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早龙形象产生自满洲 目前根据
龙最初出现在满洲地区,根据历史记载,满洲地区历史上还出现过真龙。
一、最早龙形象产生自满洲
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最早龙的形象是产生自满洲地区的红山文化,龙的早期造型是猪龙。
徐江伟《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专门论述了龙产生自女真先民的历史。
龙不是农耕汉民族创造出来的,龙由猪而来,有猪崇拜习俗的女直先民创造了龙,龙并不是汉民族固有的图腾。
红山文化属于距今6000年前的游牧或渔猎文化,那里地处辽河上游,是阿尔泰游牧和渔猎民族传统活动区域,从未进入农耕文明圈。
作为古老的渔猎民族满洲民族有一猪,二熊,三虎”的说法,野猪排在第一位。
自然界的野猪不但是极为勇猛的动物,而且繁殖能力特别强,这可能是女真先民对猪产生崇拜的原因之一。
女真先民认为猪是神力附体的野兽,可能还因为猪不怕蛇,猪竟能以蛇为食。
自古以来人类的天敌不是虎狼熊豺而是蛇,在人类眼里蛇的形象天生可怖,而人类毛发稀少,皮肤又薄,最易遭到蛇的攻击。
再有女真先民把鸟视为天神的使者,满洲家家户户的索伦杆子就的祭天之所,外在形式则是把猪的碎肉喂食鸟的地方。
满洲始祖传说,也的佛库伦仙女鸟衔来在朱果,把鸟语满洲始祖产生相联系。
创造红山文化的女真先民就是把鸟、蛇、猪三者形象合成而发明出最早的龙。
二、满洲特色的龙
如果说女真先民把鸟、蛇、猪三者结合创造出最初的龙,其后满洲先人则突出狗坐姿猪嘴的坐龙形象。
现在发现最早的坐龙是突厥人史思明墓内的坐龙,1988年辽宁朝阳北塔天宫(辽代)出土的一尊玉坐龙与史思明墓的坐龙相仿佛。
有的人说宋朝也出现坐龙,但查一些书看到的是团龙形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坐龙。
出现坐龙形象最多的就的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经金朝考古发现大量坐龙,坐龙已经成为金朝女真文化的象征。
清皇室的祖陵永陵也出现坐龙图案,坐龙被设计为永陵所在地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当地文化标志。
这部分以前我在2017年2月2日写过专门文字可参看《》。
三、传说存在的真龙
在满洲传说历史上出现真龙的事件还很多。
不是那些传说故事,而且很多史书互相佐证的就有几起。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射龙事件被多部历史书记载,作为正史的《辽史太祖本纪下》就有记载,并记载射下龙的遗骸去向在藏其骨内库”。
洪皓出使金国,把所见所闻写成《松漠纪闻》,对辽太祖射龙有更为详细记载:
辽朝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住在西楼,当时辽太祖晚上睡在毡帐里,一天早上起床时看见一条十几丈长的黑龙在天空中蜿蜒盘旋。
阿保机当即就向黑龙射了一箭。
黑龙中箭后快速飞走了,最后坠落在黄龙府的西边。
黄龙府”位于现在的吉林农安县。
西楼与黄龙府两地相隔有一千五百多里。
令人惊叹的是,黑龙坠地之后就缩小了,大约只有几尺长。
黑龙的遗骸被辽政府收藏,金灭辽后又被收入金朝的内库之中存放。
契丹的丞相陈王悟室的长子源曾经见过黑龙的遗骸,据他说:龙的尾巴、肢体都完好,只是龙角已被人截去了。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也记载此事。
金朝元好问《续夷坚志》记载了辽太祖射下龙的遗骸最后去向,贞祐(西元1214年)南渡(指金宣宗迁都河南开封)龙的遗骸尚在,可惜金亡后,龙的遗骸就不知所踪。
总体看满洲先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一直很好,长期保存完好,只是因政权灭亡而在历史中消失。
满洲国时期的媒体报道过轰动一时的营口坠龙事件。
新中国后也有很多媒体去报道,很多当地老人都是目击者,证明确有此事。
基本经过如下:
1934年7月初,营口很多人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可能受伤的活龙,当时是奄奄一息的样子,人们虽不知道它为何受伤,也不懂如何给它治病,就用苇席给它搭凉棚、挑水浇,寺庙僧侣每天来为它作法超度,数日暴雨后真龙消失,有人说看到飞走。
8月初《盛京时报》新闻报道: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
8月8日,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当地群众报警,发现是一具与传说中的龙特征一致的尸体,有十米多长,很远处都能闻到非常浓烈的腥丑味,有双角且是鹿角式的杈角,有1米长,脊骨有29节,它身上掉下鳞片装了两大筐,死亡前龙发出的声音非常巨大,犹如牛叫。
当地营口第六警察署出面将龙骨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盛京时报》派人采访,称为营川坠龙”加以报道,图文并茂,轰动一时。
观者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时涨价。
骨架保存在营口一个师范学校做标本。
可惜二战结束,满洲国倒台,龙骨也就不知去向。
营口市史志办编有《营口龙之谜》一书,记载了比较详细过程。
中央电视台10频道《走进科学》栏目于2004年12月3日播出了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谜团”,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很多媒体也报道过此事件,日本朝日电视台摄制了《营口龙谜》,辽宁电视台摄制了《龙出辽河》等专题片。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出品。
。
。
。
② 三奇六仪的飞步规律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乙 丙 丁 ③ 六甲飞步规律 甲子 甲戌 甲申 甲午 甲辰 甲寅 ④ 六甲与六仪的隐遁规律 甲子戊 甲戌己 甲申庚 甲午辛 甲辰壬 甲寅癸 换句话说 六甲的飞步就是六十甲子飞步的旬首落宫情况,三奇六仪就是就是六十 甲子飞步中各宫最后一位干支的天干。
把图简化一下(阳遁):坤二宫兑七宫乾六宫 坎一宫疑问:六十甲子和三奇六仪到底是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还需商榷啊下面是透玄网友观点:上面两图称为“阳遁地盘图”和“阴遁地盘图”实欠妥,应为“阳遁一局60甲子分布九宫图”和“阴遁九局60甲子分布九宫图”,所谓的“遁甲”中的“隐”一词,乃是有其针对性而言,奇门遁甲中地盘九宫的60甲子的“隐”,乃是隐于地盘的三奇六仪之下,上面所提及的“阴阳两遁,甲子隐于戊午,甲戌隐于己未,甲申隐于庚申,甲午隐于辛酉,甲辰隐于壬戌,甲寅隐于癸亥。
均以混天六十甲子在九宫分宫的最后一位天干,飞宫游遁”以愚浅见以为,“隐”当是参照于另一层或是另一级的对象而言,上面两个图中,九宫中的60甲子都是同样的一类属性,它们是60浑天甲子气的顺逆流行,对于60个干支来说,它们之间是等同的、流行的属性,它们只能相对与上一级的三奇六仪而“隐”,不能相互的“隐”,甲子隐于戊午之下,那么戊午又隐于什么呢?莫非互相隐于甲子?此外,为什么是隐于“九宫分宫的最后一位天干”,其六甲的最后一旬有何特殊性?按照上面的说法,也就是说六甲旬中的甲子至癸丑50个干支是隐于甲寅旬中九干之下,而非地盘的三奇六仪之下。
这样说来,60甲子中的乙卯一定是隐于乙下,丙辰一定是隐于丙下,丁巳一定是隐于丁下,戊午一定是隐于戊下,己未一定隐于己下,庚申一定隐于庚下,辛酉一定隐于辛下,壬戌一定隐于壬下,癸亥一定隐于癸下。
等于是甲寅旬中九组干支是隐于自身之下。
奇门的“隐”当是潜藏、隐遁之意,这样的“隐”则是自我隐形了。
这一点不知诸位发现没有,我想如果是这样呆板的话,那奇门遁甲也就毫无“隐”“遁”之意义所在。
而据吾所知晓之遁甲,应是60甲子隐遁于地盘三奇六仪之下,绝非60甲子之间相互隐藏,而甲寅旬中自乙卯至癸亥,由于地盘三奇六仪的顺逆不同,它们隐遁之说是相对于地盘三奇六仪而言的,其中乙卯是隐于地盘丁奇之下,丁巳是隐于地盘乙奇之下,而戊午至癸亥也是隐于地盘的六仪之下,而绝非干支隐于自身天干之下。
地盘三奇六仪才是隐藏六十甲子的根本道具,没有这层道具,何来隐之说? 我所见过的多种活盘、飞盘奇门遁甲,在谈到遁甲的问题时,都是将60甲子遁藏于地盘九宫的三奇六仪之下(不是60甲子的某些天干),而三奇六仪都是一顺一逆飞布的。
例如陶真人的飞盘,也是这样。
只有舍弃的地盘九宫中一顺一逆的三奇六仪,将60甲子排布九宫,而将最后一旬乙卯至癸亥的落宫天干强指为地盘三奇六仪,这样才会得出三奇六仪皆顺排的结论来。
但是六甲旬中,为什么甲寅旬中的九干可以作为地盘奇仪遁藏其它51个干支,而甲子至甲午旬中的天干为和不能作为地盘三奇六仪遁藏其它干支呢?甲寅旬的特殊性缘何?三奇的特殊性如何区别于六仪体现出来?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