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求知所
文章由历史求知所头条首发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这首歌谣引出了沉在江心三百余年的惊人财宝,也引来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盗宝奇案。
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出现了一件奇事,每到夜晚,镇子附近的岷江上都会驶来成群的船只,而船上的并非夜里捕鱼的渔民,而是身穿潜水服,手持金属探测仪的怪人。
嫌疑人所用的潜水服
这些怪人趁着夜色跳进江中,不知寻觅着什么,而后,这些船便悄悄驶向四方。
也是从出现这些怪人开始,四川乃至全国的古玩黑市上,开始出现一些新奇的宝贝。
这些宝贝有的是金册,有的是银锭,有些是刻有“西王赏功”字样的钱币。
这些文物无一不是上等的宝贝,一时间引来了各方的关注。
而这样大量涌现出的宝贝自然逃不过警方的眼线。
经过警方的层层排查,很快,岷江上奇怪的活动就引起了警方的警惕。
缜密分析调查后,警方确定了岷江上的奇怪活动正是盗宝人在进行非法发掘活动!
此事事关重大,警方立即成立了“2014.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专案组。
可经过专案组的调查,结果竟然令人大跌眼镜。
岷江盗宝所用渔船
盗窃者并非专业的盗墓团伙,而有一半是岷江附近的农民!
这个结果让警方惊讶不已,为何这群农民不仅会有专业的潜水设备和探测仪,还会知道江下埋藏着宝藏呢?
而更让警方和社会好奇的是,江水之下,究竟是谁的宝藏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财宝的主人张献忠
张献忠的宝藏和楼兰王陵、西夏王陵、李自成和石达开的宝藏并称为华夏五大失落宝藏。
江口镇岷江边寻宝的人
张献忠,陕西定边县人,明末著名起义军领袖,曾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并写下过著名的《七杀诗》。
这样一位争议不断的历史传奇人物,拥有一个并不显赫的出身。
他曾经当过兵、当过捕快。
在延绥镇参军时,因犯法而险些被斩,只因为主将看他相貌奇异,所以放了他一条生路,只打了他一百军棍,便放他还乡。
流落民间的张献忠心中充满了明王朝的恨意。
在天启末年,陕西饥荒遍地,农民得不到政府的赈济,于是纷纷愤而起义。
先有王嘉胤、王自用暴动,后有王左挂、高迎祥等人起义响应,就连名将李自成也在米脂起义后加入了高迎祥的队伍。
一时间,陕西成为了全国的暴动中心,战火遍地。
而这兵荒马乱的乱世却正合张献忠之意,对明朝早有不满的他马上聚集了十八寨的农民起义以响应王嘉胤。
起义后,张献忠及其手下将领自称“八大王”。
而张献忠由于身形瘦而彪悍,面色微黄而被称为“黄虎”。
起先,张献忠投于王嘉胤旗下,但很快自成一军,成为王自用手下三十六营中的一营。
而张献忠这头“黄虎”不仅勇猛,更因为他幼时读过书,所以在农民起义军中以智勇双全著称。
他的军队也成为了三十六营中最为强大的一营。
陕西很快就不足以让这头“黄虎”大展拳脚。
崇祯六年,张献忠随着高迎祥南渡黄河,逐鹿中原。
崇祯七年,张献忠率军入川,并攻克川地重镇夔州,本欲围攻太平,但此时女总兵秦良玉率明末强军“白杆兵”赶来。
张献忠不敢对阵,仓皇而逃,却在路中恰巧遇到秦良玉之子马祥麟回川。
张献忠的军队又被冲杀一阵,狼狈撤入湖广地区。
崇祯八年,张献忠、李自成等高迎祥帐下“十三家”起义军受困河南,经过商讨,以张献忠的军队为主力,由李自成、高迎祥辅助,三位首领向东挺进,直取明朝中都凤阳。
攻克凤阳后,张献忠不仅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更拆毁明太祖出家的皇觉寺、砍毁皇陵附近的古树、开掘皇陵、屠杀城中富户和官员,展现出了极为残暴的一面。
得知此事的崇祯帝戴孝去太庙恸哭,并严厉查办了所有与凤阳一战有关的官员。
可这些都没能阻止张献忠军队的冲杀和挺进。
张献忠极富有指挥战斗的天赋,在他的指挥下,庞大的起义军军队行踪飘忽,所到之处,杀得官军节节败退,无一合之敌。
可崇祯九年,高迎祥不幸被俘身死,而李自成转战潼关以西。
此时,潼关以东的军队以张献忠最为强大,他自然成为了明军围剿的对象。
崇祯十一年,起义军中再无统一指挥者,于是逐渐陷入劣势,渐有被逐一剿灭的趋势。
在内阁大学士杨嗣昌制定下“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后,纵使强如李自成的军队也屡次受挫,锐气不再。
加之刘国能等起义军首领归顺朝廷,张献忠的压力空前沉重。
加之张献忠在袭击南阳的战斗中失利,更在战斗中受伤,不得已退居谷城,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安”。
可“招安”后,张献忠继续聚集军队,囤积军需,并不受改编和调遣,只是暗中休养生息,伺机而动。
崇祯十二年,认为时机成熟的张献忠再次兵出中原,暗处歇息的李自成、罗汝才等人也纷纷响应。
熊文灿、左良玉等人率明军再次追杀,却被张献忠引入陷阱,损失万余精锐,左良玉伏鞍而走,甚至丢失了印信。
此后,崇祯帝命大学生杨嗣昌节制全军,讨伐张献忠,面对“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张献忠和罗汝才联手,以“避实击虚”的战略反击。
各地遭受明朝压迫的百姓也纷纷向起义军提供明军的情报,而张献忠也派士卒乔装打扮,收集明军的动向,使得起义军神出鬼没,使得明军损失惨重。
但是在巨大的包围网中,张献忠纵然真是猛虎也难以伸展拳脚。
最终,张献忠决定突破包围圈,再寻良策。
崇祯十三年,张献忠在战斗中不断失利,几乎被尽数剿灭,在危机中,他以重宝贿赂左良玉,并告诉左良玉“若非有我未除,你早已被朝廷给杀害了。
”
趁着左良玉心神动摇,张献忠终于侥幸逃出包围,并利用左良玉和镇守新宁的邵捷春之间的矛盾,闪击新宁,终于突破新宁防线,逃出了杨嗣昌布局的包围圈,顺利入川。
在四川游击大半年后,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一鼓作气,击溃了左良玉的追兵。
以为时机成熟的张献忠再次挥师出川,锋指鄂中。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攻克襄阳。
襄阳是明朝重镇,城中军需、银两无数,张献忠分银十万两赈济灾民。
襄阳的攻克意味着杨嗣昌的包围网被彻底粉碎,杨嗣昌因此忧心而亡。
此后,张献忠率军东征西走,数次面临绝境,幸好有李自成等将领的响应才免遭彻底失败。
几经兵败和东山再起,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攻克武昌,处死楚王,搜刮楚王府中财物,据记载,财宝多达数百车。
攻克武昌后,张献忠自称“大西王”,并建立了农民政权。
可此时李自成也在襄阳称王,他对张献忠的据地称王十分不满,恰巧此时明军也前来围剿。
面对这样的险境,张献忠选择了南下湖南,占领长沙。
几经攻伐,张献忠凭借着严整的军纪和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在腐败的明朝守卫中肆意砍杀,很快便控制了湖南全境以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再次率军入川。
这次,他的起义军攻无不克,即使是老对头秦良玉的军队也再难以阻挡张献忠前进的步伐。
顺治元年,张献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并在成都建都,号称“西京”。
就这样,张献忠完成了从一个流落民间的士卒成为了“一国之君”,而在多年的转战中,张献忠也截取了大量的财富,这也使得“大西王”富甲一方。
张献忠的财宝传说
虽然张献忠富甲一方,但是终究只是龟缩在川地的一方豪强,怎么能与据有大半大明国土的清朝相提并论?
顺治三年,苦苦支撑的张献忠终于放弃了抵抗,准备放弃四川再图后事。
根据《彭山县志》中的记载,顺治三年,张献忠率领十万精兵撤出四川。
可是在撤离之前,张献忠就得到情报,清军已经封锁了旱路,只有水路可以撤退。
就这样,张献忠带着他积攒多年的财富,乘船撤离。
可是,船行至彭山县江口时,早已埋伏好的杨展施展火攻计,冲天的火潮令张献忠和他的军队措手不及。
此时,再携带着大量的辎重无疑是自取灭亡,于是张献忠忍痛命令士卒将携带的大半金银财宝沉入江底,以期日后再来捞取。
趁乱逃回成都的张献忠马上截流锦江,在江底挖下大坑存放剩余的财宝。
将财宝埋藏好后,张献忠下令开闸放流,并杀害了所有知道此事的士卒和工匠。
江口沉银遗址挖掘出的文物
而这段历史,在史书中被称之为“锢金”。
此后,张献忠被杀害,这批埋葬在锦江底的财宝便再也无人知晓去向。
财宝的今生
大西王毕生的财宝不知所踪,自然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与觊觎。
而对财宝的寻找与挖掘,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当年杨晨眼看着张献忠向江中沉入财宝,自然心中贪念大起。
有传言,张献忠撤退后,他马上组织兵士打捞江中遗物,并因此成为最富有的军队。
乾隆五十九年冬天,有传言,一渔民在江中打捞起一个刀鞘。
这件事马上引起了四川总督的注意。
他着令下属前往锦江打捞,获得了大量的财宝。
咸丰年间,咸丰帝听到有人从锦江一夜暴富的传闻,命人前往锦江进行打捞。
可是遗憾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成都将军裕瑞并没有找到张献忠的大批宝藏。
从此,张献忠的宝藏就像藏匿入了传说和历史的夹缝之中,再也无人能辨识出它原本的样貌,也再也没有人能在偌大的锦江中找到令人羡慕眼红的宝藏。
民国时期,四川的军阀还专门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企图寻找张献忠的宝藏,但可惜的是,他们倾尽人力物力也没有找到那份遗失的宝藏。
2002年,《世界年鉴》公布了一批世界宝藏之谜,其中张献忠宝藏位列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
2005年和2011年,由于江口上游修建水坝,岷江水位降低,销声匿迹了数百年的宝藏又露出了蛛丝马迹。
于是,这些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盗宝人。
偶尔有渔民在江中打捞起黑色的金属,甚至有农民捡到大的银锭。
这些意外收获令农民们想起了一直在当地流传的古老歌谣。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
于是,这些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盗宝人。
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终于让这笔宝藏浮出了水面。
得知锦江江底有大量文物的消息,政府很快就成立了专家组,前往考察。
经过一番调查,专家在村民口中得知,在江口附近的密林里,有一条雕刻的石龙盘踞崖壁,栩栩如生。
专家按图索骥,果然在崖壁上发现了一条石龙,而在石龙对面的崖壁上,则发现了一头已经严重风化的石虎。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石龙石虎雕塑的南面,专家组还发现了一处石刻,上面刻着“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中华宝藏兴,民族绍千古。
”
而这些发现更加地坚定了专家心中的猜测。
水下一定是张献忠的宝藏!经过仔细的勘测,最终,专家们决定采用围堰筑堤的方法进行考古。
在专家们的努力下,一件件精美非常的古代珍宝被挖掘了出来。
它们不仅象征着莫大的权力和财富,更象征着一代豪杰,大西王张献忠波澜壮阔的一生。
而这份珍贵的宝藏,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莫要太过于珍惜宝藏而丢掉了身家性命。
张献忠沉船宝藏的发现带给国家巨大的财富,也带给了民间另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
先看看李自成生命的最后时刻。
李自成兵败武昌后,被清兵连续追击,疲于奔命,兵败如山倒,急急如丧家之犬,等到他逃亡到通山县九宫山区的时候,看了看身边的人马,只有二十多个骑兵了...... 更倒霉的是,在九宫山,几百名乡勇发现了他,迅速对他进行围堵,身边的二十人拼死血战,保护李逃脱。
等他逃到牛迹岭时候,被一个乡勇分队发现。
带头的叫程九伯和李自成拼死肉搏,并一下子把李按到泥窝里。
李自成混乱之中想拔出剑砍杀程九伯,没料想在污泥里剑拔不出来。
这时候,有个乡勇拿着锄头赶了过来,一下子砸到了李自成的头上,天昏地暗,失去了知觉。
程九伯随后砍下了李自成的头。
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但是。
李自成真的死了吗?赶来的大顺军前来寻找李自成的尸身,但是血肉模糊,很难辨认,于是有人猜测他是金蝉脱壳。
据记载,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攻破京城后,对皇亲国戚进行了严刑拷打,获得白银10200万两,黄金150万两,还有大量的珠宝玉器、古玩字画。
那么这些巨额财宝最终的去向在哪里呢?这里不得不提到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一直流传着“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歌谣最终得到了印证。
到了2005年以后,在彭山出江口清淤过程中出土了非常多的文物,包括写有“大顺”年号的纯金书册、银锭及“西王赏功”金币、银币等。
通过与翻阅史书相论证,能够十分确定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是真的。
2017年,又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出士明代金银珠宝上万件。
关于李自成藏宝地点的传说,也一直流传着两个神秘的歌谣,至今未有人破解。
乐昌县金城山一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歌谣,据说破译出这个歌谣就能找到李自成的宝藏。
“前三山、后三山,过了三山转九弯。
左有青龙伴皇榜,右有白虎朝马山。
” 一开始,没人把这个歌谣当真。
直到2001年,乐昌县真龙仙上矮村突发山洪,从山里冲出数十斤刻有大顺字样的金银宝物,一下子让人们对当年的传说开始相信了。
要知道,当时刘宗敏将夺来的金银全部融化,铸成500两一个的金银块,上面刻着大顺。
发现的这些金银,正好又印证了这个说法。
根据传说,金银藏在金城山的跌狗洞。
村民自发组成寻宝队伍,进行好几次找寻,都无功而返。
除了这个歌谣,还有一地也流传着关于李自成宝藏的歌谣。
在湖南的莽山一直有人传唱:“石岩冲,三座桥,慢行百步走,三窖金。
” 有人认为,李自成败退莽山后,屯驻在永昌村。
碰巧李自成疾病发作,疼痛难忍,这时候村里有个叫黄法贵的医生及时赶来,帮助李自成看好了病,李自成为了报答这个医生,赏赐金银财宝,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这个说法真伪难辨,不过确实有清兵围剿莽山的记载。
近年来,寻宝人在莽山的皇藏岩附近,竟然发现有李自成的墓碑,而且顺带发现了不少大顺永昌的铜钱,这些发现大大印证了传说的真实性,但是经过多年的寻找,还是没有找到可靠的线索。
也许,伴随着越来越多线索的涌现,这个历史谜团最终会被揭开。
但是在古代,没有今天的这些方法,很多人为了积累财富,通常的方法就是:寻宝。
我们的国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有数不清的传奇事件,比如宝藏就是一个流传至今都仍然津津乐道的话题。
古代的王朝更迭频繁,行军打仗改朝换代之际都会流传有谁谁留有一笔宝藏,藏在无人知道的地方,一旦后人寻找到机会,挖出宝藏,招兵买马又可以有了称霸天下的物质基础。
不过虽然传说很多,但是几千年来我们也没有看到有谁是利用挖掘宝藏来天下争霸的,随着岁月的慢慢流逝,这些宝藏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没有人知道真假。
成吉思汗的宝藏之谜 成吉思汗曾经带领蒙古骑兵横行于世界,打败不少的对手,征服了很多的国家。
蒙古人是马背上兴起的民族,建立政权之后,由于蒙古人有制度规定,缴获的战利品不是私人可以拥有,必须交给大汗来统一分配,也就是要充公。
所有人的财产都来源于大汗的恩赐,而不是自己私有。
也就是说蒙古人在战争中夺取的各种财物都只是给国家国库增添数量,最后还得是最高的统治者来安排奖赏,一旦个人私自去藏小金库,处罚是很严重的。
所以征服了广大地区的蒙古帝国,可不是打打杀杀而已,战争本来就是掠夺财富,所以蒙古人劫掠得来的财富肯定是数不胜数,总金额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么大一笔财产肯定是堆积如山,没那么快就消耗完。
但是奇怪的是,自蒙古国被朱元璋攻灭之后,元朝的这一大笔财宝压根没见踪影,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也没有任何的线索,似乎真的就是个传说。
明朝的统治者也一直在致力寻找,但是依然一无所获。
今天的人们分析,这笔宝藏应该是埋在元朝历代的帝王陵墓当中,特别是成吉思汗的陵墓里面。
但是蒙古帝王的陵墓简直比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还要让人捉摸不透,直到现在都没人清楚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里。
有的专家分析蒙古人为了防止盗墓,采取了用马匹踏平陵墓封土的办法,不会留下地面上陵墓的丝毫线索,这种办法在草原上非常有用,一旦踏平就没有任何线索可以发现,和草原彻底融为了一体,直到今天不仅成吉思汗的陵墓没发现,而且蒙古其他帝王的陵寝也毫无线索。
所以这笔可以称为世界最巨大的一笔宝藏,还得继续留给世人揭开秘密。
张献忠在四川的宝藏 张献忠战败在四川江口沉银的传说可谓是人尽皆知,也有不少记载,反正就是言之凿凿,很多人一直都在致力寻找。
明朝末年和李自成同为起义军领袖的张献忠,于四川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自己当上了大西王,在此期间张献忠可没有闲着,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的政权巩固积累了丰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后来清军入关,面对清兵的攻击张献忠一败再败,毫无抵抗之力,自己在战场上被射死。
有人传说张献忠的部下在败退之时把满载财物的船只沉在彭山江口,等到后人挖起来当军资。
也有传说是张献忠在大战之前就预感要败,于是提前就把宝藏埋在大山之中。
张献忠的江口沉银事件在四川可谓是人尽皆知,甚至都还有儿歌编唱。
在20世纪的20年代以后,江口沉银的岷江河道经常发现文物,银子和金册金印等文物也被当地居民发现,自此遗址就遭到了很大破坏,后来公安部挂牌督办倒卖文物案,光是文物就就追回了数千件,涉案的金额高达三亿多元。
为了进行保护,2016年国家批准启动遗址的保护性发掘,先后出土了各类文物几万件。
张献忠的江口沉银事件基本被证明属实,不过现在有寻宝想法的人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太平天国宝藏 太平天国在洪秀全的领导下,利用拜上帝教的宗教思想,短时间聚集了大量的起义军,一时间席卷清政府的半壁江山,大有取而代之的态势。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之下失败了,不少的将领也被清军杀害。
不过太平天国在洪秀全等人的领导下,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很多年,期间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制度,其中和宝藏相关的就是“圣库”制度,圣库其实就是国库的意思。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规定所有人的财物不得私自拥有,必须统一上缴圣库来平均分配,但凡是有私自藏匿银钱五两以上的人,一律处以死刑。
如此,搜刮到圣库里的财物自然多不胜数。
据说清军曾多次派出奸细前去打探圣库的情况,消息反馈说里面的财物堆积如山,金银如大海一样不可估算。
但是后来湘军攻破南京之后,全力去搜寻圣库里面的财物,但是任由湘军在南京城里面掘地三尺,始终一无所获,甚至于曾国荃把俘虏的太平军将领严刑拷打逼问,也没有任何线索。
无奈最后只得上书报告朝廷,说圣库只是一个子虚乌有传说。
不过当时的慈禧太后并不相信,毕竟有之前的探子汇报,有大臣就怀疑是曾国荃把宝藏给私吞了,也有人认为是被石达开带到四川隐藏起来了,反正众说纷纭,没有可靠证据。
不过按照太平天国领导人后期的奢靡堕落,所谓的圣库恐怕早就被挥霍一空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