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井生泉,上中卦。
卦辞:枯井破了已多年,一朝涌泉出水新。
资生济渴人称羡,时来运转乐自然。
推断:精神渐爽,富禄日增,出入皆吉,百事亨通。
大象:水被植物吸收,滋养树身又象徵汲器入井取水,有节约重覆之意。
运势:井为静物,不能移动,故凡事不能进取主动,又缺乏冲劲,不如处之泰然更有利。
爱情:形势不大理想,有分开再合之象,故往后可成。
疾病:病情较重且拖延,可能是发。
失物:不能寻回。
诉讼:有刑罚之象,且受人牵连,及防房地产之诉讼。
周易卦爻辞原文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汔至,亦未 井,羸其瓶,凶。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九三:井渫不为我民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六四:井 ,无咎。
九五:井冽,寒泉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无吉。
周易卦爻辞解文
《井卦》:象征无穷:改变迁移城邑不会使水井发生改变和迁徙,井水不会枯竭也不会溢满,来来往往的人都到井里来打水。
提水提到井口眼看就要上来了,却把水瓶打翻了,这是凶险的兆头。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象辞》说:《井卦》的卦象是巽(木)下坎(水)上,即是说水分沿着树身向上运行,直达树冠,为井水源源不断地被汲引到地面之表象,因此象征无穷;井水无穷无尽,孜孜不倦地养育着人们,君子应当效法这种美德,不辞劳苦地为大众谋福利,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初六,井底淤满了污泥不能供人饮用,历尽沧桑,年久失修的老井连鸟雀都不来光顾。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象辞》说:井底淤满了污泥不能供人饮用,完全是因为位置处在最下面,相当于井底部位,水中泥沙不断沉淀最后都淤积在这里;历尽沧桑、年久失修的老井连鸟雀都不来光顾,反映出一种时过境迁,被世间万物所遗忘抛弃的凄凉遭遇。
九二,井底容水的凹穴被当作捉鱼的场所,汲水的瓮也破损漏水不能再用。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象辞》说:井底容水的凹穴被当作捉鱼的场所,主要是由于上面没有接应,难以把水送到地面上去供人饮用。
于是井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只好退而求其次,盛水的地方成了抓鱼的所在。
由于水井陷于瘫痪状态,因而汲水的器具也破损不堪用不成了。
九三,井水淘干净了却不饮用,使我心中不免失望;可以赶快汲来尽情享用,君王贤明是大家共同的福气。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象辞》说:井水淘干净了却不饮用,表明尽管血气方刚,一心想有所作为而使世人受益,却苦于一片好心无人领受,满怀热情的善行只落了个令人悲叹的结局;希望君王贤明,直接从井水说到人事,盼望圣明的君主出现,思贤若渴,像汲水一样选拔吸收重用人才,就能给国家带来吉祥,君臣万民都可以享受到由此带来的恩惠。
六四,用砖石垒砌加固井壁,不会遇到灾祸。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象辞》说:用砖石垒砌加固井壁,不会遇到灾祸,表明六四爻以阴柔之象处在《井卦》居中部位,正好相当于井壁的关键部位,不可有丝毫闪失。
因此应当及时修缮使其坚固,才能免除灾祸。
九五,井水清澈明净,就像甘甜凉爽的泉水一样可供天下人饮用。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象辞》说:像甘甜凉爽的泉水一样可供天下人饮用,这是因为九五爻处在最尊贵的地位,位置适中而且十分妥当。
象征行为不偏不倚,内心纯正无私。
因而能够集中体现水井滋润万物,造福大众的美德。
上六,水井养人润物的功德业已完成,不要盖上井口;内心怀着一片诚意,定能带来大吉大利。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象辞》说:大吉大利的情况出现在《井卦》最上面的位置,是因为上下照应,同心协力可将水提出井口。
而且在这以后并不把井口盖严,继续怀着诚心为人们不断提供饮水的方便,功德无量,必然会有大吉大利到来。
从而标志着滋养世人的宏伟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六爻卦象图
卦爻辞注解
《井》:住户可以搬迁,但泉井不能移动,纵使人来人往取水,井既无损失亦无得益。
如果你有机会,却不用绳绑吊桶来取水,吊水桶就会腐坏,凶。
倒数第一阴爻:水井有泥,水不能喝。
旧的陷阱(坏了),没有兽 掉下去)。
倒数第二阳爻:在塌井的积水里射小鱼,(难射中)。
水瓮漏了,(不能储水)。
倒数第三阳爻:井水清了却不喝,为此我心悲痛。
可以汲水,国王明察,臣民都得到他的福。
倒数第四阴爻:井壁砌好了,无害。
倒数第五阳爻:井水清泉水凉,可喝。
最上阴爻:阱口收小,不要盖上,有收获大吉。
卦爻卦辞诗
水风井
村邑变时井不迁
时光流逝井依然
汲瓶取水瓶先破
劳却无功恶运
井卦的互卦是火泽睽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48卦井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水天需(动初爻)、水山蹇(动二爻)、坎为水(动三爻)、泽风大过(动四爻)、地风升(动五爻)、巽为风(动上爻)
井卦的错卦是火雷噬嗑(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井卦的综卦是泽水困(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