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对中国人有着特别的意义,然而在“生物龙”存不存在这一问题上,几千年来却一直说不清:一方面古人认为龙是黄帝“合符”的产物,一方面古人又认为龙真实存在,毕竟“真龙天子”代表皇权,如果龙是虚构岂非否定皇权。
随着近代科技昌明,学者普遍认为生物龙不存在,龙是古人“臆想”的产物。
然而,从东北到贵州,不断有史前“真龙”考古出土,却又带来了困惑,原因很简单,艺术源于生活,如果没有现实场景,古人为何能描绘出“真龙”?
近代以来,对于中国龙的起源,一直有两个观点,但每一个的前提都是:龙是上古先民虚构的形象,只存于神话传说之中,不存在生物龙。
上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就探讨了龙的原型,他的观点和黄帝“合符”造龙观点差不多,区别在于闻一多认为最初原型是蛇。
龙......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和闻一多相似的,还有不少学者认为,龙的最初原型是鳄鱼、蜥蜴和马等,然后逐渐揉合了其他生物部件,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物种:龙!
另外一种观点比较少见,就是认为龙是“电、雷”的变形,且龙的读音“lóng”正是记录了雷的隆隆之声。
苏州大学的学者徐山,对甲骨文中的“龙、雷、电”等字做了详细研究之后,做出这样的判断。
难道生物龙果真不存在?然而不断出土的考古证据,却又冲击着这些观点。
1982年,在东北辽宁的查海遗址,考古专家挖出了一条石堆塑造的真龙。
专家确认,这一条石龙有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虽然显得粗糙,但却和后来的龙极为相似。
而且,查海遗址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是截至目前的“中华第一龙”。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专家又有巨大发现。
在这一距今6500余年的遗址中,不仅有蚌壳摆放了一条龙和一条虎,其中这条“真龙”有1.7米,还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极为相符。
1993年,在湖北的焦墩遗址,考古专家又发现了一条卵石摆塑成的真龙,长约7米,龙首高昂,躯干横陈,扬角张口,腹下有足,背部有鳍,尾端上卷,鳞片层层,形态与后世的极为相似。
这一遗址距今6000余年,也是长江流域第一次挖出“真龙”。
从以上三座遗址考古发现来看,《史记》中记载的“黄帝合符造龙”历史,已经被彻底颠覆了,因为黄帝距今不到5000年,而中国龙的出现至少有8000年历史。
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现实场景的来源,8000年前的原始人难道真懂得“合符”造龙?贵州出土的一块化石,或许就给出了真相。
1996年,在贵州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专家挖出了一块化石(见上图),总长7.6米,身长2.7米,尾长3.7米,身宽约68厘米,头部呈三角形,嘴长43厘米,头部最宽处大约32厘米。
经过精心剥离,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在这一化石生物的“龙首”上,竟惊奇地出现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中国龙非常相似。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生物家眼里,长角的龙不存在,不长角的“龙”有不少原型,比如蛇、蝾螈等。
贵州这一条长角的“真龙”,是我国首次发现,属于水陆两栖爬行生物,为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
当然,和我们熟知的中国龙,还有一定的差别。
不管贵州这一条龙,会不会就是中国龙的最初原型,但它的出现,却可以带来这么一个思考:沧海桑田,时间磨灭了很多生物,曾经认为长角的“龙”不存在,如今却找到极为相似的生物,所以真正的生物龙,会不会还埋在地下,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
。
。
② 三奇六仪的飞步规律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乙 丙 丁 ③ 六甲飞步规律 甲子 甲戌 甲申 甲午 甲辰 甲寅 ④ 六甲与六仪的隐遁规律 甲子戊 甲戌己 甲申庚 甲午辛 甲辰壬 甲寅癸 换句话说 六甲的飞步就是六十甲子飞步的旬首落宫情况,三奇六仪就是就是六十 甲子飞步中各宫最后一位干支的天干。
把图简化一下(阳遁):坤二宫兑七宫乾六宫 坎一宫疑问:六十甲子和三奇六仪到底是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还需商榷啊下面是透玄网友观点:上面两图称为“阳遁地盘图”和“阴遁地盘图”实欠妥,应为“阳遁一局60甲子分布九宫图”和“阴遁九局60甲子分布九宫图”,所谓的“遁甲”中的“隐”一词,乃是有其针对性而言,奇门遁甲中地盘九宫的60甲子的“隐”,乃是隐于地盘的三奇六仪之下,上面所提及的“阴阳两遁,甲子隐于戊午,甲戌隐于己未,甲申隐于庚申,甲午隐于辛酉,甲辰隐于壬戌,甲寅隐于癸亥。
均以混天六十甲子在九宫分宫的最后一位天干,飞宫游遁”以愚浅见以为,“隐”当是参照于另一层或是另一级的对象而言,上面两个图中,九宫中的60甲子都是同样的一类属性,它们是60浑天甲子气的顺逆流行,对于60个干支来说,它们之间是等同的、流行的属性,它们只能相对与上一级的三奇六仪而“隐”,不能相互的“隐”,甲子隐于戊午之下,那么戊午又隐于什么呢?莫非互相隐于甲子?此外,为什么是隐于“九宫分宫的最后一位天干”,其六甲的最后一旬有何特殊性?按照上面的说法,也就是说六甲旬中的甲子至癸丑50个干支是隐于甲寅旬中九干之下,而非地盘的三奇六仪之下。
这样说来,60甲子中的乙卯一定是隐于乙下,丙辰一定是隐于丙下,丁巳一定是隐于丁下,戊午一定是隐于戊下,己未一定隐于己下,庚申一定隐于庚下,辛酉一定隐于辛下,壬戌一定隐于壬下,癸亥一定隐于癸下。
等于是甲寅旬中九组干支是隐于自身之下。
奇门的“隐”当是潜藏、隐遁之意,这样的“隐”则是自我隐形了。
这一点不知诸位发现没有,我想如果是这样呆板的话,那奇门遁甲也就毫无“隐”“遁”之意义所在。
而据吾所知晓之遁甲,应是60甲子隐遁于地盘三奇六仪之下,绝非60甲子之间相互隐藏,而甲寅旬中自乙卯至癸亥,由于地盘三奇六仪的顺逆不同,它们隐遁之说是相对于地盘三奇六仪而言的,其中乙卯是隐于地盘丁奇之下,丁巳是隐于地盘乙奇之下,而戊午至癸亥也是隐于地盘的六仪之下,而绝非干支隐于自身天干之下。
地盘三奇六仪才是隐藏六十甲子的根本道具,没有这层道具,何来隐之说? 我所见过的多种活盘、飞盘奇门遁甲,在谈到遁甲的问题时,都是将60甲子遁藏于地盘九宫的三奇六仪之下(不是60甲子的某些天干),而三奇六仪都是一顺一逆飞布的。
例如陶真人的飞盘,也是这样。
只有舍弃的地盘九宫中一顺一逆的三奇六仪,将60甲子排布九宫,而将最后一旬乙卯至癸亥的落宫天干强指为地盘三奇六仪,这样才会得出三奇六仪皆顺排的结论来。
但是六甲旬中,为什么甲寅旬中的九干可以作为地盘奇仪遁藏其它51个干支,而甲子至甲午旬中的天干为和不能作为地盘三奇六仪遁藏其它干支呢?甲寅旬的特殊性缘何?三奇的特殊性如何区别于六仪体现出来?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