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外孙女百日“我也是刚刚接到了周绮思丈夫的电话。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著名外科教授吴肇汉,当年参与了小肠坏死抢救、设计人工全静脉营养维持生命、保驾“无肠女”实现怀孕生女愿望的全过程。
老教授不在上海,电话那端,他声音低沉。
“昨天(6月2日)上午至中午,她还连续打了五六个电话,精神状态异乎寻常地好。
”周绮思的爱人小蔡(我们相识20余年,已习惯如此称呼)6月3日上午告诉本报记者,就在上周五,他与女儿蔡惟还抱着外孙女专门去医院,让外婆周绮思高兴了好一阵。
“按计划,本周日,我们外孙女的百日宴,帖子都发出去了。
“无肠女”长期生存1986年2月14日正月初六凌晨1点多,已有7个月身孕的周绮思突然腹部莫名绞痛。
到医院后,被认为是早产送进待产室,然而次日上午检查发现胎儿已不幸夭折,周绮思依然剧痛不止,于是被送往中山医院普外科急救。
“她转来时已经是严重的腹膜炎休克。
我们手术时发现因为耽误时间太久,肠子基本已经全部都坏死了,最终只能把坏死的部分都切掉,只剩下胃、十二指肠、半个结肠,中间的肠段全没了。
当时中山医院已经开展静脉营养临床技术,医疗团队大胆提出了采用全静脉营养支持来延续周绮思的生命。
这个提议充满挑战,一个小肠全部切除的人长期靠静脉输液维持生活,国内尚无先例。
况且国内静脉营养仅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国际上也很罕见。
在得到华瑞制药公司支持的情况下,一种专门为周绮思配送的静脉营养液,通过将十二指肠与大肠接通、并在其胸部置导管连接静脉这一特殊“通路”,“无肠女”得以奇迹般地长期生存。
更令人稀奇的是,在周绮思32岁时鼓起勇气,决心孕育一个小生命时,中山医院的专家团队又一次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医生们及时调整孕期的静脉营养成分,补充输液,陪伴周绮思一起度过了黄疸、贫血、血锌低下等危情。
1992年4月8日,周绮思剖宫产下一个2020克的健全女婴。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第一例靠全静脉营养液维持生命的孕妇产子了。
2015年5月,这名当年的女婴蔡惟,全球首例靠人工静脉营养生存者孕育的孩子,于大学毕业后喜结良缘。
(新民晚报均有详尽连续报道)今年2月27日,蔡惟也生下一名健康的女宝宝。
留下许多全家欢乐从去年夏天起,周绮思多次出现高热、贫血、感染、黄疸的情况,医院急诊几进几出。
虽经抗菌、补充蛋白等对症治疗,但患者的病情仍时好时坏。
这一次是3月11日救护车送中山医院急诊外科的,住得最长,80多天。
气管插管,人工心脏按压,中间还曾恢复过心跳……”今天凌晨,在无肠状态下顽强活过30年的年轻外婆,终因多脏器衰竭,走了。
她最亲的、最要好的人,彼时都守在了身边。
小蔡说,周绮思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在爱人、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坐着轮椅,她游览了婺远、南昌、丽水、莫干山等十个地方,留下了许多全家欢乐的照片。
女儿生孩子,家里人也特意送周绮思去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她说她要看第一眼。
“她曾经跟我说过很多次,就是能否身后将自己交由专家做个解剖,也许能为这一类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一点点有用的资料。
”她的家人希望能帮她实现这一生前遗愿。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