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神秘事件

路西塔尼亚号沉船事件真相 1200多人葬身大海引争议

时间:2024-04-22网络作者:小白

一说起沉船事件我们就会想到泰坦尼克号,这是一个全世界人民的痛,历史上除了泰坦尼克号之外还有很多的著名沉船事件,比如说在1915年路西塔尼亚号,此次的沉船事件一共造成了1200多人葬身大海,不仅如此,也许路西塔尼亚号还会是一次改变历史进程的沉船事件。

路西塔尼亚号:

路西塔尼亚号英国客船路西塔尼亚号载着一船的平民乘客,由纽约开往利物浦。

在她航程的第六天,一艘德国潜水艇发现了她,并发射鱼雷偷袭她。

鱼雷击中了船体,并在船上造成又一次的爆炸。

英国宣称第二次爆炸是由煤尘造成的,而德国则认为是船上装载的弹药造成了爆炸。

过了20分钟,船沉没在了爱尔兰的南部海域里,大约1200人丧生。

这次海难也引发了一场也许会改变历史进程的争议。

路西塔尼亚号沉船经过:

1914年8月战争爆发时,路西塔尼亚号被移交给英国海军,并被送往利物浦的加拿大码头,在那里配备上12门6英寸口径的炮。

她是作为武装的后备巡洋舰注册为英国海军舰队成员的,而她所装备的武器重量超过了在英吉利海峡巡逻的皇家海军舰队。

作为首任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邱吉尔曾参观利物浦并视察了路西塔尼亚号。

他发表了一番将令他终身难忘的言论:对我来说她只不过是又一个45000吨重的活鱼饵而已。

1915年5月7日下午两点十分过后,负重30396吨的路西塔尼亚号毫无预警地被一枚鱼雷击中。

她只用了20分钟左右就沉没了,1198个男人、妇女和小孩失去了生命。

在死亡的人数中,有128人是美国公民。

发射鱼雷的德国潜艇U20绕著下沉的船只转了几圈,然后就逃离了现场,于5月13日回到了其位于威廉港的基地。

路西塔尼亚号死了多少人?

原本是一艘开往海行之旅的船只,上面载满了前往旅行者、和探亲者、的旅客。

谁知此行却是将他们开往地狱之旅路西塔尼亚号,因一艘德国的潜水舰艇的一枚鱼雷而沉没;德国鱼雷击中路西塔尼亚号使其沉没前后时间不到20分钟只用了18分钟就使之葬身大海;因此而使一千二百多名人员葬身大海之中,其中有些乘客因被困在电梯中来不及逃出来而被海水淹没,有些因不懂得水性而掉落海里淹死。

有些则是被路西塔尼亚号船上的被认为可以救其命的物品救命小船、木板、桶之类的砸死。

路西塔尼亚号争议事件:

英国宣称路西塔尼亚号是一艘和军事无关的民用轮船,而德国则宣称路西塔尼亚号实际上是在给盟军运送军需品。

由于船只沉没时,船上有100多名美国人,美国民众要求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美国总统威尔逊没有同意对战争的请求,而是坚持要求德国进行赔偿。

尽管德国坚持认为船上装有军需品,但最后还是承担了这一罪责,从而推迟了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

后来,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征兵海报上写着请记住路西塔尼亚号。

事件发生的几年后,英方的文件显示,路西塔尼亚号当时确实在给盟军运输军需品。

路西塔尼亚号当时运载了420万发雷明顿303步枪弹药筒、1250 箱榴霰弹和18箱导火索。

根据探索频道提供的资料,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路西塔尼亚号就已经装配了舷侧炮,以备皇家海军使用。

拓展:历史上沉船事件

1.玛丽·罗斯号

于150911年建造而成的玛丽.罗斯号是第一批可做到舷炮齐射的船只,并得到亨利八世国王的偏爱,被形容为海洋上一朵最美的花。

这艘船舶的诞生标志着英国海军已由中世纪时漂浮的城堡转变为伊丽莎白一世的海军舰队。

1545年7月19日,亨利八世国王在南海城检阅他令人骄傲的舰队出海迎击法国入侵者。

然而,他却目睹了一场灾难:满载的玛丽.罗斯号在一阵风浪里颠簸并迅速倾覆,海水灌进了下面的炮门。

当时她的甲板上有90多门炮,大约有700名船员,据说只有不到40人得以幸存。

2.泰坦尼克号

1912年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的瞭望员摇了三次警铃,并通报说右前方有冰川。

不幸的是,接下来所有躲避撞击的努力都为时已晚,一块像岩石般坚硬的冰块刺进了船体,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罐头起子,将船身的外壳刺穿了250英尺。

由于船上的救生艇数量远远不够,恐慌开始蔓延。

凌晨2点20分,泰坦尼克号最终沉入了北大西洋海底,共有1503人丧生。

3.俾斯麦号

满载时排水量可达五万公吨,最高时速为30哩/小时,装载了数台大炮的俾斯麦号被看作是德国海军的骄傲。

她被邱吉尔形容为一艘了不起的船只,海军舰队的杰出之作,从船顶到船底共有17层楼高,长度相当于三个足球场。

然而,这艘德国战舰的首次出航就成了短命之旅。

1941年5月,在大西洋上持续了八天的追逐之后,俾斯麦号在最为激烈的一场海战中受到了英国海军的攻击。

俾斯麦号被敌人强大的炮火击中,倾覆并搁靠在一座陡峭的海底山脉上。

俾斯麦号上的2200人中只有115人幸存 。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