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世界十大叹为观止的考古未解之谜

时间:2023-07-11网络作者:小白

一、亚特兰蒂斯(时间:据称公元前一万年)

亚特兰蒂斯,又叫阿特兰蒂(提)斯,位于欧洲到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之岛,传说是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

有记载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

传说中亚特兰蒂斯以海洋之神的子民自居,对大海有着强烈的崇拜,它与利莫里亚文明(Lemuria)(位于现今澳大利亚东北方向的一块古大陆上)并存于当时的地球。

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

值得一提的是,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比如"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

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并非这里的居民,而是来自天上。

他们毁灭于饥饿之中。

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

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

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存在一片大陆,这片大陆已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

引发巨大灾难的是大规模的地震及其后产生的海啸。

火山灰导致整个地中海地区数周之内都处于黑暗之中,远在英国的植物也受到影响。

地震的威力相当于当时轰炸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威力的4000倍。

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遗迹,似乎在印证此假说。

人们把这片大陆称为"大西洲",把孕育史前文明的国度称为"大西国"。

科学界沿用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根据玛雅历法的预言传说,地球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毁灭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谓的"太阳纪",并认为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悲剧。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相。

1665年,阿塔那斯·柯切尔神甫首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的理论。

后来几个世纪的发现证实其设想。

1898年夏,有一艘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

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抢修工作。

出事地点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公里处,水深3100米。

人们发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

船员们带回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

"玄武玻璃"引起法国地质学家皮埃尔·泰尔米埃的极大兴趣。

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未变硬,但在空气中却坚硬起来。

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这块岩石曾受到大气压力,因为在此地,海底岩石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露出水面。

二、巴比伦空中花园(时间: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

空中花园,又称悬苑,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传说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现已不存在。

据说空中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

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由此得名空中花园。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比伦文献中,空中花园始终是一个谜,甚至没有一篇提及空中花园。

现在科学家证实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位于巴比伦以北300英里之外的尼尼微,其建造者是亚述萨尔贡王朝第二王辛那赫瑞布 Sennacherib,而不是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的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接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一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

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

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当时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链泵基本一致。

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

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空中花园是上古时代巴比伦人的卓越成就,带给人民无比的骄傲,来到巴比伦的旅人们经常记录下这座伟大的奇观。

空中花园代表了工程学上的惊人表现,层层叠叠的花园中栽种了各式各样的树、灌木、以及藤蔓。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

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 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

三、玛雅文明(时间:新石器时代)

玛雅文明,是现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丛林文明。

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却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

玛雅文明与印加帝国及阿兹特克帝国并列为美洲三大文明。

玛雅从来不像中国、古埃及等文明拥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时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

16世纪时,玛雅文化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帝国消灭。

玛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

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人类取得的惊人成就。

它在科学、农业、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比而言,西半球这块大地上诞生的另外两大文明--阿兹台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都不可同日而语。

但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奇迹般地崛起和发展,且其衰亡和消失充满神秘色彩。

公元8世纪玛雅人放弃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大举迁移。

创建的每个中心城市都终止新的建筑,城市被完全放弃,繁华的大城市变得荒芜。

玛雅文明一夜之间消失于美洲的热带丛林中。

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约翰·斯蒂芬斯在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首次发现了玛雅古文明遗址。

从此以后,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在中美洲的丛林和荒原上又发现了许多处被弃的玛雅古代城市遗迹。

玛雅人在没有金属工具、运输工具的情况下,仅凭借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生产工具,创造出灿烂而辉煌的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玛雅文明的建筑工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能对坚固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

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经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运动规律;雕刻、彩陶、壁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美洲的希腊"。

玛雅文明古老而神秘,有其不同的特点:1、玛雅文明属于石器文明,玛雅人未发明使用青铜器,更不用说铁器。

2、 掌握高度的建造技术,玛雅人不会使用铜铁及轮车,却创造了高度的城市文明。

3、农业以玉米为主食,所以又称为"玉米文明"。

没有牛马猪羊,没有出现畜牧业的痕迹,农民采用的是一种极原始的米尔帕耕作法。

4、数学采用二十进制,发现并使用了"零"的概念,掌握高度的数学和天文历法知识。

5、使用独特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

玛雅的文字比现在的文字更为复杂。

考古学界对玛雅文明湮灭之谜,提出了许多假设:比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疾病、气候变化等,给玛雅文明涂上了浓厚神秘的色彩。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20世纪80年代末,一支包括考古学家、动物学家和营养学家在内的共45名学者组成的多学科考察队,踏遍了危地马拉佩藤雨林地区。

这支科考队用了6年时间,对200多处玛雅文明遗址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玛雅文明是因争夺财富及权势的血腥内战,自相残杀而毁灭。

玛雅人并非传说中热爱和平的民族。

相反,在公元300-700年这个全盛期,毗邻城邦的玛雅贵族们一直在进行争权夺利的战争。

玛雅人的战卒们用矛和棒作兵器,袭击其它城市,其目的是抓俘虏,并将其交给已方祭司,作为向神献祭的祭品,这种祭祀正是玛雅社会崇拜神灵的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玛雅社会曾经相当繁荣。

农民垦植畦田、梯田和沼泽水田,生产的粮食能供养激增的人口。

玛雅人的历法和天文知识究竟精确到什么程度?他们把一年分为18个月,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而现代测算为365.2422天,误差仅0.0002天,就是说5000年误差仅一天。

测算的金星年为584天,与现代技术测算50年内误差仅7秒,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而且几千年前的玛雅人就能有如此精确的计算。

四、狮身人面像(时间:预测公元前1万年前)

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 sphinx)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

狮身人面像诞生以来狮身人面像正面千年,饱经风吹日晒,脸上的色彩早已脱落,精工雕刻的圣蛇和下垂的长须,早已不翼而飞。

然而,最叫人痛惜的是,它的鼻子怎么掉了呢?这成为一个谜。

一种至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1798年拿破仑侵略埃及时,看到它庄严雄伟,仿佛向自己示威,一气之下,命令部下用炮弹轰掉了它的鼻子。

可这说法并不可靠,早在拿破仑之前,就已经有关于它缺鼻子的记载了。

人们一般认为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是用来镇守法老墓地用的,它是智慧与勇猛的结合,但是也有人有不同的理解。

这个人就是美国的大预言家埃德加·凯西,他从1933年开始一次次地预测狮身人面像不是古埃及人建造的。

值得一提的是,素以预言准确见称的美国大预言家埃德加·凯西出来宣告他的研究成果了:狮身人面像并非古埃及人建造,而是一万多年前的早期人类文明遗迹。

观点一出,引来一考古界的哗然。

关于狮身人面像什么时候建造的,还有另一种说法最为典型。

美国学者约翰·安东尼·韦斯特在研究狮身人面像的时候发现,虽然它矗立于吉萨平原西部高崖上,也算得上是高高在上,但除头部外,整个狮身都出现无可争辩的水浸现象。

由此看来,狮身人面像曾被浸泡在水中。

据史料记载,埃及曾多次受到海水和尼罗河特大洪水的困扰,最后一次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

由此可推断,如果狮身人面像受过水潜,那它一定是在洪水发生之前建造的。

按这种说法,狮身人面像的建成时间应在公元前1万年以前。

  

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发现,狮身人面像所受到的侵蚀表明,它的历史比人们想象中的要长得多。

法国学者更是指出,狮身人面像全身曾被大水淹没,只有头部露在外面。

而根据气象学家对撒哈拉地区气候历史的研究,这么大的降水量只有1万年前才有。

还有些研究者则发现,狮身人面像的尾部和主体修建的年代并不一样,可能哈夫拉法老只是对它进行了修整,而不是它的建造者。

狮身人面像的真正建造时间大约在7000~9000 多年前。

当然也有人认为侵蚀狮身人面像的水分是由尼罗河蒸发而来的,假如这座雕像早就存在,为何在古埃及的典籍中没有提及呢?古埃及学者们强调:在哈夫拉王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埃及的气候已十分干燥,不可能有终年丰富的降雨,更不可能有雨水侵蚀石像的现象发生。

关于建造还有一种说法,古埃及法老雷吉德夫根据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这座纪念碑。

把其父看做是太阳神拉,这也属雷吉德夫的宣传手段之一,以恢复人们对王朝的敬畏。

五、秦始皇陵地宫(时间前259年—前210年

秦始皇陵地宫是指秦始皇的地下陵墓,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30公里临潼县的骊山,亦称骊山园。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

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

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曾经风趣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

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

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

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

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

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

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

由 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

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

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

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 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

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由此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六、太阳门(时间:公元5世纪到10世纪)

太阳门号称"世界考古最伟大发现之一,位于玻利维亚蒂亚瓦纳科城中。

太阳门被视作蒂瓦纳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

蒂瓦纳科文化是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之际影响秘鲁全境的一支文化。

玻利维亚的充满神秘的城市蒂亚瓦纳科城,这个谜一般的城市位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离任何地方都很远。

从秘鲁的库兹科出发,要乘上几天的火车和船才能到达这个城市。

有人说这个高原上的景象,看起来不像是地球上的,倒像是别的星球上的。

因为这里的气压很低,大约只有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中氧含量也挺少。

体力劳动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

但是,恰恰在这样的高原上,曾经有一个大城市。

在一块块100吨重的砂岩上,垒上一块块60吨重的石块,砌成了墙。

巨大的石块表面都琢磨得十分平滑,拼合处的角度也十分精确,有铜榫连在一起。

全部石工做得十分精巧。

因一些重约10吨的石块上发现了一些2.5米深的孔,这些孔的用途至今还没法解释。

从同一块石头上开下来的好些块5米长的磨薄了的石板也无肋于解开蒂华纳科城隐藏的奥秘。

1.8米长、0.5米宽的石头水管像玩具一样散落一地。

这些水管制作之精巧,令世人震惊。

与如此精巧的水管相比,现在的水泥管可谓是粗制滥造。

蒂华纳科城的祖先们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是如何制造这些水管的?

古代蒂瓦纳科文化时代的巨石门,就位于玻利维亚高原地区。

可能原为一个巨大神庙的门,上有浮雕,因门楣上刻有太阳神形象而得名。

玻利维亚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

如从陆上运输,六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

而太阳门的重量在一百吨以上,该用多少人来拖动?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太阳门上浮雕所具有的神秘色彩和复杂的寓意性,它体现了当时人对于宇宙现象的理解,而且其中包含了深奥的历法计数系统。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

首先,古代的印加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 最重要的是,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

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

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古印加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太阳与"太阳门"位置关系的? 美国学者贝拉米与艾伦在《蒂瓦纳科的偶像》一书中,对这些符号作了详细研究,认为上面记载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并记载了27000 年前的天象。

这些知识是建立在地球为圆形的观念上的,那么,古代印加人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圆形的呢?值得一提的是,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它是怎样搬运到蒂瓦纳科来的?

玻利维亚的科学家们曾经做过实验,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

如从陆上运输,六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

而"太阳门"的重量在一百吨以上,该用多少人来拖动?而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

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太阳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

尽管许多人作了努力的研究。

但这一切仍无法解释。

尤其是每年的9月21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总会准确无误地穿过它的中央,这是什么原因至今无人能解。

更有甚者观点,说蒂亚瓦纳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时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太阳门是外空之门。

七、罗马十二面体(时间:预计公元2世纪)

罗马十二面体,古罗马青铜器发现于法国、瑞士和德国。

罗马十二面体它们不仅没有明确的用途,而且许多上面还雕刻着各种符号和标志,其中一些难以辨认,有一些则确定与黄道十二宫有关。

罗马十二面体首先它在法国被发现的。

考古学家对以往发掘的大多数青铜器都能够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唯独这一件青铜器是让考古学家摸不着头脑的。

因为它是一个十二面体,考古学家实在想不出它的功能来。

经过考古学家的断代研究之后确定这件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古罗马时代。

而且考古学家并不只发现了一个十二面体,还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十二面体,由此可见该青铜器在古罗马时代是比较流行的。

考古学家对十二面体提出了相关的27种理论,但是没有一种被大家公认的。

因此它到底是什么来历,可以用来做什么,至今还是个谜。

和十二面体同样是谜的是日本的泥塑,因为人们没弄明白泥塑是从哪里开始起源的。

罗马十二面体是一个空心的青铜器,而且每个面上都有大小不一的孔。

在青铜器的每一面上还有一个小旋钮,旋钮的尺寸在3.8CM~11.3CM这个范围内。

八、哥斯达黎加巨型石球(时间:远古时期)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哥斯达黎加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

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与弹珠的大小相当,其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

据考查,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成。

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花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痕迹。

面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人们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是什么人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

考古学家们对大石球做过周密调查的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1/100,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

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和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及精密的测量装置。

否则,便无法想象他们能够完成这些杰作。

无疑在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不乏雕凿石头的能工巧匠。

有人根据当地印第安人中流传的传说: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宇宙飞船降临这里,认为这些大石球是宇宙人制作的,并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

一切的谜团迄今未明。

但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

九、巴格达电池(时间:距今大约2000年)

巴格达电池是巴格达伊拉克博物馆中的一件藏品,发现于1936年6月,距今已有大约两千年历史,外表看起来是一只简陋的小陶罐,但以陶罐内装的所有物质及其制作意图来判断,这只陶罐却像是一个电池的外壳。

巴格达电池是一种出现在两河文明的人造工艺品,年代可以推溯到帕提亚时代,被认为是一种欧帕兹 。

迄今为止,巴格达电池仍未被世界考古界承认。

1936年6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近郊格加特拉布阿村外,偶然发掘出一座用巨大石板砌成的古代陵墓,石板上刻有许多波斯文字。

伊拉克博物院的考古学家们立即赶来。

原来这座石棺是一座陵墓的定居点的一部分,而墓的历史时期就是安息时期 约公元前250-公元225年。

巨大的石棺终于打开了,从中发现了大量公元前248年至226年古波斯时代的文物。

其中最令考古学家惊讶的不是613颗珍珠组成的捻珠和大量金银器,而是一些铜管、铁棒和陶器。

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瓦利哈拉姆·卡维尼格围着这些出土文物百思不解。

经过化学鉴定,卡维尼格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这些出土的铜管、铁棒和陶器是一个古代化学电池,只要向陶瓶内倒入一些酸或碱性水,便可以发出电来。

"这意味着,在公元前248年至226年之间,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波斯人就开始使用电池了,而公元1800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的世界第一个电池则是在这些古电池的基础上发明的现代电池。

卡维尼格的消息震动了考古界!世界各国考古学家纷纷赶来,希望仔细研究这个古代化学电池。

但卡维尼格和古代电池却突然不见了。

考古学家们四处寻找,但却毫无结果。

原来卡维尼格带着这些古代的化学电池悄悄的返回德国了,以便证实他的另一个惊人的发现,卡维尼格在柏林公布了一个更令人惊讶的消息。

他说:"根据出土文物中共有可装配10个电池的材料来分析,这些电池当时是被串联使用的,串联这些电池的目的则是通过电解法将金镀在雕像或装饰品上。

"而另一种推测是科罗拉多大学的保罗·凯泽,他指出,这些电池的使用者是巴比伦的医生,在当时没有电鳐鱼时,他们把它作为替代品使用,从而能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

卡维尼格这两个发现立即引起世界考古界的哗然。

但是,他的论断却长时间未得到考古界的承认。

正如此后访问巴格达的英国科学博物馆秘书长、化学和自然科学家瓦利物尔·温冬所说:"尽管他的论断颇有道理,但自然科学家很难相信,化学电池在约1,500年就诞生了。

这个考古的发现若能在科学上确立,那么便将成为科学史上一个最大的震惊事件!"

卡维尼格并不为此灰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论断,他感慨地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能够反驳我的诊断,但科学界却无视这种事实。

对以往观点的坚持和对古代历史的蔑视,说明科学界未接受2,000年前两河流域 指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同底格里斯河之间地区居民就使用了电池这一事实。

"

十、安提凯希拉装置(时间:预测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00年)

安提凯希拉装置,这是一种1901年于希腊安提凯特拉岛上的一艘古船残骸中被发现的随船沉没2100余年的钟形装置。

该装置由一系列可以被控制的铜质齿轮 超过30个、曲柄和刻度盘组成。

百余年后,科学家终于在现代先进技术辅助下,揭开它惊人谜底:这座名为"安提凯希拉装置"的装置竟然是一台两千年前的超级天文"计算机",天文学家计算天体运行周期的工具,它的先进性在其制成后千年间无人超越。

来自英国、希腊和美国的专家,利用立体X光电脑断层扫描和高解像表面成像技术在不损坏装置的情况下,窥探到装置内部。

他们的发现30日刊登于英国杂志《自然》上。

安提凯希拉装置由手工制成,做工精细。

装置由铜质齿轮和刻度盘组成,29个齿轮彼此咬合。

研究人员认为,装置制成于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00年,于公元前65年左右随船沉入42米深的水中。

研究人员利用断层扫描和高解像表面成像技术,阅读了刻在齿轮上的文字。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字一直依稀难辨。

成像技术让研究人员看清了比之前多1倍的刻字。

研究人员说,刻字含意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有关,其中一组齿轮还记录了月球的不规则运动方式。

由于月球运行轨道为椭圆形,月球在不同位置运行速度不同。

研究小组负责人天文学家迈克·G·埃德蒙说,这个问题在千余年后还困扰着伟大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

研究人员认为,装置原有37个齿轮,前后钟面各一个,可以安装在长31.5厘米、宽19厘米、厚10余厘米的木箱中。

装置是一个可运算的日历,按一年365天计算,设计巧妙的是,它每4年还包括1个闰年。

安提凯希拉装置不仅是天文日历,它还计算着诸多天文周期。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德雷克·德索拉·普里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安提凯希拉装置"进行早期研究。

他认为,装置原有31个齿轮,把阳历和历时19年的默冬周结合在一起。

默冬周包括235个朔望月,经过一个默冬周后,月相开始重现于阳历的同一个日子。

研究发现,安提凯希拉装置不仅能提供为巴比伦人所熟知的默冬周,还能给出使阳历和阴历统一的卡利巴斯周期,以及推测日食月食的沙罗周期。

由于日食月食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预兆,研究人员推测,计算沙罗周期可能是与举行宗教活动有关。

研究人员说,安提凯希拉装"甚至还能充当天文年历,显示希腊黄道带的主要星体和星座的升落,以及行星的位置。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