各自困境中的两条故事支线,产生了一种类似“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对照。
从而恰到好处地让观众、剧中人共同在这种对照中产生共情。
“我们实在不想去延续影视剧已经给大家划定好的一个老故事,每个时代都有对功夫不同理解,也应该有自己的表达。
”韩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且创作本身是需要克制的,这也是这部舞剧并未选取“叶问”或“一代宗师”的原因。
在韩真眼中,咏春代表着两个时代的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这是咏春的意义所在,也是在咏春拳之外,所赋予这两个字的更广泛深厚的精神内涵。
“双线叙事”不仅拓展了舞剧“众生相”的边界,还让观众能以“上帝视角”窥见创作者内心的图景。
两条线时而分开,时而重合,所有服化、场景、灯光都随之分裂与聚合,共同构成《咏春》复杂的叙事模态。
在舞台上同时呈现两个时空,这种开创性的表达,也成为《咏春》对于重构舞台空间的一次探索。
用舞蹈诠释岭南武术精髓,是《咏春》的一大看点,也是创排的另一大难点。
主演常宏基记得,为了完美呈现武术效果,所有演员一起学武练武,由咏春、螳螂、太极、八极、八卦等拳法和掌法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指导,前后持续一年,其中打桩有三个月,最后所有演员的手腕和手肘都是淤青。
封闭式排练近半年,封闭期间,每天要进行近12小时高强度的创排训练。
后来即便进入巡演周期,演出之余,他们也做到了“拳不离手”。
让舞蹈演员学习武术动作并不难,难的是武舞结合。
因为舞蹈演员的呼吸和发力方式,与武者完全不同,要想打出真功夫,只能扎扎实实学,从零开始,没有捷径。
舞蹈动作多优美舒展,但武术需要气息下沉,将力量极速打出。
这样一来,要让武打动作与舞蹈节奏相合,就尤为困难,只能一遍遍磨合细调。
功夫对体力的消耗极大,对舞蹈演员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
掌握武术的力量感和内在气韵之后,接下来是艺术转化,毕竟舞台要求可看性。
电影里,“大战三百回合”只需镜头剪辑就能完美实现,一次做不好可以拍好多条。
舞剧可不行,舞台上所有的武术套路都需要舞蹈演员一气呵成地完成,哪怕慢半拍,哪怕有一点差错,都会导致一整套招式全部被打乱。
甚至,演员需要通过对自己肢体的控制,从而产生电影镜头的观感,例如,模拟出电影的慢镜头与停顿,在转台上去完成本该在平地上完成的舞蹈动作。
《咏春》全剧高潮舞段是叶问在群雄林立的武馆街与四大派掌门“对阵”的场面,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先后登场,叶问则以咏春拳一一破之。
所有对打套路,都要求既有武术的速度力量,也有舞蹈的飘逸洒脱,两人对攻,招式连绵不断,又不能真的伤到彼此,需要动作、节奏精准到每一寸每一秒,默契配合。
为此,所有对攻的演员都经过了“千锤百炼”。
周莉亚记得,有时候该去吃饭了,两个演员站起来,忽然“砰砰”地就“打”起来了,把所有招式对一遍,再“呼哧带喘”地擦把汗去换衣服。
有时候是排练前,一碰面,“俩人迎面走着呢,默契地就又对上招了”,过招简直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正是一遍遍磨合,才实现力量与美感的共舞,新的舞蹈语汇与武术碰撞而产生了奇妙的火花。
舞者们时而在太师椅上踢出扫堂腿,时而手持长棍纵横开阖,时而在街巷中闪转腾挪……干净利落的身手和行云流水的出招让人目不暇接,激烈对战正酣时却又点到为止,瞬时收手,拱手施礼,呈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古典浪漫与美感。
18分钟“通关大战”缩减为13分钟的华彩片段曾登上B站跨年晚会,累计播放量如今已经超过2.8亿。
传统焕发出了新生 人们心中的叶问坚定、隐忍,总是一袭黑色中式长衫。
舞台上,黑幕与光束之下,叶师傅的黑衫像陶瓷一样光洁,亦有黑胶唱片般的质感。
这种极具特色的布料,是韩真和周莉亚在采风时发现的岭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
“采风的时候,偶然看到在田间晾晒着的香云纱,瞬间就被打动,实在太美了!”韩真说。
作为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染色面料,香云纱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手工工艺,以丝绸为胚,用植物和矿物染整,非常昂贵,被称作面料中的“软黄金”。
张爱玲在《沉香屑》中写到过:“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 图/《咏春》宣传照 摄影/王徐峰 香云纱的黑色,在光束照下,不会像黑色棉布那样把光线吸收,而是反射出清朗的色泽,可以呈现出传说中的“五彩斑斓的黑”,幽暗却明亮,坚定又不失灵动。
如果说咏春拳可以承载故事的主题,那么香云纱刚好以视觉呈现人物的性格。
在舞剧中,香云纱不仅被用在人物服饰的制作,其制作过程也被艺术化地写进了剧情里,舞者们穿着柔滑的香云纱,极具岭南风韵。
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巧妙融入舞剧,传统焕发出了新生。
以当代“语言”诠释传统文化,正是《咏春》得以“破圈”的原因。
韩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舞剧中注入非遗文化,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一片有历史的土壤,一定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非遗的传承,但是这些是否适合作品,还要看整个作品真正呈现时的需求,创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要在传统作品里体现当代性,就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回望,而是在其中注入当代的思考。
在为舞剧《咏春》采风时,韩真就透过咏春,思考过功夫在当代的意义。
在她看来,咏春祖训里“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这四句话,满满透出了中国人的勤劳、温文、谦让和处世哲学,不但具有当代性,而且是可以通过舞剧与全世界分享的古老智慧,小小的招式里藏着大大的天地。
这种链接传统与现代的特性,也正是深圳的城市品格。
深植于内心的力量,自然可以跨越山海,获得更广大人群的共情。
韩真和周莉亚始终记得2023年9月《咏春》首度走出国门,首站登陆新加坡时现场收获的感动。
在观众席的前区,有两位老人,他们全程绷得板直地坐着,到了演出后程的时候,甚至攥紧拳头,演出结束后,他们又站起来鼓掌。
后来,韩真听说他们是新加坡的华人,早早从岭南地区下南洋,背井离乡出去打拼。
在《咏春》里,他们看到叶问,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更感受到了故乡。
韩真记得,那天还来了很多驻新加坡的各国大使,其中一个大使对她说:“看到这部剧,想起了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 没有什么力量比情感的共鸣更强大。
《咏春》不仅用新的舞蹈语汇与武术碰撞产生的美感吸引了不同国家的观众,将传统文化在今天语境中创造出新的解读,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了一条新路。
“我们渴望英雄,渴望塑造自己民族的英雄,渴望证明自己,所以英雄在功夫这个概念里留下了印记。
从今天看,英雄是什么?谁是英雄?也许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了生活和理想而努力的普通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
”韩真说。
《咏春》不仅致敬英雄,也致敬每一个在生活里怀抱梦想的普通人,当大幕落下,舞台幕布上缓缓闪动着一句话:“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
” 发于2025.1.6总第117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舞剧《咏春》:以舞辅仁 记者:李静 编辑:杨时旸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