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地震

公元前1099年的汶川地震 导致岷江改道 进而导致三星堆消亡

时间:2023-07-25网络作者:小白

文/万物君

公元前1099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为商帝乙三年,周文王立国八年。

这年6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这次地震被文献给记录了下来。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商帝乙三年,夏六月,周地震。

《吕氏春秋·制乐篇》记载: 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从记载来看,文王所在的周原,有明显震感,但并不位于震中。

震中很可能位于龙门山地震带的汶川到龙门山镇一带。

这次地震与三星堆突然消亡的时间一致,对此,四川大学硕士生导师、时为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的范念念曾发表论文称,该地震引起岷江改道,导致三星堆附近的江水枯竭,从而被迫迁徙。

1

在范念念看来,地震之前的古岷江河道为:岷江在今汶川雁门一带向东南方向的雁门沟流淌,穿过光光山,并沿今白水河、湔江流向沱江。

地震之后,光光山山体滑坡,峡谷阻断,堰塞湖湖水上涨,并在雁门与汶川县城间的低矮分水岭溢出,向西南流向汶川县城,与杂谷脑河交汇,形成今日岷江上游的水系形态。

2

那么,该如何从地质上证明这一改道呢?

范念念在论文中给出了若干理由,现整理如下:

(1)湔江关口(出山区进入平原处,为彭州丹景山镇)以上虽然是山区河流,但白水河桂花水电站以下,除有一段约300m长的峡谷外,河谷均十分开阔,新兴镇止马坝河谷宽近1000m。

然而河水流量较小,与宽阔的河谷极不相称。

(2)白水河桂花电站以下沿左岸的连盖坪、国坪、郭家坪、董坪有一约 7000m长的阶地,阶地上卵石量极大,且具有一定的磨圆度,无法由流域面积不足130平方公里的白水河形成。

(3)上述阶地由董坪一带向上游延伸至白水河中,而并不在白水河口处向湔江上游延伸,这说明白水河可能曾经为一大的河流,而今发源于银厂沟的湔江上游只是条小支流。

(4)雁门沟峡谷谷底具有深厚的堆积物,且水流不能铺满谷底,具有这种特征是极不正常的。

由此得知这里很可能为岷江故道,雁门沟为反向河。

(5)从纵剖面特征来看,杂谷脑河更符合岷江上游的特征,而今杂谷脑河口以上的岷江干流更像是另外一条河流。

(6)从高程上来看:岷江都江堰以上平均比降为 10.4%。

湔江白水河口至湔江关口间平均比降为10.3%。

雁门沟口处海拔为 1350m,而白水河出桂花电站处高程为1050m,以两地之间原河道长32Km计,则古岷江雁门沟口到今桂花电站之间的河段比降为 9%~10%,与岷江上游峡谷段以及湔江白水河口至关口段的比降基本一致。

(7)雁门沟与白水河的分水岭光光山山体,处中间比两侧低,有明显垭口形态,说明有滑坡。

通过谷歌地图也可以看到一个长约 7km的明显滑动面,是滑坡的有力证据。

基于上述证据,范念念得出如下推论:地震引发滑坡,阻塞光光山峡谷,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没有溃决,而是湖水水位上涨后,从雁门至汶川一带低矮的分水岭溢出,冲出一条河道,在汶川与杂谷脑河汇合,从而引起了河流改道。

又因为该区域处于地震多发区,再发生的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促使原岷江河谷被不断填埋,于是,至今在分水岭附近已无明显的古河道遗迹。

3

古人临水而居,三星堆人亦如此。

当他们发现,湔江水量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的生活和灌溉需求时,可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上天改变这一切。

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于是他们就会丢弃这些物品,向外迁移。

三星堆人对周边的水系一定很了解,他们发现成都金沙遗址附近的水流比过去大很多时,大概会认为这是过去的大江,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目前关于三星堆的研究,多认为当时气候变得干冷,持续性干燥伴以突发性洪水,冲毁三星堆文明。

然而,杜宇时代,成都平原多次发生洪水,如:

《蜀王本纪》载: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华阳国志·蜀志》载: 会有水灾,(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即便如此,也没见其文明被冲毁。

事实上,洪水对人类的危害,远小于干旱。

有了洪水,人类可以去治理。

纵观中国历史,这种事例举不胜举。

有了干旱,人类则无能为力,只能搬迁了之。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