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许多场景中都有出现。
同时,龙也是古代帝王和神仙的化身,古代帝王也常以真龙天子”自称,是一种神异的象征,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权利。
随着龙文化的不断发展,龙也变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龙”这一形象在中国已经广为流传,因为意义独特备受追捧,但是也只是出现在神话故事中,那么到底有没有人真正见过龙呢?早在抗战时期,东北就发生了坠龙”的事件,难道龙是真实存在的吗?
营口坠龙”事件
在1934年,辽宁营口的一户村庄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正值夏日正午,天气十分炎热,在田地里耕作的农民纷纷躲在树下阴凉处避暑,突然田地里传来了一声喊叫,许多农民都上前围观。
吸引村民们注意的竟是一条龙!
这条龙受了一些伤,趴在农田里一动不动,不过通过通身的鳞片、头顶有两个犄角、有锋利的爪子,村民们还是能一眼认出这是条龙。
村民们都是第一次见龙,既有些兴奋又有些恐惧,通过传说他们都知道龙的威力,害怕龙突然对他们发起攻击。
为了不让这条龙死,村民们往这条龙身上浇水。
为了防止烈日对龙造成伤害,他们还给龙搭了一个棚子。
不过几天后,下了几场雨,这只受伤的龙似乎也恢复了健康,腾空而起之后就消失在了天空之中。
这个事件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民间传闻,而是在当时被《盛京时报》记录了下来。
据记载,这条龙并没有从此销声匿迹,而是在几天后又回到了营口,破坏了几间房屋和渔船,并造成九人死亡。
不过不久之后,有人在郊外发现了这条龙的尸体,当时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了一架白骨。
消息传到了政府相关部门,随后就有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将龙的白骨进行保存,准备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这件事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听闻营口发现了龙,纷纷从各地前往这里,想要一睹龙的风采。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正值战乱时期,龙的骨架在一次战役中不慎遗失了,从此再也没了消息。
直到2004年,龙骨又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一位来自辽宁的老人来到沈阳博物馆,声称自己有龙的骨头,并要把它捐给博物馆。
工作人员也不相信这是真正的龙骨,但是还是勉强收下了。
之后博物馆就涌入了很多人,都想看看龙骨是什么样的,消息越传越灵通,许多媒体也前往当地报道。
这时候,有人想起了当时《盛京时报》的报道,莫非这位老人捐出的龙骨,和几十年前营口的坠龙”事件有关系?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报道也缺乏细节,专家只能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博物馆中的龙骨”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一些人有点失望:这些骨头其实是一万年前野马的化石,并不是龙的。
这位老人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珍惜了大半辈子的骨头,竟然只是野马的。
事件真相究竟如何
《走近科学》栏目组为了调查营口坠龙”事件的真相,曾经专门前往当地,采访了几位目击者,他们都声称自己小时候,在营口造纸厂方向的天空中亲眼看见了龙。
几十年过去,当时还是小孩的他们都已变成了七八十岁的老人,面对采访,他们还是能清楚地回忆起自己遇见龙的场景。
虽然这几位老人都坚信自己在幼年时期,看到的就是龙,但是观众们还是有些不信服,因为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流传下来的龙骨”也被证实是野马骨头,并且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还没有在任何地方发现过龙”的踪迹。
不过,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马上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另一个版本中,1934年的那几天并不是大晴天,而是连日暴雨,营口又正处于沿海地区,大量的降水很快让城市内涝,人们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在一处街道发现了这条龙,当时它也是很虚弱,经过村民的救治才恢复。
专家随后猜想,这个生物其实不是龙,而是一种叫须鲸的动物。
须鲸经常生活在浅海地区,因为当时营口地区连日的暴雨,海风较大,随着海浪须鲸被吹到了岸上,被村民误认为是龙。
不过专家的猜想遭到了几位目击者的质疑。
首先,专家认为村民们发现的是须鲸,但是须鲸头部并没有角,而龙有两个犄角,这么明显的区别村民们不可能认错。
虽然须鲸和龙一样,都有短胡须,但是须鲸并没有爪子,与龙也有较明显的区别。
并且须鲸有两个鱼鳍,身上也没有像龙一样的鳞片,所以村民不会将须鲸认成是龙。
如果是须鲸的话,尸体腐烂之后留下的骨头也应该是比较新鲜的,不会成为化石。
并且节目播出之后甚至有目击者拿出了当时所拍摄的龙的照片,来证明营口这个地方,确实出现过龙。
营口坠龙”事件一时间成为了谜团,村民们无法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龙的存在,科学家们由于调查材料有限也难以得出事情的真相,而观众们也是比较好奇,关于龙是否真实存在也是众说纷纭。
我国各地关于龙”的传闻
除了营口的事件,我国还有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出现龙的故事。
1999年在武汉市的磨山景区,就有人声称看见过龙。
据目击者交代,当时天上先是刮起了一阵狂风,山上有700多棵树都被拦腰折断。
然后天空中出现了一团白雾,里面就浮现了一种像龙的生物。
当时是在晚上七点多钟,许多在山下的游客都声称自己也看到了龙。
不过随后专家进行了辟谣,游客们遇到的现象是旋吸水,被折断的树木也和这种现象没有关系。
在河南信阳也出现过关于龙的故事。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中午正在午睡的人们被一声巨响惊醒,顺着响声人们走到了河边,却被河边的一幕惊呆了:一条有鳞有角的龙躺在河边,而且尾巴像是断了一样,正在流血。
而且据目击者说,这条龙有一百多米长,比蟒蛇要长不少。
当时的人还比较迷信,看见了龙都纷纷下跪磕头,还有人在附近烧纸钱,供奉这条龙。
不过到了第二天,这条龙就不见了,只在河边留下了一个大坑,可这条河也改名成了龙河”。
除此之外,江苏高邮、山东昌乐也有人声称看见过龙,描述的也十分逼真。
但是这些民间的故事大都没经过证实,虽然经过代代流传,但人们也并未把它当作真事,大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了解,并且还有许多故事已经被认定为谣言。
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龙是真实存在的,其只是神话传说里面杜撰的形象。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黄帝在统一华西的时候,将不同部落的图腾进行结合,其中包括鸟、鱼、虫、蛇、牛、马、鹿、鹰等等,将每个图腾取了一部分之后组成了所谓的龙。
黄帝以文化的形式赋予了龙神奇的能力,有力地团结了各个部落。
虽然龙都不是真实的,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神兽都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显然龙的形象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支撑。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对神龙产生信仰的同时,也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不要把信仰变成迷信。
作者:长胖丸 校稿编辑;W
会议对深化综合窗口改革、“高效办成一件事”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
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乐成指出,综合窗口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办事不找关系”,优化政务服务资源、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必然举措。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系统统筹、小切口破题”工作思路,推动综合窗口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各地各部门要把深化综合窗口改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问题导向,扭住关键、以点带面、系统推进改革走深走实,最大限度利企便民,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李乐成强调,要深化流程再造,创新政务服务模式。
推动政务服务理念根本性变革,坚持以企业和群众为中心,统筹推进服务方式、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
坚持全局观念,压实各部门主体责任,理清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各自职责,依法科学重构跨部门办理业务流程,推动多部门跨层级事项集成办、部门协同办并联办,把“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和群众。
强化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省级统筹,推动各部门业务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辽事通”“辽政通”深度对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要聚焦关键层级,重点抓好县级综合窗口改革。
立足县级政务服务中心,通过授权委托、派驻人员、帮办代办等措施,推动服务职能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实现多点可办、就近能办。
要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推动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增加政务服务透明度,让企业和群众看得见、看得懂。
坚决防止自我授权,加大办事材料清理力度,积极推行“免证办”,真正把材料减下来、把效率提上去。
扎实推进“一网通办”,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更好实现网上办、掌上办。
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坚决去除办事大厅“机关化”倾向,坚决取消物理隔断,落实好首问负责制,深入开展“微笑服务”,细心做好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服务,不断提高办事群众体验感。
李乐成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鼓励支持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加快完善法规规章和制度规范,为改革保驾护航。
充分发挥试点地区标杆示范作用,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把综合窗口改革与“清风辽宁政务窗口”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办事不找关系、用权不图好处”成为常态,不断开创优化营商环境新局面,为实施好三年行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政知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中国人的这种属相,外国人也许看不懂,我们自己很多人也没有细究过:你到底是属黄牛,还是属水牛?牛,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一种动物,也是十二生肖之一。
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中国人的这种属相,外国人也许看不懂,我们自己很多人也没有细究过:你到底是属黄牛,还是属水牛?这不是吃饱了瞎问,而是在生物学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之下有两个属——牛属(Bos)和水牛属(Bubalus)。
它们完全是两种动物,就连“通婚”都做不到。
在河北承德市双桥区俊凤剪纸创作室,剪纸艺人石俊凤创作贺岁迎春生肖牛主题剪纸作品(年1月29日摄)。
新华社发(刘环宇摄) 类似的情况,在羊这种属相上也有体现:你到底是属绵羊,还是属山羊? 话说回来,黄牛也好,水牛也好,中国人都感到非常亲切且亲近。
一般来说,北方多黄牛,南方多水牛;蒙古、新疆牧区多黄牛,西藏牧区多牦牛。
牛,是人类驯化的体格最为庞大的物种之一,能与它相比较的,大概只有马和骆驼。
不过,从古至今,牛驯养和分布的范围,一定比马和骆驼要广泛。
虽然身强力壮,但是牛的性情总体来说比较温和,这也是大型食草动物的通性吧;虽然性情总体温和,但一旦发起牛脾气来,“顶起牛”来,那也是不得了、吓死人的。
这种丰富的性格,倒让牛看起来更加真实可爱。
牛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耕田,可以肉用,可以取乳。
用一句套话来说,它“浑身都是宝”。
在很多种田人的心里,它就像一位任劳任怨、值得依赖的家庭成员。
不少神话传说,也是基于这样的“牛设”而产生,例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老牛。
在辽宁沈阳中街步行街,市民观看福牛艺术雕塑(年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柳宗元告诉你,牛牛为什么那么可爱 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与牛有关的诗文。
大诗兄首先想介绍的,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牛赋》: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
垂耳抱角,毛革疏厚。
牟然而鸣,黄钟满脰。
抵触隆曦,日耕百亩。
往来修直,植乃禾黍。
自种自敛,服箱以走。
输入官仓,己不适口。
富穷饱饥,功用不有。
陷泥蹙块,常在草野。
人不惭愧,利满天下。
皮角见用,肩尻莫保。
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 这首赋体骈文,是柳宗元被贬谪柳州(今广西柳州)后,有感于当地人杀牛而作的。
他劝谕当地百姓: 你们了解牛吗?牛这种动物啊,身材魁梧,牛头硕大,双耳下垂,双角相抱,毛稀皮厚;哞哞牛鸣,低沉厚重,就像黄钟大吕一般。
它每天顶着烈日,耕田百亩;拉着犁耙在田间来来往往,这才有了禾苗稻麦。
它耕种和收获粮食,又驮着箱子、拉着车,把粮食送入粮仓,自己都没能吃上一口。
不论身在富家穷家,不论吃饱还是饿着,它都在付出辛勤的劳动。
你们这些人哪,不知道怜悯和感恩,为了自己的利益,把牛杀了,皮革牛角、从头到脚都派上了用场。
还有人把牛穿了鼻子,用牛来做供品祭品……唉,不管怎么说,牛对我们人类的贡献,真是没有其他动物能比得上! 应该说,这是一篇极富温情的、教科书级别的说明文。
感觉柳宗元就差脱口而出:“牛牛那么可爱,你们怎么能杀牛牛呢?” 上海博物馆藏商代晚期文物青铜器“凤纹牺觥”。
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事实上,在古代,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慎杀与禁杀牛类,一直是主流思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早在商周先秦时代,人们也只有在祭祀、出征这样的隆重场合,会杀牛作为牺牲;在诸侯会盟的时候,会杀牛马等动物“歃血为盟”,而拿到“牛耳”的人,所谓“执牛耳者”,就是盟主。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中国人的田园牧歌 因为牛是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又因为牛是人类最亲近的家畜之一,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牛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如果说有田园牧歌,这就是真正的田园牧歌,一幅上古时期中国人的田园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田园牧歌并不是在真空之中,它也包含着忧伤和思念。
这首诗描绘的是,夫君为国在外征战,妻子独守家园的情景。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夫君在外征战,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园。
请你回想家园的情景吧,“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日暮时分,公鸡母鸡都回到了鸡笼中,叽叽咕咕地叫唤;在外散养一天的牛羊,从长满芳草的坡地上缓缓走下,它们的身影笼罩在夕阳下,形成活动的剪影。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夫君呀,你一人在外,饿不饿,渴不渴?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牛羊仿佛不会说话的家人,它们温顺的眼神,是温馨家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员李义成在尧告村高山天然牧场了解牛的生长情况(2020年4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样优美的句段,流传久远,被后世很多诗人点化借用。
唐朝时期,杜甫客居三峡夔州时,写过一首《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客居他乡,日暮时分,看到牛羊下来,不禁想到《诗经》中的诗句,不禁思念故园。
在古代,牛羊不仅是家园的精神寄托,也是家庭的重要物质财富。
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
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这首诗的口吻,比较诙谐幽默。
好像一位大财主在用“凡尔赛体”抱怨:“唉,我家里真的没啥,没多少羊,也没多少牛……”结果,马上被人反问嘲讽:“谁说你没有羊啊?三百头一群呢。
谁说你没有牛啊?整整有九十头黄牛呢。
你看羊圈里的羊,羊角都攒在一起啦!你看牛栏里的牛,摇动着耳朵在反刍呢……” 不仅诙谐幽默,而且观察细致入微:“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湿湿”不是潮湿的意思,而是耳朵摇动的样子。
牛是反刍动物,进食很快、食量很大,然后再细细反刍。
反刍的时候,神态颇为闲适,摇晃着耳朵。
在新疆江布拉克景区内,两头牛躺在麦田里休憩(2017年9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你的那些牛羊啊,有的在丘陵山岗上吃草,有的在小河边饮水,有的卧着,有的走动。
你的那些牧人啊,有的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有的背着干粮。
这么多牛羊,一定是足够用来祭祀的啦! 全诗四段,虽然比较长,虽然有不少生僻字,但是相隔数千年,我们还是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透过牧童诗 看见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说到牛,我们就会不由得想到与它不可分离的一类人——牧童。
大家想过没有,作为一种庞然大物,中国人居然放心让小孩子来放牧它,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牛是一种本性善良、令人放心的动物。
2020年6月19日,媒体记者在拍摄徐悲鸿作品《牧童与牛》。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在中国古诗中,牧童诗词真是不计其数,而且很多都妙趣横生: 牧童词 唐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村庄四周,绿树繁茂,庄稼旺盛。
山坡上的乌鸦、鹭鸟,飞到牛背上,点点啄啄。
在老牛看来,这也许就是挠痒痒、捉虱子,不足为道;而在牧童看来,这些鸟儿也真是烦人,需要不停地驱赶,没法尽兴地在田野上撒个野啦。
山坡上的草儿真多呀,各家的牛儿三三两两。
雪白的小牛犊,来到河边芦草丛,哞哞鸣叫。
牧童采撷芦秆,做成芦哨,悠悠地吹了起来。
河堤对岸,传来同样悠扬的笛声,原来是隔壁村的阿牛。
笛声间歇,响起清脆的牛鞭声,牧童们玩耍之余,还是相当敬业的。
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两只飞鸟在水牛头上休息、觅食(2020年8月2日摄)。
新华社发(蒙钟德摄) 牛儿“开会”,难免磕磕碰碰,顶角斗牛。
牧童又挥起了鞭子:“牛儿呀莫要斗!当心官家来了,把你们的牛角都给锯了,拿去做号角,拿去做弓胶。
”用官家来吓唬人,这也许是大人教给孩子们的吧? 牧童词 唐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春到大地,放牛娃,朝朝暮暮去放牛。
春雨沙沙,穿蓑戴笠。
卧吹芦管,绿草茵茵。
猛然间,牧童爬上牛背,直立其上,腰间插满刚刚拔下的芦苇秆,修长、翠绿,头儿尖尖,仿佛一支支利箭。
“大老虎,我不怕,敢来我就射杀它!”初生牛犊不怕虎,果然如此! 牧牛儿 宋 陆游 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
衣穿江风冷,笠败山雨急。
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
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
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乡间,陆游创作了大量充满田园趣味的诗歌,其中就有《牧牛儿》。
诗歌浅显易懂,如同儿歌。
“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这些,都是中国牧童的“传统艺能”,踩在牛背上,牛儿走、我也走。
牛儿入水,牧儿不怕,牛儿仿佛与牧童有默契,始终有一块牛背露出在水面上,如同一艘小船。
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嘴村的农民在田间“犁春牛”(年2月2日摄)。
新华社发(邱海鹰摄) 细心的人会发现,以上几首牧童诗的情景,都发生在水滨湿地,所牧的牛儿,无疑是南方的水牛,也就是“吴牛”。
那么,有放牧黄牛的诗篇吗?当然有!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样的直立牛背,一样的顽皮童真,一样的无比默契,一样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本期编辑 邢潭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