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发生了许多奇闻怪事,至今令人难以解释,我们对这些奇闻怪事又有怎样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值得探讨的奇闻怪!
一、古墓长明灯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 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
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
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
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能量从何而来?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电能如何产生?真相到底如何?只能等待科学验证了。
二、《山海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异数。
《山海经》在古代一直是被作为地理书看待的,但是任凭学者们上下求索,却谁也说不清书中那些山在何方?水流何处?对于那些所谓神话的解释却仍是众说纷纭。
古人为什么要留下这样一部著作?《山海经》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
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也不能确定。
现在《山海经》在我们的眼里只是一部神话传说。
三、长江两次断流
公元1342年,江苏省泰兴县(现在泰兴市)内,千万年从未断流的长江水一夜之间忽然枯竭见底,次日沿岸居民纷纷下江拾取遗物。
突然江潮骤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
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这一奇怪现象在泰兴县再度出现。
当时,天色苍黄,江水突然出现枯竭断流,江上的航轮搁浅,历经两个多小时,江水汹涌而下。
这种突发的断流毫无征兆,也无法解释。
1954年长江断流
四、云南迷人湖
在我国云南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有一个奇怪的湖叫“迷人湖”,最宽处150 米,窄处60 米,水深1.5 米。
奇怪的是,如果人站在湖边高声讲话,本来晴朗明丽的湖面上空就会突然乌云密布,甚至立即下起雨来。
讲话声音越高,雨就落得越大。
这样的怪事实在让专家学者无从解释
五、武则天墓前无头石人
武则天死后,葬在乾陵,乾陵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帝王墓中最传奇的陵墓,数百年来,乾陵岿然不动,从未被盗,但乾陵出名却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和墓前的“无头石人”
在乾陵的朱雀门外,东西共有61尊真人般大小的石人,这些石人两手前拱,模样谦恭。
这些无头石人原本是有头的,现在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头颅被砸掉的痕迹。
那么,他们的头是被谁砸掉的呢?一种说法认为:唐朝武则天时万朝来仪,陵前的石人是外国使臣和侨居的外宾,八国联军入侵时,看到外国人竟然向武则天称臣守陵,一怒之下,全部砸下了脑袋!另有人认为,明朝末年,乾县爆发了瘟疫,当地人发现,一到夜晚这些石人就会变成狰狞的妖怪,吃人播瘟。
于是当地百姓拿起锄头,砸掉了石人的头颅。
到底真相如何?只能等待研究发现了。
各位何高见呢?欢迎留言!
每个生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性格特征。
而说到生肖中的猴,它不仅是机智、灵活的代表,也是欢乐、活泼的象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生肖猴的世界,领略它的风采。
生肖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猴子是一种能言善辩、机灵多变的动物。
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孙悟空就是猴子的一种化身,他聪明伶俐、法力无边,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神话人物之一。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乙巳蛇年将至,大街小巷、商场店铺逐渐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包围,玩偶、雕塑、衣服、手机壳等与蛇有关的装饰纷纷登场,可谓转角便能遇到“蛇”。
在一派喜庆之中,怕蛇人士却默默“碎了一地”。
对他们来说,蛇元素产品不仅不可爱,反而可能引起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有网友评论,“出门只想闭眼走,过节就像是过劫,能不能把蛇‘开除’出生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开除”虽是戏言,但不妨以此为引,先弄清楚让人害怕的蛇,是如何进入十二生肖的?提起蛇,我们常会想到蛇蝎心肠等负面词语,但在古代,蛇却是先民崇拜的始祖神。
蛇生存于丛林与河谷地,生命力顽强、捕猎智商高、生殖力旺盛,且蜕皮行为常被视为“死而复生”,极具神秘感。
种种特性,让蛇成为了远古图腾。
早在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便常见蛇的形象;神话传说里,创世神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山海经》中也记载了蛇耳之神等蛇神。
广受膜拜、为人敬畏,是蛇入选十二生肖的民间基础。
而关于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又有根据动物每日活动时间而确定之说。
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九时至十一时,蛇类始活跃,即为巳时。
以此相推,蛇便成为了十二生肖的第六位。
生肖之中,蛇排在龙后,也是龙的主要原型,多被称为“小龙”。
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蛇与龙一样,同样寓意着福气与祥瑞。
常言道“蛇不入无福之地”,古人认为有蛇出现就是好运气。
《抱朴子•对俗篇》称“蛇有无穷之寿”,《拾遗记》指出“蛇鹤延年之物”,表明蛇是长寿的象征。
蛇的知性、灵性和神性,被认为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古语称“宁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广异记》《崔炜传》等传奇小说记载着蛇报恩予财的故事。
具体在现实里,蛇也有许多益处。
一方面,蛇多以鼠类为食,能够控制鼠害泛滥,避免植被过度破坏以及粮食、牧草被啃食。
另一方面,蛇有着巨大的药用价值,蛇胆、蛇黄、蛇蜕、蛇油都能入药,可以活血化瘀、镇痛消炎。
在许多国家,蛇就代表着治愈和生命的力量,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的会徽都包含有蛇杖元素。
在文化层面,我们对蛇不必抱有偏见;在生理层面,如果害怕也实属正常。
有研究表明,婴儿观看蛇与其他动物影像没有显著区别;但听到恐惧声音时看蛇的时间比听到快乐声音时看蛇的时间长得多,对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差异。
这可能表示,人们对蛇本身并不害怕,但在学习“恐惧”时,倾向于将之与蛇联系起来。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40万人遭蛇咬伤,180万到270万人因此中毒,8万到14万人丧生。
一项对英格兰人的调查显示,38%的女性、12%的男性都害怕蛇。
或许正是在与蛇共存的岁月里,蛇的威胁已烙印入人类的基因记忆,并在代际延续与文化传播中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了怕蛇的恐惧本能。
所以,对怕蛇人士来说,与其努力自我克服,不如选择自洽,心态上告诉自己保持平和、见“蛇”亦喜,行动上不与本能对抗、绕道而行。
各个平台商家在设计新年装饰时,也不妨多进行一些创造性转化,不追求过于夸张的造型,而是深入挖掘其后的文化内涵、吉祥寓意。
今年春晚主标识中的“巳巳如意纹”,就是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并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既传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还在对称之中体现了方正与流畅的和谐美感。
在审美上丰富文蕴、在形态上解构重组,舍去一些令人恐惧的细节,以创新的视角赋予“蛇”全新的艺术观赏力,相信会让更多人不为恐惧所扰,接纳并爱上蛇年生肖文化。
这正是:乙巳迎春蛇影繁,怕蛇人士难欢颜。
设计焕新弘文蕴,方得佳节尽福缘。
大家晚安。
(文丨常晋)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