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真实存在的物种。
难道古人会将一个虚构的物种作为生肖吗?肯定不会。
为什么我们炎黄子孙会被称为“龙的传人”?那是因为我们的华夏先祖炎帝也即“神农氏”是神龙转世(神龙乃天地间阳刚之气化生,乃宇宙正道之代表。
其性至阳、至刚、至大、至正),故得此名。
我们又没有经历过黄帝蚩尤那个时代,那么我们有如何可以断定龙是虚构的呢?其实,龙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龙是一个高级物种。
在上古时期黄帝也就是“轩辕氏”的继承者颛顼“绝地通天”(天地相分,人神不扰。
神归神道,人归人道,各行其道,乱道天诛)之后,人类这个物种就被整体降级了,大多数人再也看不到另一个世界,也即是灵界中龙和一些其他上古神兽的存在了。
《礼记.五帝德篇》说:颛顼之后“治气以教民”。
为什么颛顼之后呢?《国语?楚语》记载:“颛顼之前,民神杂糅,人人祭神,家家有巫史。
”就是说,颛顼之前,是个非常好的时代,神与人都混杂在一起,人人祭神,家家有巫史。
但颛顼时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天地分离,史称“绝天地通”,神离开了人。
正因为这件事,黄帝才将帝位传给了颛顼。
从此以后,人类就进入了蒙昧期。
天地分离以后,神与人产生了距离,人再也无法与神直接沟通了,此时人们迫切需要有一个中间层,能使人不远离神,所以巫师就出现了。
历史上对龙的文献记载
1934年,辽宁营口就真实发生过一次坠龙事件。不过,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坠龙事件。
早在夏朝孔甲年间便有记载,当时天降二龙,一雌一雄,落在朝门之外。《后汉书.五行志》中有录:“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又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无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为此建庙立碑。皇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
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
”
《唐年补录》中记载:“唐咸通末年,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状,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有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
《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代成华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了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康熙六十年六月,金坛学宫前悬一龙,腥气逆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
西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后,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据仍然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该龙长约20多公尺。
这个动物外形像四脚蛇,脸形和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长须,身子的前半部分直径约一公尺多。
四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里。
它全身都是鳞片,形状像鳄鱼鳞。
任殿元至今仍满腹疑团,那条巨型动物为什么长得那么像画上的龙?
1953年夏天,豫东某地降落一条不明动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数里前往观看。据目击者所描述的形状,这东西像一条巨大的鲨鱼。
它的腥味招来很多苍蝇。
这鱼应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鱼类,至于为什么会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龙坠落的原因产生关联。
以上资料,多源于官方史志,并收录少数民间传说,但是这些足以说明龙的真实存在了。
其实这也不难解释,实际上龙现身就和海市蜃楼现象一样,都是另一个世界中情景和物种的机缘降频示现。
佛经中对龙存在的解释
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维度,实际上重叠着各种不同的灵性频率,频率各异的灵性同时也创化自身的时空维度。
各个空间维度相互重叠;由微观至宏观构成人类地球所有的物质现象,相互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代量子力学与超弦理论亦证实了这一观点。
十亿佛土道场、三界六道鬼神、天龙八部天众,合一构建了这宇宙世间一切的灵性与物质。
宇宙存在着各种意识能频率,意识能振动的频率不同,那么其所创化的灵质、所衍化的生命,所展现宇的宙时空维度也尽不相同。
龙族,实际上也是生存在宇宙多维时空里的众生之一。
由于龙的灵能频率与人不同,因此其身体也非以人间的物质构成,故来去之间无阻无碍。
其所活动的空间,很大一部分也重叠在人类的物质空间里。
以佛教的生命宇宙观来看,龙族自古以来与人类相互依存在这宇宙时空,也是属于多元时空生命众生之一。
根据佛经而言,众生由于嗔心习气重而福报大的因缘,而成为统辖各类鳞族生物的王者——龙族。
由于三界六道众生皆从心而生,各自频率也尽不相同,故虽然维度空间感觉是重叠在一起,但人类却难以肉眼相见,只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能感受到,或在极其特殊的状态下,才全然而现。
根据《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上记载,龙有好多种,或行于地上,或常居于空中,或恒依妙高山,或住于水中。
还分别有一头、二头乃至多头的龙王,还分别有无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的龙王等,也有专门守护佛法的八大龙王。
天龙是护法,海龙住于龙宫,统管鱼虾鳖等水族,又有降雨龙、守藏龙。
龙在远古时期是现身世间的,因人类好杀,龙有神通,就隐身了。
用天眼观,天上有金龙、白龙,也有黑龙等,大海中则有青龙。
龙的颜色跟它过去生的修行有关,前生大概都修道,因淫欲炽盛堕入龙身。
过去修得好的呈金色身,因有骄慢心,也有脾气,好斗的龙则呈灰色、黑色。
所以龙的种类不同,有金龙、白龙、青龙、黑龙,有胎生的龙,有卵生的龙,有湿生的龙,有化生的龙,又有虬龙、鹰龙、蛟龙、骧龙,又有天龙、地龙、王龙、人龙,又有鱼化龙、马化龙、象化龙、蛤蟆化龙。
龙主要管辖着河、海、湖,同时也在人间从事自然界云雨调动的职务。
由于存在的频率各异,人类只能从物质界的外观上看到云雨的变化运作。
事实上许多具有善根因缘的龙族,已成为宇宙正法的灵界护法,同时也不断的修行,以提升灵性频率来脱离龙界,转生到更高层的修行之地。
龙族操控云气的灵能极高,具有瞬间凝聚庞大的云雾水气来形成雨水。
当狂风大作时,人们只能看到漫天乌云翻滚,却看不到隐蔽在这浓密云气里头的幕后主手;可以说,风、雨、雷、电等,背后都有其灵识在操作。
龙的神通能力极大,佛教著名经典《华严经》也提到:“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注,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思议。
”按古人记载;龙,是种灵畜,有五通,能大能小,能隐能显,一般凡夫肉眼看不见。
《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
”自古以来一直都有现形龙的踪迹。
根据佛经和道经记载,龙有五种颜色;金、青、乌、白;个别之间能力也有所不同。
由于龙的灵质频率比较高,其结构形体也不是地球的基本物质组合而成,故来去就不限于人类的物质时空结构。
因此可以随意来去如风瞬间隐没,腾空入海皆任意游走。
龙在天空游走的速度非常快,根据一些视频所拍摄到的画面来判断,那是以一秒上百公里的速度来游走,犹如闪电般快。
在地面观望,其形体之大,少说也有几百公尺长,看上去是一种非常庞大的生物。
事实上龙身并没有固定的长度,其身体可根据需要来变化大小,在天上可大至绵延数百米长,小至在几寸长都有。
在人间显现时,一般会根据物质空间的状态来展现;从数公尺到几十丈长;形体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意念来决定。
龙对水的管理与运用,可以说是随心如意了,端看龙卷风那股庞大风力,大家就可知道龙的灵能力量有多大。
龙属水族一类,所以非常懂得以水气来当媒介来游走四方。
水气在灵能较高的灵界来看,其内部含有庞大的能量。
由于龙的形体不是人间地水风火四大凝聚而成,加之灵能频率较高,身体结构精细盈,因此它能轻而易举的善用水质中的能场;而且只要少许云雾,顷刻间即可飞越数万里。
佛教著名经典《华严经》里记载说:“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注,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思议”;这庞大的力量可从卫星图那壮阔的台风形状而见识到。
龙的灵质频率较高,以一般人类的肉眼视觉感官,不可能直观到它的存在;就像我们看不到存在身旁的各种频率射线一样。
惟有少部分人,通过修行提高了自身灵质频率,打开了间脑的松果体(俗称第三只眼),唯有达到与龙的灵能维度频率一致,才能看到龙族存在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低频空间,会出现有形有质的龙身体呢?这基本与水的原理一样;水的频率达到沸点时(电子旋转的速度提高时),就会蒸发为气体,进入空气中隐没;冷切后(频率下降),就凝聚成有形有质的水一样。
所以它只要把自身的灵能频率往下调,降低到和我们的所处的物质频率一致,那么大家就会看到其形体,而且还能闻到其身上所散发出鱼腥般的味道。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