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曾出土众多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大家去陕西旅游,不可能不去看兵马俑~说到兵马俑肯定很多人好奇,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兵马俑。
一、兵马俑的形成
兵马俑是中国考古历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当初专家在陕西西安秦始皇陵的东面发掘出兵马俑,后来随着考古的不断深入,兵马俑数量越来越多,这才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兵马俑坑。
坑内由8000多个真人大小的佣组成,千人千面,就连发丝都清晰可见。
兵马俑的形成也有一段历史。
据传公元前221年,秦朝灭掉六国后,要求宫司空抽调技艺精湛的工匠完成秦始皇的研发任务,随后各地制陶精英被召集到宫内,组成团队。
他们要研发的产品不是服务于贵族的,而是要制造出一批随秦始皇死后一起进入地下世界的人”。
要知道在古代用活人殉葬十分流行,因为统治者们想要在地下世界拥有像生前一样的权利,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发生改变,活人陪葬被思想家们唾弃,不过这仍改变不了贵族们对权力象征的欲望,他们又开始用木头等材质雕塑成人替代活人陪葬,秦始皇便是如此。
秦朝之前,人们制作的俑体型都小于真人,并且制作简单,但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对俑进行升级,即一比一比例制作,大型俑的制作难度比小型俑困难许多,但在顶级研发团队的多次尝试下,终于找到了方法,他们仔细对比发现黄土做底料不错,加入沙粒之后增强硬度制成的泥胚成型,随后采用粘塑等方法从上而下制作陶俑。
初佣完成后还要进行细节的雕刻确保真实,就连鞋底都要清晰的展现出来。
在这些工匠的仔细研发下,兵马俑成型,为了让整体看起来更加艳丽,工匠们还特意提取多种颜色绘制,使其更为逼真。
一个个兵马俑像是活了一样。
二、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兵马俑在塑造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形象生动,每个陶俑的形态装束都不一样,面部表情也千差万别,从他们的表情、装束和手势就能观察出到底是兵还是官。
但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共同特色,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兵马俑的表情和妆容都流露出一种来自秦朝的威严和天下霸主的从容。
在实地参观兵马俑的时候,游客看到的兵俑是灰土色的。
但当初在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并不是这个颜色,每一具兵俑身上都有色彩。
近期网上爆火的多巴胺穿搭在秦始皇兵马俑上也有所体现,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搭配十分潮流,不管是武士还是战马,都五彩斑斓。
这也间接证明千百年前,工匠们特意采用与皮肤颜色相近的色彩涂抹,这样保证与真实人体的颜色相接近,而头发、眉毛都涂的是黑色,身上衣服有红绿黑白等20多种色调,这些色调大多是用天然颜料制造而成。
兵马俑身上有一种颜色叫中国紫,这是人工制造的颜色,目前在自然界中没有发现。
1992年科学家在兵马俑上又多次发现这种材料,便称之为汉紫,此后又发现这种颜色在兵马俑上大量使用,所以现在又普遍被称为中国紫。
三、特别的绿脸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始皇陵的2号坑中,有一个编号为001的兵马俑。
这个兵马俑显得格外突出,因为他除了眼睛、眉毛等是黑色的之外,其他整张脸都是绿色的,但根据出土记录记载这张俑在制作上与其他俑并无区别,正因为它的特殊,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绿脸俑。
从出土到现在,专家对绿脸俑的猜测很多,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要出兵打仗,有些国家会在牛的脚上绑刀,士兵的脸上涂成各种颜色,装神弄鬼吓唬对方,所以绿色可能也是为了威慑敌人。
但也有专家表示,是脸部的这些材质在时间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呈现出来的才是这种颜色。
当然了,这些也只是猜想,因为现在的技术有限,对于兵俑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颜色,专家也没有办法给出更加精确的解释。
看了介绍,我们能够感受到兵马俑的奇特魅力,看到匠人们的精雕细琢,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其血腥残暴的历史,了解兵马俑的由来。
如果有机会,大家去陕西游玩时可以去参观一下。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想要结束乱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时代越乱,越会出现投机者,当他们获得了既得利益时,便不会轻易撒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时代的前行。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无疑是当时获利最大的群体,他们各自为政,丝毫不买老主子周朝的面子,甚至时不时还想着挑战一下他的权威。
疲弱的周朝如同内部已经腐朽的参天大树,抗击不了任何暴风暴雨,彻底凋零只是迟早的事。
经过多个回合激烈的大比拼,最终崛起了七个有实力的诸侯,它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即:战国七雄。
这七个诸侯国除了韩国和燕国之外,都有取周朝而代之的机会,只不过最终的秦国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而秦王嬴政也成为了刻进历史的始皇帝。
攻灭六国之后,嬴政意气风发,开始在中原大地做各种变革,将原本散漫的诸侯,凝结成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此举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
嬴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了彰显帝王的至尊地位,便授意李斯制定各种君权至上的制度,衣着、膳食、称呼等方方面面,都被贴上了皇权的标签。
为了增加皇帝及其诏书的权威性,秦始皇还命令丞相李斯镌刻一枚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
这枚玉玺意义重大,以至于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只要得到了它,也就意味着自己皇帝之位是合法的。
这枚玉玺正面刻着很霸气的8个字,那么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它如今何在? 传国玉玺的两种来历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向山东诸侯亮剑,第一个开刀的对象自然是实力最为弱小,又与秦国毗邻的韩国。
嬴政根本没有多在意韩国,连王翦都没有派去,只是派了内史腾攻韩,结果一路摧枯拉朽,直接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接下来的十年,就是王翦父子的高光时刻,他们一路所向披靡,将剩下的五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各个击破。
秦国由此一统天下,属于秦朝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各取其中的一字,构成“皇帝”称号,由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便自称“始皇帝”,我们现在则更习惯称之为秦始皇。
尊号已定,其它方面自然也要有所制度,毕竟秦始皇是个信奉制度的人,为了让天下人都要遵从他以及他所制定的制度,他便命令李斯镌刻一枚印玺。
古代以玉为贵,要制作印玺自然得找上等的玉石,而玉石的来源,在历史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是李斯命人寻到了一块上等的蓝田之玉,经过玉工的加工制造而成。
另一说是制成玉玺的材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在秦国灭掉赵国后,和氏璧落到了嬴政的手中,等到要制作印玺的时候,便想到了这块绝世无双的玉石。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国玉玺被玉工给制成了,正面刻了八个虫鸟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意思是是说,我(皇帝)是上天任命的,国运必将长寿,永久,昌盛。
传国玉玺的波折命运 传国玉玺制成之后,秦始皇在外出巡游的时候,也总会把它带在身边,有那么一次,在乘舟过洞庭湖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大风,眼瞅着要将龙舟吹翻,秦始皇立即将传国玉玺丢入其中。
传国玉玺就此失落。
只是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以为永远找不回这枚玉玺的时候,有人又将这枚玉玺给送了回来。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二世而亡,当刘邦进军灞上后,子婴自知无力回天,便投降于刘邦,并将传国玉玺奉上,后来刘邦开创了汉王朝后,这枚传国玉玺也被称之为“汉传国玺”。
等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由于皇帝年幼,玉玺则被藏在太后所居住的长乐宫,没有传国玉玺,王莽心里很不踏实,便派遣堂弟去太后那里索要。
太后很生气,但迫于压力又没法不给,便直接将其扔在了地上,结果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找寻能工巧匠,用黄金将其修复。
王莽被杀之后,刘秀又得到了这枚玉玺,可到了东汉末年,这枚玉玺又离奇失踪了,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意外又寻得了这枚印玺,便将其交给妻子吴氏来保管。
可是消息走漏,袁术听说后,囚禁了吴氏,强行夺走了印玺,袁术去世后,印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上,在此之后,传国玉玺又相继传到了曹丕、司马炎、赵石勒、冉魏等人的手中,一直到隋炀帝。
传国玉玺的离奇消失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一看势头不对,便带着杨广的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一起逃到了漠北突厥。
李渊和李世民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却没有这枚玉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李世民便命工匠做了不少玉玺,可假的终究成不了真。
李世民便兴兵攻打突厥,萧皇后看着唐朝势大,直接又带着玉玺回到了中原,李世民自此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动荡,传国玉玺也被各路群雄抢来抢去,后唐末帝李从珂得到之后,走投无路时,便举族自焚,传国玉玺再次消失。
宋朝建立之后,这枚传国玉玺依然不知所踪,宋太祖只好将后周制成的玉玺当作传国之宝。
到了宋哲宗即位后,有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枚印玺,并将其送到朝廷,宋哲宗急忙叫来十三名大学士来验证真伪,经过多方考证,他们一致认为,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靖康之耻发生之后,宋朝皇室几乎被金军如数掳走,这枚玉玺自然也被金国掳走,从此之后又没了踪迹,即便是元世祖忽必烈也没能寻倒它的下落。
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元大都,最终落到了权相伯颜的手中。
朱元璋称帝后,元顺帝带着皇室之人远逃漠北,这枚传国玉玺也不见了踪影,朱元璋数次派遣徐达对北元势力穷追猛打,寻找这枚传国玉玺也是目的之一。
只不过,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纵观明清两代,时常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都是仿造的赝品,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枚玉玺依然不知所踪。
时至如今,这枚传国玉玺还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它或许依然沉睡在北方沙漠之下……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等。
(图网,侵删)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