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形意拳的秘密,就在你入门练的那些东西上!

时间:2024-12-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有一些朋友多次要求我讲一下六合九要、武术基本功、无极桩的具体要求,关于六合九要前辈们叙述已经很多,其实不需要我再多舌的。

直到前几天一位朋友和我说孙禄堂写的六合九要看不懂,这是我没预料到的,因为在我看来那上面已经写得清清楚楚,想来是文化隔代造成的问题。

那么我就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武术基本功,迄今为止我看到最全面的是蔡龙云写得《武术基本功》一书,大家可搜来参考。

那个基本上是童子功的练法,小孩子大约从六七岁就可以开练。

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孩子要以抻拔、打拳为主,力量型训练为辅;二是所有的抻筋拔骨都要配合呼吸和入静,抻拔时吸气,到位了停一会入静,自然放松还原。

无极桩的具体要求前面已经说过了,补充两点:一是耳后高骨向上虚领,自然就是虚灵顶颈;二是尾椎骨垂直去找脚后跟的接触点。

关于六合九要,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关键是要理解形意拳的创拳思想。

形意拳的意思是象形会意,是法天地万物之形态取其特长特性融于一身,转而为拳术功夫,有仿生学的意思。

大家在理解六合九要之前,不妨先把四象搞明白,也即“熊膀、龙身、鸡腿、虎豹头”,其实还有个“猴相”。

现在很多学拳人认为这些都是古人故弄玄虚,其实是大错特错。

这些东西搞不明白,练拳就是本末倒置,练不出真东西来的。

这里要叹息一声,传统文化的断代也造成传统武术的断层,思路一错就全盘皆错。

形意拳的四象,包括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以及猴相。

传统武术的练法,是与传统文化并行无二的。

如同易经观察天地宇宙发现之理、象、数,一定会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所以,要想看明白前辈的著作,一定要重新读书,最起码把儒家的四书五经都读过来,再把道家和佛家的典籍有选择的学习,才差不多。

传统武术里面的大多数,都含有模仿动物的成分,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那天有朋友给我早早下结论的,确实不能学其形,而是要学其能。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怎么能够把动物的本能学到自己身上来呢?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因为动物的身体都是个器,是同根的,只是发生和表现不同,就可以改造。

如果你深入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真正的传承三昧,有些东西你会闻所未闻,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开悟了。

传统文化的文与武,多是从不同角度验证那个道体本质,无论你读书还是习武,最后都是可以明心见性,倘若方法正确且持之以恒,也是可以解脱的,这就是孙禄堂一笑而逝的秘密。

神奇吗?但绝对客观真实。

形意拳的四象必须始终在身,缺了哪一个都不是形意拳。

鸡腿力不成则无以进退,

龙身不成无以伸缩腾跃,

熊膀不成无以纵横发力,

虎抱头不成则筋力不整。

鸡有独立之能,睡觉都是一个腿撑地另一条腿收缩起来,这不是肌肉之力,而是整体平衡造就之力,而平衡则先从无极桩来。

鸡腿力出来后踩力巨大,不仅是稳。

练形意拳的脚力大,比如尚云祥踩碎青砖,比如褚桂亭踩碎青石,这不是练肌肉来的力量,是鸡腿力出来的表现。

说句玩笑话,都知道练形意拳的拳头上狠,其实脚上的功夫更厉害,普通人脚面被踩上那是要彻底残废的。

练鸡腿力一定要先从无极桩开始,求得极限状态下的平衡,而后通过三体式和劈拳反复体会掌握。

复一遍,鸡腿力不是局部肌肉之力,而是身体系统达到高度平衡后产生的力。

当然,我们不会像鸡提得那么高,只是稍微离地即可。

鸡腿力出来后,你会发现自己脚力越来越大,这个力是踩力,绝对不是跺或蹬力。

平衡感会越来越强,在行拳走步中可以体会下盘的稳健,这时候身体就出现了独立之能,感受全新。

所谓熊膀,我看多数人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孙禄堂先生讲是"项直竖之劲"。

这个项在哪里?有人肯定会说是脖子,你去看看狗熊哪有脖子?狗熊的脑袋下面就是肩膀,这就是所谓的熊膀。

项,是脖子到背之间那一块地方。

那里的肌肉叫斜方肌。

这么说估计就都恍然大悟了。

孙氏拳的力学结构,有两个大十字,其中一个与熊膀密切相关,做不到熊膀,相关的劲出不来,根本谈不上发力。

说到这一定会有很多人迷惘,因为知道熊膀的人多,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少,能够把熊膀体现在周身整劲中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当然,明白人肯定是有,只是不一定像我这样随随便便就说出来而已。

过去城市里穷人讨生活不容易,给人当学徒要给师娘倒三年马桶,之后看着你悟性和人性如何,才有选择地教给你。

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嘛。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磨掉年轻人的火性,过得了这关的人才能最后成材。

李玉琳从李存义到孙禄堂那,三年只学了三体式,其实是孙公在磨他,璞玉不磨不成器嘛。

齐公博开始也一样,跟了孙禄堂一年,觉得老头什么也不教他,跑到沧州学了几年一事无成,后来终于下定决心又回来找孙公,只求一技足矣。

孙禄堂还是教他三体式,一站三年,终成大器。

在明白人眼里,这个人最起码得是个璞玉,光这个还不够,还得有能磨出来的潜质。

今人多自大,脾气也大,所以能磨的不多。

身体上面的十字,就是两条胳臂水平伸直,与身体垂直线的交叉点。

这个点,就是上肢发力的根源。

有人肯定会问,手上发力不是从脚跟而起吗?这是个概念错误。

手上发力的根源在力点,脚跟上是调动桁架传导,二者是合作的关系。

数人手上发力的感觉都是从脚跟而起,这是人的常态,而不是内家拳的发力状态。

现在你找那个力点肯定发不出力来,觉得还是脚跟起力比较清楚,那就是因为熊膀没练出来。

熊膀出来后,时时刻刻能体会到力点和直项那部分筋肉的作用。

大家去观察狗熊上肢用力,力源的肌肉高高隆起同小山一样,这个就是熊膀。

曾经看过一期北极熊的节目。

北极熊在猎杀海豹的时候,是身体立起,两条胳臂和两个熊掌合在一起向下冲击,那一下非常明确地显示出熊膀的作用。

那个动作让人记忆深刻,因为非常类似马形和骀形的发力,只不过人是立着的,熊是趴着的。

所以十二形不是想学就可以学的,四象都没找到,学出来的都不是真东西。

熊膀出来以后,项背部分是浑圆的,那里有两组筋肉,练得高高隆起,带动整个部分如同龟背一样。

有的人天生肉少的,平时看上去骨瘦如柴,但那里是非常结实丰满的。

一旦发力,瞬间筋肉快速隆起。

熊膀成就,在开胸的基础上,自然就做到含胸,也就是常说的含胸拔背,这两个是一组的关系,不能单独拿出来说。

所谓虎抱头,即是头领的意思。

头是领一身之气血筋脉。

形意拳讲“虎抱头”,一说是精气神凛然,还有个头领的意思。

老虎豹子出击前,两个爪子抱在颌下,那个大脑袋是要“一挣”的,眼睛也瞪大了,下颌也收起来了,这样全身的筋就整了。

头领和四梢都是互通的。

虎抱头和熊膀一结合,上半身的整就出来了。

有朋友和我讨论丹田发力与力源的关系,这是内与外不同层面的问题。

在练和用中,内外是要紧密结合的,但离了谁都不行。

但四象是最基本的东西,主要是在身架方面讲规矩,这个规矩做不到后面都是白扯的。

有些朋友看来知道丹田的作用,但又不明白四象,这练的是跨越式的武术。

武术是要悟,但必须在练中悟。

内家拳就是这样一门学问,你练到哪一步有哪一步的感悟,说出话来明白人一听就知道你练的对还是不对,练到哪个程度,这个是绝对做不了假的。

我不想给一些朋友泼冷水,毕竟现在的人自尊心都强,所以说话都是讲究方式方法的。

练的对不对,得看你自己身上得没得,练到了就会得,得了就有悟,这个不会骗人。

如果四象真的不明白,不要骗自己,必须从头开始练。

你就算练出了丹田的种种景象,但打出来的不是形意劲,自然也不是形意拳。

万丈高楼平地起,明白师傅都是在一入门的时候让你下那些枯燥的功夫。

师傅不解说,你永远不明白,有人还以为师傅不教真东西。

我说过,内家拳的秘密就在你入门练的那些东西上。

无论孙禄堂还是孙存周,都把基础功夫作为极关键的步骤,基础功夫不到一切等于零,基础功夫到了一日千里。

过程中有很多关窍,这个是在师徒间口传心授而不见于外,比如鸡腿力怎么出来?比如四象又怎么能练整?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方法。

自己把形意拳练明白了,修行就真的全在个人。

还没明白的,少说多练。

所谓龙身,就是三折之形。

形意拳的姿态,看上去永远都是“三道弯”,不是直愣愣一棵柱子一样立起来。

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内有伸缩、外有束展的意思,使身体如同一个360度的球形弹簧,要紧得紧,要松得松,永远含着迸发出来的力量。

束展二字一命亡,奥妙就全在这龙身的伸缩里头。

龙身和龙形不是一回事。

四象是身架基础,每一拳、每一形,甚至一伸手一投足都含有四象

还有个“猴相”,这个不太好说明白,其实是个还精补脑的意思,只有过来人才知道妙处。

要把四象完整练出来,惟有孙氏拳的太极桩最好用,此桩含四象于一体,孙公特别强调要多练这个桩,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期盼。

孙氏拳开门的无极桩,是立拳的基础,在极限状态下练出平衡能力,其实就是始终找到自己的重心。

内家拳的技击,很大程度上就是双方重心的往来。

到了含一气,很多人不知其妙,其实是练重心转换,要练到重心换了身形上看不出来,这个是极其考验功夫的。

太极桩就是练四象,而后到三体,这个就不用细说了。

关于四象中的“龙身”,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关键,就是所谓的“龙折身”,这个问题必须单独拿出来说,因为确实很重要。

龙折身,就是身形以竖轴为中心转四十五度。

其实不仅仅龙身中如此,四十五度在形意拳中是个非常普遍而关键的数字,学者可在过程中慢慢体会。

仅就龙身而言,四十五度是为了达到全身球劲。

龙身的三折是竖向的,四十五度折身是横向的,还有一个伸缩舒展,是前后方向。

合起来就是一个三维立体的360度全方位整体身劲。

孙氏拳讲形意拳是实心钢球劲,怎么做到球劲?不是一想就有的。

我们是人不是神仙,想什么就有什么的好像是小魔仙或者小飞侠。

落实到具体是有方法的,这就是所谓的秘密或关窍。

提醒大家一点:我现在所讲的仍然是基础功夫,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基础功夫,是想练出真东西就谁也迈不过去的基础功夫。

形意拳打基础,就是要在身架上下功夫,静态上没问题了,再过渡到动态,等到动态也操之在手化之于心,才能谈到内功修炼。

我说真东西练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为什么?就是得练对了。

形意拳真练出劲来是很让人头疼的,因为它所谓实心钢球劲,并不一定非得打到你胸膛上才算成功,只要拿住了对手的中线,无论打那里都可以致胜,胳臂来了打胳臂,腿来了打腿,这就是所谓的打实不打虚。

但前提是你得真练出来,象孙禄堂公说的人一我十,人十我百,不然根本谈不上,所以就得从基础功夫里得。

有朋友问我,对那些不教无极桩、太极桩,直接教三体式和五行拳的孙门师傅怎么看?最起码这么多年,我所遇见的北方和南方的,还没有这么教的。

如果真有这样的师傅,且三体式和五行拳也都是孙家的,只能说人家的所传所授不一样。

其实三体式和五行拳但凡形意拳里都有,惟有无极加一气加太极是孙禄堂的。

起钻落翻是形意拳的根本特性。

劈拳的起钻落翻很明显,崩拳里能打出来吗?如果崩拳也体会出了起钻落翻,那确乎是入了形意拳的门径了。

其实,起钻落翻不能从具体的拳上去理解,要从身法上去理解。

身上有了,一举手一投足都得能出来。

如同劈拳和崩拳,打人不一定非按那个套子来,五行拳实际是原则和方法。

有些东西,门内与门外传授是不一样的,甚至反拧的也常有。

比如三体式的站法,多数人都知道的三七,或者孙氏拳的极限,其实真实里远不是那么简单。

去年我说练太极拳的,如果不知道气血里头怎么走的,不妨多和师傅亲近些。

形意拳又何尝不是如此。

宁传千手不传一口。

拳法不稀奇,里头的窍门才珍贵啊。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