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在中医里是一味名贵的药材,以前有不少农民去挖龙骨到药店里换钱,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镇附近的一座荒山,有很多老百姓去这座荒山挖龙骨,这座山也被称为“龙骨山”。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进入中国,很多外国的学者发现:“龙骨”其实是一种古生物化石,是一种珍贵的考古资料,应当好好保存。
1921年到1927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三枚古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人类头骨,之后几年里,更多头骨被发掘,考古学家称这些头骨为“北京人”。
当时的学术界,有人说“北京人”是中国人的祖先,还有人说“北京人”的后代已经灭绝了,中国人的祖先可能来自于非洲。
“北京人”头骨的发掘,对于人类形成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京人”头骨有多珍贵?
其一是难得
众所周知,古人类化石十分难得,相比北京人更久远的“元谋人”,目前只是发现了几枚牙齿。
而放眼全世界,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一只手也数得过来。
几百万年的风雨侵蚀,能留下来几片骨头都是十分不容易的。
每一块完整的古人类头骨,都是国宝。
其二是学术价值
人,是从古猿变化而来的,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的模样。
虽然古代的人,比如李世民,秦始皇,没有电脑和科技,但是他们依然也被我们称为“人”,但是往前推,当我们还是书上的猴子的时候,我们则将他们称为“森林古猿”。
那么到底是哪个时间点,古猿才进化到“人”呢?
有专家说,可以用语言的形成来划分,这是个不错的办法,有了语言,社会性就形成了,人也就从自然动物变成了社会动物,也就可以被称为人。
但是这个方法后来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语言肯定先于文字出现,但是我们想了解古代的事件只能通过文字的记录。
比如,我们因为春秋战国的记载才知道了“商”这个朝代的存在,而对于“夏”朝代的存在,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更加可靠的证据,所以国际历史学界一直没有承认“夏”。
那么,在语言形成的时候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人类还有办法选择一个事件划分“猿”和“人”吗?
人类学家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使用火。
火,在远古时代相当于原子弹。
是想,一个人遇到猛虎的时候,只是死路一条,但是要是手里有一把火就完全不一样了。
动物畏惧火,山林大火无异于动物们的一场核打击,所到之处,满是烧焦的尸体,火是所有动物的天敌。
但是有手的人可以利用火,保存火。
这就让人类从竞争者成为了支配者,人类也因为火得到了生存的筹码。
扯远了。
早发掘的“北京人”遗址附近,确实发现了不少的使用火的痕迹。
这对于古人类研究是个重要发现。
这也是为什么会被叫做“北京猿人”而不是“北京古猿”。
古猿的失踪与下落成谜
假如有“北京人”的头盖骨,再利用现在的技术,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样子,测算出脑容量,甚至可以通过头骨推断出当时的气候变化,还可以通过基因测量技术,鉴定一下“北京人”到底是不是中国人的祖先。
但是,别忘了开头的那两个字——假如。
当时北京人头骨出土之后,引起国际考古界的关注,外国的一众学者也愿意出资支持研究,但那时候有不少的文物走私,文物掠夺,所以中国政府就和美国签订了一个协议:挖掘出的一切化石和文物都属于中国,必须留在中国。
这乍一看是个很正常,很有民族自尊的协议,但是没人想到一件事:没有能力的占有就是在招灾!
在当时国民政府和美国的支持下,“北京人”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龙骨山的山顶,又发现了“山顶洞人”头骨,山顶洞人出现的比“北京人”晚,离现代更近。
本来吧,这是一件挺好的事,“北京人”化石和“山顶洞人”化石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产,应当被好好珍藏和研究,但是不久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二十多天后,日军占领北京,全范围抗日战争爆发。
北京沦陷,考古工作转移到了南京,但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骨却被留在了北京,当时全国都不是安全的地方,考古工作更显得无关紧要。
为了保护重要的文物,有心人打算将文物交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立的北京协和医院保管,当时美国和日本还没有开战,日军无权进入,化石还算安全。
但是随着美日之间关系愈发紧张,很多人发现一场大战难以避免,文物也难保不会遭殃。
文物需要转移!
当时提出的办法是把化石运出北京,直接送往美国保管,并且和美国约定,抗战胜利就归还中国。
此时却出现一个两难的处境,因为签订了协约,化石属于中国,所以名义上属于当时的为政府:汪精卫汉奸政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化石如果想要带出海关,就不能光明正大的运出去,汪精卫政府完全可以“合法”扣留文物,于是只好想办法“走私”。
因为各种原因,直到1941年底,美国才愿意接收化石,计划放在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运送者用极为精细的手法包装好全部头骨和大量的化石,以美国军医私人行李的名字上了货轮,由美国海军陆战队护卫运送,队伍离开北京,来到了秦皇岛港,打算1941年12月8日登上美国游轮。
就那一天凌晨两点(北京时间),大洋彼岸的珍珠港被偷袭,日本宣布对美国开战!
那一天,刚刚靠近海岸的美国游轮还未上岸,就被日本军舰追击而沉没。
同一时间,日军突袭了驻扎在秦皇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化石的护卫全部沦为俘虏,包括日本军方在内,都不知道这批化石的下落。
“北京人”终究还是没有等来美国的轮船。
从此“北京人”行踪成谜。
时至今日,这批化石依然牵动着不少考古学者的心,有人说就埋在北京日坛公园里,有人说藏在秦皇岛,有人说在日本沉船“阿波丸”号里,有人说在纽约,还有人说藏在日本皇宫。
其中可能性更大的是在随着“阿波丸”号,沉在了茫茫大海,但是打捞难度太大,这艘沉船至今没有被打捞。
这是整个人类史研究的遗憾。
如今陈列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里,有着警戒线保护的,其实只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复制品。
END
世间的动物千千万,年份亦千千万,人为何从无数的动物里,仅挑选出有限的十二种,让其轮回坐庄呢?以我之揣度,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如果选出的动物过于纷乱芜杂,极易引起混淆,不利于人的铭记;二是并非所有的动物都外观淑雅,寓意吉祥。
那些看起来凶神恶煞的动物,注定要被排除在外。
从某种角度上,人的生肖谱,近乎于人为动物张贴的“光荣榜”。
然而,榜上有名,或榜上无名,体现的只是人的好恶,并不能完全反映动物界的实情。
以亲疏论英雄,以相貌定取舍,这等一以贯之的“偏心眼”,难免要影响到人对动物的遴选。
那些丑陋的、肮脏的、面目狰狞的、杀气腾腾的、贼头贼脑的动物,毫无疑问,要将其拒于大雅之堂的门外。
然而,却也不乏令人大跌眼镜的例外,比如猪、蛇和鼠等。
人对猪的态度颇为复杂,既嫌弃,又怜惜;既蔑视,又不舍。
嫌弃与蔑视的,是猪的又脏又懒,贪吃贪睡,以及脑子的简单愚钝;而怜惜与不舍的,则是其性格的敦厚温驯和骨肉的唇舌之香。
猪不造次,不好斗,不惹是生非,不犯上作乱,单这些“优点”,就足以让前怕老虎后怕狼的人高枕无忧了。
比之猪与人的亲近,蛇不但远离人的生活,而且声名狼藉。
“蛇鼠一窝”之类的成语,诠释的,正是蛇在人心目中的形象之不堪。
但人对蛇的非议,多来自臆测,颇有诽谤的嫌疑,并无多少事实依据予以佐证。
蛇仅仅因为躲于幽暗,潜于草丛,人便断定其居心叵测。
真实的情况则是,蛇从不主动发动攻击,唯有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才不无被动地探出毒舌毒牙。
蛇的反咬一口,很像是退无可退地自卫之举。
况且,抽象意义上的蛇,早已沉淀为鱼龙混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亦不可忽视的精神元素与形象符号。
在传统的叙述语境里,蛇不但不蓬头垢面,而且还流光溢彩。
蛇代表着聪颖,代表着机智,代表着妖娆,代表着婀娜,代表着妩媚,或者,蛇干脆就活化为女性千娇百媚的替身。
在诸多的神话故事里,美女与蛇相互缠绕,相互衍生,相互替换,相互隐喻,水乳交融,难解难分。
除文人雅士对蛇极尽阿谀之外,民间对蛇的高拔,更是玄乎得离谱。
在迷信极度猖獗的荒僻角落,人们坚信蛇就是神的物化——神正是依附于蛇,将自己的旨意传播扩散。
立足这等观念,民间盛传着有关蛇的种种奇闻,极尽夸张地渲染着蛇的神通广大与睚眦必报,以此来警告那些磨刀霍霍的狂妄之徒。
据说,蛇一旦溜进某户人家的屋前檐后,好言好语地将其劝离,方为上上之策;若有哪位莽夫悖逆古训,挥铲舞锨,置蛇于死地,必会招致神鬼共怒,从而为自己及家人预埋下隐患的伏笔。
观览生肖,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有两种动物:一是鼠的“金榜题名”,一是驴的“名落孙山”。
鼠在人的眼里,形若小偷,狗苟蝇营,专事盗窃,既无堂堂之仪表,又无磊落之胸怀。
然而,鼠却堂而皇之地与虎龙比肩而立,混迹于榜单之列。
相比之下,驴却非常冤枉,论功劳,论苦劳,驴都不该遭此薄情相待。
牛耕地,驴亦耕地;牛拉车,驴亦拉车;牛从不驮运,驴却要负重远行,跋涉于千山万壑,劳顿于春秋冬夏。
驴流汗最多,挨鞭子也最多,却从不落好,甚至难以获得人的正眼相待。
人世间根深蒂固的偏见与势利,天地间冥顽不化的不公与不义,在驴的身上得以淋漓尽致地诠释——好在驴性情豁达,心地纯善,只求问心无愧,不求绫罗满身。
以下是一些关于为何将十二生肖称为“十二缺”的观点: ♡体现不完美与平衡 ♢在中国文化中,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念,认为完美常常伴随着缺憾。
十二生肖中的每一种动物都象征着不同的特质和属性,也各自存在着缺陷。
这暗示着世间万物都有其不完美的一面,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平衡。
♡反映性格特点与互补性 ♢十二生肖中的每个动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中既包含优点也存在缺点。
人们在了解十二生肖的“缺”时,可以反思自身性格中的不足,并通过与其他生肖所代表的特质相互补充,来达到更好的自我发展。
♡蕴含寓意与象征意义 ♢从传统信仰来看,十二生肖及其“缺”的寓意是对这些寓意和象征意义的提炼和概括。
♡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价值 ♢这一说法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深化,“十二缺”的解读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启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传统智慧。
综上所述,十二生肖被称为“十二缺”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
它不仅揭示了十二生肖所象征的动物各自的不完美,还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世界、人生和命运的独特理解。
同时,这一说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深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和困境的方法。
♥十二生肖分别缺什么? 十二生肖又被称为“十二缺”,源于古人对每种生肖动物生理特征或象征意义的观察。
古人认为它们各自存在某种“缺陷”,并以此隐喻人的性格或命运中的不足。
以下是十二生肖对应“缺”什么及其寓意: ♡鼠无脑 鼠虽机敏,但古人认为其“鼠目寸光”,缺乏长远规划能力。
民间常用“撂爪就忘”形容属鼠者记性差,只顾眼前利益。
♡牛无牙 牛作为反刍动物没有上牙,需反复咀嚼食物,象征属牛者踏实勤恳,但可能因固执而难以灵活变通。
♡虎无颈 老虎的脖子粗短,无法回头,暗喻属虎者勇猛果敢却容易忽视潜在风险,需学会适时自省。
♡兔无唇 兔子的三瓣嘴被视作“缺唇”,象征属兔者敏感温和,但可能因过度在意他人看法而缺乏自信。
♡龙无耳 传说中龙无耳(“聋”字即由“龙”加“耳”构成),寓意属龙者虽具领导力,但需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蛇无足 蛇无脚的特点对应“画蛇添足”的典故,象征属蛇者依赖直觉,需平衡感性与理性。
♡马无趾 马蹄不分瓣,象征属马者志向远大却可能忽视细节,需在行动中兼顾全局与局部。
♡羊无神 羊的眼睛呆滞无神,体现属羊者温和包容,但可能因被动错失良机,需更主动争取机会。
♡猴无腮 猴子因“尖嘴猴腮”被指缺乏面部丰润感,暗喻属猴者机灵好动,但需培养专注力。
♡鸡无肾 鸡的排泄系统特殊(尿液与粪便混合排出),象征属鸡者勤奋但可能忽视健康管理。
♡狗无味 狗的味觉迟钝,依靠嗅觉生存,寓意属狗者忠诚可靠,但需避免过度依赖直觉。
♡猪无寿 猪因常被宰杀而寿命短暂,象征属猪者乐天豁达,但需加强长远规划意识。
“十二缺”并非否定生肖的寓意,而是通过动物的自然特征映射人性的复杂。
古人借此提醒人们正视自身不足,扬长避短,实现自我完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