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离奇的巨石建筑,是建筑史上最大骗局还是......未知文明的遗迹?或者说我们不过是人类2.0罢了?古人和现在的人体型相差无几,他们是怎么搬动这些巨石的?在距今10000多年间,有些远古人甚至连文字都没发明出来,为何地球各地不约而同地出现“巨石建筑”,这种明显就是“吃饱了撑的”建筑的存在,到底想表达些什么?
说起巨石建筑,大家都自然想到金字塔,复活岛巨人像,实际上与队长下面要说的这些,这都是小巫见大巫的。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点点关注点点赞,我们马上开始。
普玛彭古巨石
其实地球上还有很多巨石建筑,比金字塔还要诡异得多,例如普玛彭古巨石,建筑群坐落于海拔37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上,建于公元15000年前的石器时代。
虽然我们现在的科技技术十分发达,但是却无法复制普玛彭巨石的切割工艺。
胡夫金字塔石块平均重量是2.5吨,最大的一块也不过60吨,而普玛彭古的巨石,大都达到了100吨,最重的是400吨。
关键石头的材质都是安山岩,钻石的莫氏硬度是10,而它的莫氏硬度是8,可见它的坚硬程度。
这些石头的切面几乎都是标准的90度,没有弧度,边缘锋利,石头上还有非常光滑的钻孔,不借助现代精密器械几乎不可能做到,而且这些石头原产地在一百多公里之外,运100吨的石头走100公里,连现在的大型运输车都很难做到。
也许这些建筑是真的“鬼斧神工”,这明显是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
巴勒贝克神庙遗址
虽然现在处处断壁残垣,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出石雕的精美,感受得到来自远古的那份宁静,这里的石头重量超出你的认知,没有那么大,只有更大!主殿的“朱庇特神殿”基石最轻的也有800吨,“孕之石”重1110吨,“南方之石”重量是1240吨,别着急,神庙门口还有一块1650吨的巨石,且有着明显的切割痕迹,这是已知人类最大的建筑石材。
古人修建巨石建筑,各种工艺技术,建筑目的都不可思议,很难不让人想到史前文明的存在。
卡纳克方尖碑
卡纳克方尖碑位于埃及的卡纳克神庙,现存的两座高约29米,据记载原来方尖碑的数量应该有13座的,最高可达到33米,是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顶端还涂抹金粉,可以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整块的花岗岩尖碑重达340吨,现场还有一座制作一半的方尖碑,这不禁让人疑惑,怎么做到切割得如此“不着痕迹”?怎么运输到指定位置的?单说怎么把高高的碑体竖立起来就是个超级难题,毕竟一直到1885年,世界最先进的蒸汽起重机最高吊装重量不过160吨。
萨克塞瓦曼
这座堡垒,地处海拔3700米的群山中,当亚马逊河流水汽上升,这里宛如“天空之城”,其制造材料还是巨石,每一块都至少10吨,最大的有300多吨,建筑的奇特之处是每块石头都堆砌的天衣无缝,当时并没有铁质工具,没有灰浆进行粘接,却像“上帝之手”操作一样,做出了类似“榫卯”(sǔn mǎo)的结构,这使得这个建筑异常牢固,经历了多次地震,依然屹立在安第斯高原。
凌家滩巨石阵
既然是巨石时代,怎么能少了神秘的东方,中国安徽凌家滩巨石阵距今有5300多年,比英国的巨石阵还早了1000年,凌家滩巨石原有高度都在六七米左右,虽然地表的巨石阵已经破坏殆尽,但是通过探勘,凌家滩地表下面河床地下都埋藏着很多巨石,和巨石这样的“粗活”,对比的是当地出土的人性玉器,上面有着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孔,比头发丝还要细,这样看上去技艺发达的文明,怎么就断档了呢?
巨石时代的建筑,不仅历史久远,建筑大到夸张,还有超乎时代的技艺。
这到底是外星人的杰作,还是史前文明的缔造,或者说这是西方建筑行业的骗局?
凯拉萨神庙
凯拉萨神庙是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峭壁凿空雕刻而成,凿出的边角料就有40吨,而且是从上到下,古代工匠们既没有透视眼,也没有电脑计算,怎么能做到站在一块巨石之上,就能想象规划该有的尺寸比例、支撑构造、确立稳定性······这里但凡有一点误差,都有可能让整个建筑倒塌。
更何况石窟的图案有着繁琐的雕刻手法,同时还做到精妙绝伦。
站在这里抬头望去,时刻让人怀疑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吗?如果队长告诉大家凯拉萨神庙不过是34座石窟的其中一个,你会不会惊掉下巴?
这些巨石建筑从石材的取材,到制作,到搬运,直至最后构建的意义,我们几乎一概不知,我们唯一能知道的事实就是,这些连接天地的建筑都超过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
对此我们有三种猜测,首先就是这绝不是人类的杰作,是外星文明或者神明才有的能力,先不管古人能不能造,关键是没有这个必要啊,如果它们不是飞船停机场,能源的收集站,信号塔等作用,那些还在采集时代或者农耕早期的古人,有必要建这些高大建筑吗?
第二种猜测是这并非是我们这代智慧生命的创造,而是史前文明的人类遗迹,他们也曾高度发达,什么起重机、激光切割不在话下,只是我们不知道为何没有文字纪录。
第三种猜测就是,这是彻头彻尾的西方式谎言,哪怕是大理石的切割也要用到生铁加工,花岗岩这种坚硬的石质必须使用钢铁切割,而直到16世纪中国的生铁冶炼技术才传播到欧洲等地,几个世纪缔造出所谓文明历史愚弄众人罢了,毕竟那些古建筑的文明基本都已经消亡,无从考证。
站在那些巨型建筑的脚下,内心不由得产生“人定胜天”的感觉,人类的文明还有多少静静地等待着人类的揭秘,我们背负着使命,能做的只有不断的探寻。
好了,世界很美好,感谢有你们,点赞加关注,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水瓶座,作为十二星座中的思想先驱,他们热爱自由、追求创新,对未知世界充满无限好奇。
因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一场“探索未来,激发创意的星际之旅”,旨在触动水瓶座内心深处对未知和探索的渴望。
一、星际主题创意活动 未来科技展:邀请水瓶座参与一场充满未来感的科技展览,展示最新的科技产品和创新理念。
在这里,他们可以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感受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创意工作坊:组织一系列创意工作坊,如编程马拉松、3D打印设计、机器人制作等,让水瓶座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未来趋势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就未来科技、社会趋势、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水瓶座将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思想,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
二、星际探索体验 虚拟现实星际旅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水瓶座身临其境地体验星际旅行。
从地球出发,穿越浩瀚的宇宙,探访神秘的星系和行星,感受宇宙的壮丽与神秘。
星空观测活动:在晴朗的夜晚,组织一次星空观测活动。
水瓶座可以仰望星空,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星座和行星,用望远镜观察它们的细节,满足他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星际主题派对:举办一场以星际为主题的派对,邀请水瓶座穿上宇航服或未来风格的服装,享受一场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狂欢。
在派对上,他们可以结交新朋友,分享彼此对未来的憧憬和创意。
三、激发创意的互动环节 创意挑战赛:设立一系列创意挑战赛,如设计一款未来交通工具、构思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等。
水瓶座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交自己的创意作品,并有机会获得丰厚奖励。
创意分享会:邀请水瓶座分享他们的创意想法和经历,无论是科技发明、艺术创作还是生活小窍门。
在分享中,他们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创意市集:设立一个创意市集,让水瓶座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如手工艺品、科技产品、设计作品等。
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结识更多有创意的人才。
吸引水瓶座的因素 未来感与科技感:水瓶座对科技和创新充满热情,他们渴望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未知的领域。
因此,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活动将深深吸引他们。
自由与创意:水瓶座热爱自由,追求个性与创意。
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勇于尝试新事物。
因此,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创意挑战的机会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社交与互动:水瓶座善于社交,喜欢结交新朋友。
他们渴望在交流中分享思想,碰撞创意。
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交和互动环节将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
综上所述,“探索未来,激发创意的星际之旅”将是一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盛宴,旨在吸引水瓶座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共同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历经漫长岁月的实践与探索,先辈们总结归纳出风水中最为核心的五大关键要素,合称为 “地理五诀”,也就是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立向,对应着龙、穴、砂、水、向这五个具象化概念。
从全球视野俯瞰,地球上的三大龙脉皆起源于昆仑山,而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龙脉之祖,更是被风水师们尊崇为 “全球的生气之源”。
这股神秘的 “生气” 如同一股磅礴的能量,向东衍生出中国的风水主轴 —— 中脉,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之间;向西、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又分别辐射出三条气势恢宏的世界级大龙脉,即西大龙脉、南大龙脉、东大龙脉。
地球的三大龙脉 中国恰好处于这世界三大龙脉的交汇之处,仿若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汇聚着旺盛的 “生气”,也是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完整保留古老文化的国度之一(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此一家)。
细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其主体脉络诞生于中脉(昆仑山、秦岭)附近,神奇地与北纬 33 度线平行延展。
昆仑山主脉奔腾而下,途经祁连山、秦岭后一分为二,北支延伸入太行山化作青龙之象,南支则挺进大别山形成白虎之势。
中国的三大龙脉 放眼全球版图,昆仑山的左青龙恰似地球的东大龙脉,右白虎对应南大龙脉,而远方的太平洋岛链,如阿留申、勘察加等地,则如同案山般横卧。
东大龙脉高耸巍峨,凌驾于南大龙脉之上,恰合左青龙高于右白虎的祥瑞之象,再佐以低伏的案山、辽阔无垠的明堂,呈现出一派上佳的风水格局。
聚焦国内,长江悠然流淌于北纬 33 度线附近,它恰似被中国的 “中脉、南脉” 温柔相拥,蕴含着充沛的生气,与黄河并肩携手,共同孕育滋养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需注意的是,风水一说多存于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范畴,虽蕴含古人智慧与哲学思辨,但尚未有科学实证能全然支撑其超自然论断,我们当以辩证、理性之姿看待,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