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世界末日传言的心理学

时间:2023-07-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放出许多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每当世纪末或者重大自然灾害较多的年份,这种现象就更多,如有人将2012年12月21日预言成世界末日。

据统计,当今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有80多种,世界末日问题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追捧。

个体死亡本能的体现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认为,力比多(本能)是人心理发展的动力,而世界末日心理正是其中死亡本能的体现。

死亡本能与生存本能相对立,人类对死亡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

人类自身的生存焦虑是原始焦虑,而死亡恐惧是其主要成分之一。

世界末日的话题,正好刺激到了死亡恐惧这个敏感点。

但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对死亡抱有恐惧并非坏事。

看一部电影或听到一些传言就开始焦虑的人,真正焦虑的并非电影或传言本身,而是其原有的某些焦虑被刺激起来,如生活上的不如意、情感上的不稳定、工作或职业上的危机或压力等。

看同样的一个画面或一个情节,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的不同,来自每个人原有内心状态的不同,感受只是内心状态的反映。

与其说是相信了电影,不如说是电影刺激了我们的原始恐惧。

在恐惧感被刺激、放大的情况下,我们相信了恐惧本身。

从众效应的结果

面对世界末日传言,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甚至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理解和想法,这是一种从众效应”,也是这个末日预言得以流传的最主要原因。

个人对于自身及世界的知识和信息,主要通过外界渠道获得。

过往经验证明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正确的,因此,是否同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就成了人们评价自己判断和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别人提供的意见和信息成为个人行动的重要参照依据,而这正是信息压力产生作用的原因。

被世界末日”纠缠的人,往往是内心还不够成熟,同时自我意识较弱的人,此类人最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人云亦云。

末日预言论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深深地凝结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时代或者世纪轮回中。

产生受新近信息影响

近因效应”,是指越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就越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让人联想起相关的事情。

从中国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到智利、土耳其地震,随后是日本大海啸,地球最近几年仿佛超级不安宁。

这些都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电影《2012》,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2012》不过是部拍得比较真实的电影罢了,根本不能当真,但世界末日恐慌仍然在一些人的心里蔓延。

人的遗传基因特性

自古以来,人类就害怕黑暗,这是因为黑暗中隐藏着无数的危险,正是对黑暗的防御促进了人类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

当每次遇到挫折或困难的时候,人类都会对此次挫折或困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记忆深刻,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作出生物标记,目的是避免再次遇到,因而我们的遗传基因便继承了这一特质——记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灾难、痛苦和挫折,以利于保存人类生存的活力。

基于基因的这种特性,我们谁也无法摆脱对周围环境危险信息的敏感,同时也会更多地被灾难性、危机性和末日性信息所吸引。

人类应对灾难危机的心理机制

进化心理学认为,末日心理现象的产生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产物,是在解决灾难危险情境问题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

人的潜意识对灾难有着天然的极大的敏感,这种对未来的灾难性”设想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

在原始社会,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往往一个小的失误便会让人落入死神之手。

只有对灾难做出预期,提前做好准备,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世界末日论也符合人类的这种预警本能。

世界末日的场面则是人类根据经验把各大灾难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而成的。

电影《2012》剧照

一些人自我解脱的心态反应

当人们长期面临压力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办法便是回避,即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

面对心理困境,人大脑中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与该心理困境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

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王健认为,末日心理”严重的人一般都是一些心理素质不太好、压力比较大的人。

有些人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总幻想世界末日”来临时的情景:世界灰飞烟灭,人类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王健表示,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内心压力一般都非常大,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压力积存在心里找不到很好的发泄途径,所以他会希望来一次毁灭性的灾难,通过这个不可抗拒的灾难,把这些压力统统消除掉。

一句预言就可能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恐慌,产生一种社会轰动效应”。

然而,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人类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去应对灾难和危险。

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总是会想出办法应对危机,人类所特有的乐观精神与积极心态引导着我们毫无畏惧地向着未来前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 郝春东 殷萌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5星际奇遇:水瓶座如何成为未来世界的引领者

水瓶座:探索未来,激发创意的星际之旅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要吸引水瓶座的目光,就必须拿出点新鲜、独特且富有创意的招数。

水瓶座,作为十二星座中的思想先驱,他们热爱自由、追求创新,对未知世界充满无限好奇。

因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一场“探索未来,激发创意的星际之旅”,旨在触动水瓶座内心深处对未知和探索的渴望。

一、星际主题创意活动 未来科技展:邀请水瓶座参与一场充满未来感的科技展览,展示最新的科技产品和创新理念。

在这里,他们可以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感受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创意工作坊:组织一系列创意工作坊,如编程马拉松、3D打印设计、机器人制作等,让水瓶座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未来趋势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就未来科技、社会趋势、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水瓶座将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思想,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

二、星际探索体验 虚拟现实星际旅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水瓶座身临其境地体验星际旅行。

从地球出发,穿越浩瀚的宇宙,探访神秘的星系和行星,感受宇宙的壮丽与神秘。

星空观测活动:在晴朗的夜晚,组织一次星空观测活动。

水瓶座可以仰望星空,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星座和行星,用望远镜观察它们的细节,满足他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星际主题派对:举办一场以星际为主题的派对,邀请水瓶座穿上宇航服或未来风格的服装,享受一场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狂欢。

在派对上,他们可以结交新朋友,分享彼此对未来的憧憬和创意。

三、激发创意的互动环节 创意挑战赛:设立一系列创意挑战赛,如设计一款未来交通工具、构思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等。

水瓶座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交自己的创意作品,并有机会获得丰厚奖励。

创意分享会:邀请水瓶座分享他们的创意想法和经历,无论是科技发明、艺术创作还是生活小窍门。

在分享中,他们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创意市集:设立一个创意市集,让水瓶座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如手工艺品、科技产品、设计作品等。

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结识更多有创意的人才。

吸引水瓶座的因素 未来感与科技感:水瓶座对科技和创新充满热情,他们渴望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未知的领域。

因此,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活动将深深吸引他们。

自由与创意:水瓶座热爱自由,追求个性与创意。

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勇于尝试新事物。

因此,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创意挑战的机会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社交与互动:水瓶座善于社交,喜欢结交新朋友。

他们渴望在交流中分享思想,碰撞创意。

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交和互动环节将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

综上所述,“探索未来,激发创意的星际之旅”将是一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盛宴,旨在吸引水瓶座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共同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处女座,才是这个时代的"隐藏赢家"!大数据揭开被误解的真相

总被贴上"强迫症"标签的处女座,正在用实力颠覆所有偏见。

猎聘网最新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工程师、精算师等高精尖岗位中,处女座占比突破23%,他们用与生俱来的"系统思维",在数字时代悄然构建起新的金字塔。

一、处女座的"超频大脑"有多恐怖? 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指出,处女座前额叶皮层活跃度超出均值15%,这让他们成为天生的"人体CPU"。

当其他星座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时,处女座已练就量子速读般的筛选能力:从200页财报中精准锁定关键数据,在30秒对话里捕捉5个潜在需求。

这种"人形AI"特质,让马斯克(处女座)能同时推进6家尖端科技公司。

二、被妖魔化的完美主义,正在重构商业规则 餐饮行业调研显示,处女座创业者门店存活率高出行业平均2.1倍。

他们严苛的品控标准正在创造新消费神话:喜茶聂云宸(处女座)用化学实验般的精准,将芝士奶盖误差控制在0.5mm;无印良品原研哉(处女座)的"极简美学",让全球消费者为细节买单。

这不是偏执,而是降维打击的商业智慧。

三、处女座的"反焦虑"生存哲学 在全民内卷的时代,处女座用"秩序感"破局:他们制定可量化的五年计划,建立颗粒度到小时的日程表,甚至发明了"情绪收纳术"。

脉脉职场报告揭示,处女座高管团队离职率仅为行业1/4,他们像精密齿轮般的工作系统,正在改写成功学公式。

当星座博主还在吐槽处女座的"龟毛"时,这个群体早已完成认知升级。

在ChatGPT都开始出现幻觉的今天,处女座对人类理性的坚守,恰恰成了最珍贵的稀缺品。

下次遇到处女座,别问他们"毛巾为什么必须对折",该问的是:"能教我建立思维导图吗?" #星座交流分享#​#你了解处女座么#​#处女座分析#​#为什么被诈骗上当的人那么多?##处女座#​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世界末日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