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是一个既神秘又令人恐惧的地方,它是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环境极为恶劣,因此也被誉为“死亡之海”。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湖泊,曾经有多少条河流注入到这里?后来它又是如何完全枯竭并最终消失的?今天,我们将走进这片神奇之地,揭开它不为人知的真相。
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在新疆的东南方向,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侧。
整个盆地的平均海拔在800至1300米之间。
而位于库木塔格沙漠与库鲁克塔格山之间的罗布泊,其海拔仅约为780米,它是整个盆地中的最低点,这也是罗布泊湖泊形成的关键原因。
从罗布泊的地形特点来看,由于它位于盆地的最低点,因此从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流出的河流,如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和阿克苏河,汇聚形成了塔里木河。
这条河继续沿着沙漠的北部流向罗布泊,并与从博斯腾湖流出的孔雀河相相汇流,最终在沙漠中形成了罗布泊。
在历史长河中,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和党河都曾汇聚于罗布泊地区。
而根据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的描述和现代地质学家的实地考察与测量,大约2000多年前罗布泊的最大面积已经达到了5350平方公里。
由于罗布泊的巨大水量,古人错误地认为罗布泊是黄河的源头。
这种误解从先秦时代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至今已流传了2000多年。
而根据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叙述,东汉时期以后,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泥沙持续淤积,这导致了河道的堵塞和河水的改道,给下游的楼兰国带来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尽管后来的楼兰人对河道进行了疏浚以缓解楼兰的缺水问题,但由于环境退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塔里木河被迫改道向南流动。
这最终导致了下游的楼兰古国由于长时间的断水,使得曾经繁荣的楼兰古国在公元630年灭亡,仅存活了800多年,在地图上变成了一片干涸的荒芜之地。
尽管如此,罗布泊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完全干涸。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在清朝的晚期,罗布泊地区形成了一个东西方向长度大约为八九十里,南北方向宽度大约为二三里的小型湖泊。
随后,在1921年,塔里木河改变了流向并向东流去,水最终流入罗布泊,而到了1950年,这个湖的总面积增加到了超过2000平方公里。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疆这块广袤的土地经历了多次的开发活动,大量的内陆居民迁移到了塔里木河的两侧。
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农田用水和工业用水都有所增加。
塔里木河逐渐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取水来源,导致塔里木河每年都在减少,最终导致罗布泊完全干涸,这片曾经繁荣的绿洲又一次变成了死亡之海。
罗布泊在干涸之后,其长度大约为60公里,宽度约为40公里。
它的形态酷似一个巨大的耳朵,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耳”。
环绕这个耳朵的是一系列明暗交错的半弧形纹路,这些纹路是湖泊在萎缩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每一条纹路都代表着一次萎缩的象征。
其中,明条带是由高盐分沉积形成的,萎缩速度非常快,而暗条带则是低盐分沉积层,这是湖泊逐步萎缩的直接结果。
随着时间的流逝,罗布泊逐渐变成了一个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无人区。
在这块荒芜之地,发生了许多令人费解的事情。
1949年,一架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在鄯善县上空神秘消失,但到了1958年,它在罗布泊东部被找到。
令人困惑的是,这架飞机原本是朝西北方向飞行的,为什么会改变航向,飞向正南?
1980年6月,当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进行考察时,他神秘地消失了。
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搜索,但至今仍然没有任何线索。
一些人认为罗布泊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宇宙的平衡点。
在这些神秘的背后,可能只是人类对未知自然的一种敬畏。
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也有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在蒙语中是多水汇聚之湖的意思,曾是我国的第二大内陆湖。
历经沧海桑田,如今新疆的罗布泊已经是一片大沙漠。
罗布泊从从它命名里就带着沧海桑田的历史感,这里曾经是大片的绿洲和湖泊,公元前这里曾经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古楼兰人,这里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工水利的干预,罗布泊渐渐干渴了,渐渐变成了生命的禁区。
在2005年一支考古队在罗布泊发现了几百具干尸,经过碳14的鉴定结果,这些人死亡的年代应该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距今3800年,也就是夏朝时期。
通过3D 技术还原面目后,这些人有着西欧人的特征,同时还兼具着亚洲人的特征。
据《山海经》记载,在公元前15世纪之前,夏侯启曾经征服了西亚,曾在此与西欧人鏖战数月,最终双方兵败,无数人战死沙场;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记载了夏后启联合了亚盟国,发动了席卷了整个亚洲的复国之战。
而现在出现在罗布泊的干尸正好佐证了《山海经》中的记载。
《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里面讲述了成千上万的神兽,同时记载了数不胜数的江川河流。
而《山海经》所记载的内容并非都是荒谬怪诞的,随着考古的发展,许多出土文物和遗址都能在《山海经》中找到答案。
同时,也有专家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 山海经很有可能是一本地图!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了一处地方: “大运山高三百仞(也就是100米),在灭蒙鸟北。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承两龙,云盖三层。
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在大运山北。
一日大遗之野。
”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夏后启曾经征服了西亚,在德黑兰附近的大运山儛九代,而印度的《摩柯婆罗多》也提到,夏后启曾联合西亚盟国,发动了复国战争,此战席卷了整个亚洲,涉及到18个国家,交战双方的兵力总和接近180万。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几乎同归于尽,壮年男子几乎全部阵亡。
而罗布泊发现的数百具干尸,恰好就佐证了《山海经》的记载。
其次关于罗布泊,近代流传最广也是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双鱼玉佩事件。
那双鱼玉佩之谜是真是假? 双鱼玉佩事件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是著名的中国十大神秘诡异事件之一,当时的科学家彭加木三次探寻罗布泊,最后神秘失踪。
至今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而双鱼玉佩据说可以产生镜像反物质,也就是复制功能,它有可能会揭示一个超十一维的物质空间的存在。
牧民报告罗布泊会出现天气异常紧接着地表发生变化随后又恢复正常的这种现象,后经考察队调查发现一套工程设备,其核心即是一个玉佩。
后在实验室使用玉佩功能,发现能将一条鱼复制出另外一条来,所以称之为“双鱼玉佩”。
要说这件事情的疑点,那还真不是一点半点。
1、此次科考队沙漠中缺水缺油,在那个艰苦年代却能调动军队运送大量饮用水和油,说明这次科考内容非同寻常。
2、彭加木的同事夏训诚,地理学家。
罗布泊科考队最开始是他和彭加木一起提出的,身为副队长的夏训诚却没有成行,拒绝了这次科考,而是飞到了美国,难道夏训诚已经预知到了这次科考的危险?后来采访中夏训诚对于这次考察目的等具体内容只字不提。
4、罗布泊气候严酷,按科学角度最佳进入时间是秋冬季。
但由于里面有军事基地,秋冬季却被禁止进入,原因不详。
5、据其他科考队员说,这次科考之旅彭加木的反应有些异常,非常急躁。
甚至为了赶路连负责电台的同志掉队都不顾,这有点违背野外探险的常识。
6、在“720”基地附近扎寨时,彭加木特别开会强调:任何人不准单独行动。
但他自己却留下一张纸条,然后独自一人出去找水,这一点实在不能理解。
这就是罗布泊双鱼玉佩最大的疑点。
虽然双鱼玉佩之谜的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知道我们看到的世界不过是冰山一角,陆地面积只有海洋面积的四分之一,那些未知的世界才是我们要探索的,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生物可能真的存在,只是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很难勘测。
虽然世界史上关于五千年前的文化几乎没有任何记载,留下的只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
但不可否认的是,《山海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天书。
它囊获文献、地理、神话、奇幻等的研究价值,是华夏文明第一宝典,拥有着破解上古文明历史的魔力,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虽然山海经中记载的真实性还需要深入研究,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我们的确需要思考山海经的真正意义了。
在这里建议大家也读一读《山海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神话故事,也十分受专家学者的欢迎,是中学课本的常客,在现行的中学语文地理必学的《水经注》中,有数十处引用了《山海经》。
很多朋友想读山海经,但是不知道什么版本的更权威,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山海经》。
这套《山海经》全书一套共六册,是原本未删减版本,内容易懂好理解,这本书不仅有山海经原文,还进行了详细的翻译和注释,内容十分通俗易懂。
全书一套共六册,内容易懂好理解,书中文言文与注释,也有白话文解析,是了解山海经的最佳途径,如果只是单一的白话文,反而没有什么乐趣,其中配图也比较真实还原。
是古籍中值得一读的书。
可以增加我们阅读时的乐趣。
包装也非常的精致,可以用来收藏,也比较是适合送人。
书中的插图生动有趣,让我们读起来不枯燥,小孩子也可以看里面的插画了解山海经的故事。
给孩子看了以后,不仅可以引起他与阅读经典的兴趣,还可以指导他自己经查阅相关故事以及资料的能力。
重点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神话故事,他还记录了古人天文、地理、神话、巫术、宗教、物产、民俗、医药、异国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这套书还采用书盒包装,书盒上下覆有布条,不易磨损,适合收藏。
全书价格也很划算,就一顿饭钱,但是当你熟读之后,不仅可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消遣,说不准你会对里面的某个故事感兴趣而去研究它,毕竟山海经里面的珍奇异兽,神话故事等等都十分的有趣。
而且还能够带着孩子学习国学经典,还可以给家里的小朋友讲讲中华文化传统故事。
在科技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有些东西我们还要记住的,因为时至今日,我们其实真的还是停留于很多事物的表面而已。
想看的小伙伴你们点击下方商品就可以购买了:
放眼古今,罗布泊的黄沙已经掩埋了无数生命,留给人类的只有死亡和猜测。
罗布泊无人区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罗布泊遇难?进入罗布泊真的再也出不来了吗? 探险车队未经允许擅闯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五大无人区之一,千年前也是楼兰古国的所在地。
但由于河水改道等原因罗布泊渐渐干涸,到今天已经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罗布泊的地表温度可以达到恐怖的70摄氏度。
就在7月28日,若羌县公安局发通告说明:一辆自驾车以敦煌为起点,未经批准穿越若羌境内保护区,后车辆失踪4人失联。
27日经搜救发现车辆和三位遇难者,29日最后一位遇难者尸体也被找到。
经了解,这一车队穿越罗布泊并没有事先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导致了后来的惨剧。
在过程中,这辆车上有3人因无法忍耐高温和极端气候而产生了身体问题,剩余1人试图外出求救,但最终也失去了消息。
罗布泊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秘? 震惊全世界的彭加木失踪事件 1980年,我国科学家彭加木带一支科考队进入罗布泊,试图寻找钾矿、“重水”资源。
这一去就引发了建国以来巨大的悬案之一,民间也流传起了诸如能复制生命体的“双鱼玉佩”、彭加木穿越回汉朝等诡异又飘渺的传言。
这支科考队寻找资源无果,在他们准备深入罗布泊时,却因为只带了7天的水食即将弹尽粮绝。
彭加木决定离开寻找水源,他独自一人离开,在一张纸条上写了“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的字样。
然而整整一天过去了,科考队员们还是没有见到彭加木归来的身影,也没有找到彭加木的遗体。
后来全国一共发起了4次规模浩大的搜寻行动,出动了解放军、飞机、警犬,却连一根彭加木的头发丝都没有见到。
即使是再偌大的沙漠,人遇难了也会留下尸体或遗物,但彭加木就像是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沙漠中。
27年的搜救行动,竟然连一点确切的痕迹都没有找到,这几乎像是人间蒸发了! “我往东去找水井”这7个字成为了千古谜题,关于彭加木的失踪,社会各界众说纷纭却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
但这也吸引了无数科学家、探秘者前往当地一探究竟。
罗布泊的神秘和危险宛如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想要揭秘它的人们。
罗布泊到底有什么危险? 罗布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骆驼的保护区,但由于野骆驼的濒危程度和罗布泊的危险性,当地管理局已经严禁一切社会团体、单位或个人进入保护区开展旅游、探险活动。
这不仅仅是因为罗布泊有恐怖传闻,更因为它恶劣的环境和极端的气候。
气候恶劣 罗布泊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可以达到30~40摄氏度,夏季最高温有70摄氏度。
但人如果长时间待在42摄氏度以上的环境里,身体机能就会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在罗布泊里极容易中暑。
到了夜晚温度急转直下,还可能会出现失温的现象,人一旦失温死亡率将高达80%。
自然灾害 专业人士介绍说,罗布泊里主要有两种危险:其一是沙尘暴,其二是流沙。
当沙尘暴来临时,我们可以看到黑色风墙裹挟着沙石急速袭来,由于沙尘飞舞遮蔽阳光,四周会呈现如夜晚一般的黑暗,人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更加无法分辨方向。
同时沙尘暴中含有巨量浮尘,过度吸入会造成窒息。
流沙也是罗布泊的无声杀手之一,它通常出现在沙漠里地基不稳的区域,表面受触动后会“液化”。
有重物立于流沙之上时,就会慢慢陷到底部直至被沙子淹没。
如果不幸有一条腿陷入流沙,至少需要抬起汽车的力量才能拔出,而且还不能保证肢体完好。
地形复杂 同时,罗布泊的地形地貌崎岖难行,目之所及都是盐碱地或戈壁,一般的车辆无法通过,开到半路有可能会造成车辆损坏,只有一些越野车辆、履带式车辆可勉强通过。
因此,在进入罗布泊前必须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并且向有关部门报备,否则遇到危险将无法及时得到救援。
没有信号 作为环境恶劣的无人区,罗布泊无法铺设基础设施,因此也没有通讯信号,只有通过特殊的卫星电话才能与外界取得联系。
但罗布泊无人区面积极其广阔,有2400~3000平方公里,如果落单、迷路又遇到自然灾害或者陷入断水、断粮的境地,将彻底孤立无援。
即使联系上了外界,也没法第一时间找到被困者。
野生动物的威胁 罗布泊虽然环境恶劣,但也是有一些动物在这里顽强生存下来的。
栖息在罗布泊无人区的动物,不仅有野骆驼、鹅喉羚、黄羊、野马等食草动物,也有狼、猞猁、棕熊等猛兽,想象一下,当你饥渴难耐,奄奄一息的时候,遇到一群野狼,或者一头棕熊,谁会是谁的菜呢? 总结:遮天蔽日的黄沙给予人们无限绝望,神秘的罗布泊至今仍游荡着无数恐怖的传说。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程度超乎想象,如果不怀抱敬畏之心,我们只能在被吞噬前奋力挣扎。
但在人类无法踏足的地方,又有谁能听到我们的呼救呢?感谢您的阅读。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